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孩子的心靈——她真的是笨孩子麼?

至少,她的社交能力,對一年級剛上學的女孩來說,談不上問題嚴重,只不過她沒有十分自信、大方而已。這種緊張更多地源於父母,如果父母自身緊張,不信任孩子,孩子都會感知到。但是這個學校要求老師對每個孩子的過去記錄進行審閱,她發現泰迪的成長變化過程:由於母親的去世,這個孩子性格變得孤僻,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一比特母親說因為女兒工作錯誤多、動作慢而被經常被老師責備而憂心重重。我見到女孩後,發現她並不像她媽媽說的十分膽小,和我見面幾分鐘後就大方地和我聊天了。至少,她的社交能力,對一年級剛上學的女孩來說,談不上問題嚴重,只不過她沒有十分自信、大方而已。至於做作業慢,數學成績差,固然可能有小時候成長環境的原因,更可能是因為緊張而導致能力無法正常發揮。這種緊張更多地源於父母,如果父母自身緊張,不信任孩子,孩子都會感知到。

孩子需要被信任,需要沒有壓力、快樂的成長環境,尤其是對這麼小的孩子,成人的情緒、家庭的氛圍,她的身體都能敏銳地覺察到。如果父母一方有無法克服的壓力、恐懼、感受不到愛、不被原諒等任何情緒,即便父母覺得自己掩蓋得很好,孩子還是會接收到。

母親說孩子小時候由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會有許多禁令:不能做這個,那個不能動等等。現在孩子上學後,發現其反應慢,學習表現不佳,媽媽每天要花很多時間陪孩子做作業,還要多練習她薄弱的部分,以期快速趕上其他學生。

想到這麼弱小的孩子,整天處於緊張的學習等種種壓力之下,我不由得揪心。這個年齡孩子最需要的運動、玩耍,她都很少有機會體驗。

如果孩子在一個緊張、有壓力的環境中成長,她需要事事小心謹慎,則身體會長時間處於不放鬆的防禦狀態,這如同拉起身體的警報,交感神經系統一直處於“戰鬥或逃跑”的狀態,大量的血液會流向肌肉,這種情況下,細胞會停止正常的生長和維護,孩子容易生病,也不能很好地成長發育。這是處於壓力環境中的孩子總是長得弱小的原因。

聽了我一番解釋,媽媽表示自己能够接受女兒現狀,不再拿她與其他孩子比,不會再整天逼她做練習、責備她。對於已經很不自信的孩子,鼓勵、肯定是需要的,媽媽表示也會做到。但是“她的數學成績不好,工作經常有錯誤,老師總是責備她怎麼辦?”

我說你與老師交流一下,告訴老師她的早期成長經歷,讓老師也鼓勵她。

第二天,媽媽給我發來資訊,老師說:“鼓勵也需要資本的,你說她也沒有什麼地方好的,我怎麼錶楊啊。”“我今天還想找她聊呢,昨天工作上的字也是寫得一塌糊塗。她的字寫得這麼糟糕,你說怎麼錶楊呀?首先要自己做得好,那才能讓老師看到能錶楊的地方。我們的激勵也是有原則的,真的進步了,才能錶楊,不是隨便亂錶楊的。”

看了這個回復,感覺真是“神”一般的老師,可想而知,孩子在這樣的老師面前會是什麼狀態,對於一個自尊心已經被蹂躪得所剩無幾的小女孩,那麼努力想得到大人的一個肯定的孩子,老師怎麼可以說出這種話?她越是害怕,越是努力想做得更好,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我對這位媽媽說:“如果有可能,真的建議換環境,找個能够接納她的老師,如果做不到,那你就懇請老師,可以不用錶楊,但是儘量少責備她,她已經很努力了。”

這讓我想起湯普森夫人的謊言故事。她班上一個衣服邋遢,不受大家歡迎的學生泰迪,一開始,湯普森夫人很喜歡在他的卷上用紅筆劃一個個紅叉。但是這個學校要求老師對每個孩子的過去記錄進行審閱,她發現泰迪的成長變化過程:由於母親的去世,這個孩子性格變得孤僻,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湯普生夫人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在耶誕節收到泰迪的禮物時,她大聲誇讚他送的手鏈有多漂亮,並把它戴在手上。

