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級女聲》到《中國好聲音》近十年以來真人秀已霸佔各大衛視的黃金檔,然而從《爸爸去哪兒》到《奔跑吧,兄弟》再到《極限挑戰》,各大當紅電視臺的真人秀節目統一轉型,將焦點從平民的努力堅持華麗麗的轉為“惡搞”藝員。通過收視率的排名來看,觀眾對於這樣的“藝員真人秀”頗為認同並有積極推動惡搞的陞級的勢頭。
這些真人秀節目是如何捕獲和鎖住觀眾芳心的呢?
一、眾星連袂,大飽眼福
藝員真人秀無論是全男、全女或是男女搭配的團體,都是顏值與性格上各有特色,這樣强大的陣容在電影裏都不現實,此刻齊聚一處網羅不同受眾的芳心自然不在話下。不信你可以試著去看看,總有一款適合你!
二、追求真實感,拉近與藝員的距離
相比於能够猜到結局的肥皂劇,人們更喜歡真人秀的真實與出乎意料。藝員的光環使得他們的身上籠罩著一抹神秘的韻味,他們佩戴同款的人格面具,給人以疏離感。然而真人秀節目要求他們把習慣的人格面具退去,將更真實的自我貢獻出來。在這退去面具後的一張張鮮明躍活的臉龐展露於世,此時的藝員更接地氣和具有人情味兒,與畫中仙般的假面相比,人們更喜歡活生生的真性情。
三、滿足好奇心與窺私欲
在藝員真人秀節目中,我們可以有機會展現自己聰慧的觀察與聯想能力,爭做生活中的福爾摩絲。我們想看那個被懷疑整容的藝員在奔跑中是否會漏出痕迹,也期待在節目裏捕陣風捉影推測某某和某某到底是不是情侶。那個誰誰誰和那誰誰好像有些不合,TA們會不會在鏡頭前毫無顧忌翻臉狂撕?這些疑問便成為觀看的動力之一。
四、替代式參與
儘管真人秀是一檔展現藝員不同面的節目,同時它也是在導演們精心策劃下的作品。一期節目中濃縮了真善美景等多方面的精華,我們可以在觀看節目的同時享受山水風光和體驗人際交往的多樣複雜性。從明星們遊覽過的美景和品嘗過的特色佳餚被追捧可以看出,人們對於參與其中、共同體會有更多的熱忱。
五、促進群體歸屬感
人是社會性動物,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趨近於在社會互動中被他人認同,特別是要被自己所在的群體所認同。如果你的朋友經常把“奔跑吧”、“任性CP”,“諾一”,“這就是命”等字眼掛在嘴邊,然而你卻混然不知這些詞是什麼,那將意味著你將脫離他們的軌道,當他們在對某期節目津津樂道時,你卻只能一臉茫然的坐在一旁默默無言,此時的無力感會給人帶來重創,面對內心的不適感我們有兩個選擇,離開或者加入。每個人都不可能只歸屬於一個群體,每個人往往會參加多個群體,並在不同的群體中展現出部分的“自我”,如果想繼續加入這個群體,你就必須去看朋友們熱議的真人秀,瞭解他人所忠愛的真人秀。如此你也順理成為熱忠藝員真人秀的一份子了。在所有人群中,最易於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群體是最容易為了獲得群體認同而選擇觀看他們之前並不熟悉的“藝員真人秀”。這也說明了,為什麼節目的觀眾群以青少年居多。
人們需要群體生活,為了避免到群體排斥,們會選擇順從,以便更好地融入他們所屬的群體,只要個體的所屬群體中有一個觀看了藝員真人秀節目那麼這個群體中其他人觀看藝員真人秀節目的可能性就會提升。
六、情感的共鳴
藝員真人秀在相互競爭下創意出各種各樣的題材,如親子、旅行、廚藝、競技等,雖然形式爭相出奇,但是他們還一個覈心的共同點,傳遞正能量。人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境,在困境中感到絕望,在絕望時幻想自己要不是平民,是否就能順利度過眼前的困境了,然兒當我們從幻想中清醒後,只能選擇勇於面對和解决問題。當真人秀中的明星們也同我們一般在哭過痛過之後選擇堅持,信任和努力時,我們的那份孤寂感便慢慢消散與此同時內心深處那塊柔軟的高地也會感到滋養與呵護。也許這份情感的依託與共鳴才是藝員真人秀吸引我們的靈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