搞個人崇拜不?是真的在流浪的那種!

抖音上“流浪大師”走紅了,一個20年致力於垃圾分類的男人。人們蜂擁而至去請教他,不過是因為內心有種强烈的“垃圾感”,找一個20年專業分類垃圾的人士請教,其寓意在於希望自己內心相應的與“垃圾有關”的感覺被歸置歸置。所以,人們通過這種管道從自身處獲得了自己的答案,去到他那處理自身的情結。

抖音上“流浪大師”走紅了,一個20年致力於垃圾分類的男人。他自述最初撿垃圾時還是個公務員,他看到垃圾堆裏的東西都還有用,從此開始撿垃圾不可自拔,為此還丟了工作。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引起了人們對他的好奇呢?

人們蜂擁而至去請教他,不過是因為內心有種强烈的“垃圾感”,找一個20年專業分類垃圾的人士請教,其寓意在於希望自己內心相應的與“垃圾有關”的感覺被歸置歸置。那麼多人去啟示著不少人都在此陷於囹吾,其一,人們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內心被擱置的剩餘、空乏感、無意義感;其二,人們對自身意義迷失的普遍化。去看他的人,希望通過跟他的互動獲得自己的意義,肯定自己的價值,解除自身的迷茫。去看他過程中的花費,就是個人自身意義的相應價值體現。所以,人們通過這種管道從自身處獲得了自己的答案,去到他那處理自身的情結。

“去”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屬於主動行為,這也說明當人們開始主動為自己做點什麼,多少是有收穫的。

流浪大師談別人給他錢,他不要,他不是乞丐,他自己也沒有去掙錢。他喜歡看書寫字,但是買不起,他把他的夢想只是放在“夢”之中,而非通過自己努力去換取。相應的,找他請教的人們,也有類似之處,忙忙碌碌地為了其他而活,把自己放在錢、權、名、關係、工作、家庭、等之後,自己的夢想關乎自身的意義感被放在非常卑微的位置,這也是引發意義感缺乏的其一原因。這跟盲目信奉捨己為人、樂善好施、樂於助人、捨身取義、等信條有關,這連串的加持背後,透著“他人(物)總是比自己重要”的潜在意義。然後我們變成了“很好的人”,唯獨對待自己上,有點自我虐待的迹象。

縱觀“流浪大師”的故事,進入體制後反倒開始撿垃圾,而下滑為病人。這說明他在進入規則上存在困難,在此選擇退行,將自己放置在撿垃圾的位置上,“只配與垃圾為伍”的潛意識佔據著他

他談自己關於畫展的故事,曾經的渴望促使他再遠也要走過去看。

他談企業管理,而自身已經流浪20年,並無相關的體驗。

他談電商,出於流浪性質,他對電商的體驗極少。

他看《中國通史》,他談曾經的努力,而談得很少他為什麼和垃圾為伍,他活在過去,並未活在當下,也沒有多少現實感。可見,多少被“過去”困住的人被他吸引,畢竟內在相似,才引得起吸引。通過這些事例體現的,恰是他對過去的“執念”,對當下和未來的摒弃。

剛好在視頻中有一個人問他的問題被點贊聽多關於“人究竟為什麼活著”,問這個問題的人兒不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流浪大師”這也沒有答案,他說不好回答,正是因為他也是在此迷失了。推崇“流浪大師”的人,換句話,他們都有相似的議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從他那,人們不過看到了自己的內在。——一個流浪無依窮困潦倒的形象,這個形象是個人內心深處的真實。正如垃圾堆裏的東西有用為什麼會被放在垃圾堆,他如果沒病又怎麼會休病假幾十載,推崇的人群如此之多,在此社會現象背後,代表著很大部分人對個人的意義感都是缺乏的。

網絡短視頻營造出來的氛圍經過個人想像的加工,補足當代人群的內在匱乏。引起的弊病在於,每個人都可以很優秀,可是優秀的背後,是個人實質性的努力。努力的人看得到他們在努力,不想努力的人認為他們只是僥倖、或是運氣好。從而內心生出“不勞而獲”的想像,壓榨自己動彈不得。

拍舞蹈視頻的,學了多少年練了多少次,受過多少傷?

拍搞笑視頻的換了多少身衣服寫了多少稿子做了多少排練?

秀身材的花了多少時間鍛煉,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撕裂感?

事業成功的糢特們看起來非常美麗帥氣啊,可光是他們的站姿就走了幾千遍?

沒有什麼看起來的光鮮是偶然的。

從網路流行語(流行之所以為流行,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認同的結果)“廢柴”的角度來說,正是因為意義的迷失,多少人通過看視頻去獲取自己的存在感?

“刷抖音一刷就停不下來”,是被什麼牽引著走呢?——意義的匱乏。視頻裏的事情看起來都很有意義,可是自己的生活不想去面對,無力改變而選擇逃避。刷視頻多簡單,動動手指即可,看了滿足了換下一個,不斷的新鮮刺激著自己的大腦,像是自己如視頻中一樣,以緩解“現實中達不到,那想像中滿足一下”的焦慮感。這個視頻看完換下一個,根本沒時間也來不及反思自身。關於自身確切真實的存在焦慮被宣洩出去——越刷越無力,越刷越停不下來,畢竟要真刀真槍去社會中努力闖蕩太辛苦太累太麻煩太被動了。

這種現象與父性力量的缺失(力量感、規則感、意義感等)有關,多數人都還處於依賴階段,(缺乏母愛——農耕時代走向工業時代帶出的情感斷裂,社會現象體現為:人們更擅於在網絡上溝通交流,私下坐在一起時,依舊在玩手機來拒絕關係間的連接)隨著年紀增長內心並未成長,學習書本上知識的時間佔據了成長中的大部分時間,工作後工作又佔據了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換句話說,知道自己學習是為了自己的什麼的人兒倒也自得其樂,另外一部分不知道為什麼的人兒,精神上與身體上的斷裂感愈見明顯。以至於形成分裂感,“理性上知道自己要怎麼做,但是內心深處並無動力去做點什麼”行動困難。

作為缺乏意義感,缺乏情感連接的雙失人群,怎麼能不被這種過最不用努力的生活,得最高的收益(想像)這種所迷惑呢?被迷惑的其一現象性的體現在於一部分人們爭先恐後去當網紅,有一部分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的人兒得到了他所想要的,而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的人兒越是偏執。以緩解自身的無力感,誇大化(最有收益--變紅變有錢)的想像性滿足,想像很省力,也不需要過多投入。不得不提類似的現象此起彼伏,精神延續面臨阻礙。

意義感的缺失,在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知為何忙碌,只知道需要錢才可以保障生活,而這工作的出發點是“為錢”——獲得眼光(他人),並非為了自己。那麼既然是為了其他,並非為了自己,這故事對自己而言就更沒什麼意義了。“流浪大師”之所以是大師,大概是借由他的形象,讓眾人看到了自己吧。

資料標籤:
本文標題: 搞個人崇拜不?是真的在流浪的那種!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51035778611
相关資料
心理解讀:蘇家三兄妹滿足了蘇母的什麼需求?
《都挺好》中蘇家三兄妹各自的位置體現了蘇母的什麼需求?他是家庭中全好的化身。他承載著家庭中父母的希望,他做什麼都被支持著。——滿足蘇母的自戀。明玉在家庭中佔據的是“被嫌弃”的位置,什麼都不好,哪怕她也像大哥一樣想考清華,但是依舊不被允許和支
標籤:
蘇明玉,家庭影響你的不止內心,還有你的事業和愛情!
《都挺好》的播出,帶出了不少重男輕女的故事。隨著時代的更替,當今“女漢子”的群體逐漸增多,而多數女漢子的養成,也如明玉一樣,是重男輕女傾向的產兒。隨著劇情慢慢展開蘇媽和明玉的關係漸漸清晰展現出來後,明玉的冷漠的反應也顯得合理起來,甚至讓看者
標籤: 父母關係 兩性
蘇大强特色:你對我不好,我就“耗”死你!
借由《都挺好》這部流行的家庭劇,我們來談一談“被動攻擊”。先說攻擊性,攻擊性是指具有對他人有意挑釁、侵犯或對事物有意損毀、破壞等心理傾向和行為。而被動攻擊是通過“無意”的舉動、語言、行為等對他人實施挑釁、侵犯邊界、破壞空間、損毀名譽等目的。
標籤: 父親
如何誠實地對別人的要求說“不”?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善拒絕別人的請求。想要拒絕時會有很多的顧慮和擔心,或擔心對方不再喜歡自己、或害怕這樣會失去友誼、或擔心對方看不起自己……說自己做不到,是誠實地表達自己的局限,而不是對抗否認對方的需要。下麵的這些例子,示範了如何對那些要求誠
標籤: 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