那天放學,泰迪說了一句話才走:“湯普森夫人,今天你身上味道就像我媽媽以前一樣。”孩子們走後,她哭了至少一個小時。從那天起,她不再研究怎樣教閱讀、寫作和算術,而是研究怎樣教育孩子們。

她開始特別關注泰迪,與她一起學習時,泰迪的大腦便顯得靈活起來,她越鼓勵他,他的反應越快。

到了年未,泰迪已經成為班上最聰明的孩子。

泰迪是多麼的幸運。我希望這個孩子也可以有這樣的幸運。

一個能够感受到孩子內心的老師,才是好老師。一個對孩子有愛的人,才可以當老師。我覺得講課水准、學歷都不是幼儿園、小學老師的最重要要求,只有愛,對孩子的愛才是。

可是,老師們也是無辜的,他們在沒有太多選擇和權利的體制下工作,拿著不高的薪水,做著超負荷的工作,還要接受種種考核、比較,當老師把孩子的成績作為功利的比較名額之後,還怎麼能够顧及孩子的內心?

我能够深刻感受到這位母親的自責、無奈和沉重。養育孩子,本是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的過程,若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無法體會到這種樂趣,對孩子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傷害。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非常普遍。父母的焦慮、功利,學校和老師的功利,都化成了孩子身上的重擔。

每個孩子都是有著獨特的需求、不同的優點、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夢想的,而我們給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提供同樣的教育,用標準化的測試來衡量他們,這本來是大人世界的荒唐,卻要求孩子來承擔。這些生活在物質豐盛年代的孩子們,遠比童年時貧困交加的我們更加不幸。雖然我們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理解,但至少擁有自由,擁有玩耍的時間,擁有與自然親近的機會

最近在朋友圈火爆的《教育的意義》視頻中,一名英語培訓老師董仲蠡說到,他有一次在講四級翻譯的時候,講到林語堂先生如何翻譯賈島的“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講到許淵沖先生如何翻譯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講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譯成叫“年歲有加,並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不禁手舞足蹈,作為老師的那種自豪感爆棚。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底下有一個女生直接質問他說,你講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啊?能提分嗎?你就是在浪費我們的時間。他自認伶牙俐齒,但是在那一刻竟無言以對。

顯然,這位提問的學生早已被社會的功利心所成功催眠,認為只有分數才是教育的目的,才是重要的。

他說:“作為一名老師,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我在課堂上,所傳授的不僅僅是實用的知識,因為如果單純只是拼知識,拼記憶,我們已經輸了!”

他指出我們教育的覈心問題:“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造就了這個社會浮躁的狀態,然而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社會良心的底線,是人類靈魂的淨土,是立國之本,是強國之基。教育有啥用?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個人認知自己,幫助這個民族認知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掌握個人的命運,並且創造這個國家的未來。我們作為教育者,作為受教育者,要始終謹記,教育、讀書的終極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學習的根本目的不是分數,而是豐富內心。古希臘哲學家西塞羅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教育是解放心靈,發現美、善、智慧的過程。”

我們現在是不是都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了呢?在錯誤的方向上前進得越多,將來需要花更大力氣來修正。

本文標題: 感受孩子的心靈——她真的是笨孩子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18869683964
相关資料
不容忽視的情感堵塞——吳謝宇案的啟示
“我家孩子上高中了,最近成績急劇滑坡,現在越來越焦慮,我該怎麼辦?他們可能為了孩子盡心盡力,如同吳謝宇的母親,卻對親子關係的重大意義缺乏應有的知識和感知。吳謝宇一案再次證明,如果一個人,並非來自父母關係和諧,幸福美滿的家庭,卻表現得十分優秀
標籤: 親子成長
發朋友圈的全職媽媽,她們心裡有多孤獨?
小陳是一比特全職媽媽,孩子剛半歲,不善表達的老公整天忙於工作,對老婆孩子的陪伴少得可憐,倍感孤獨的她,喜歡上了發朋友圈刷存在感。然而,這種自戀本質是全職媽媽在用母愛抵禦產後孤獨感。愛發朋友圈的全職媽媽普遍與家人沒有建立良好的聯結,囙此備感孤
標籤: 孤獨感 全職媽媽
深度分析,精神分析為何在中國依然這麼火?
在中國,心理諮詢依然以精神分析為主,其次是認知療法。這與歐美國家有很大的區別,歐美國家的心理諮詢主要以認知行為療法為主,精神分析所占的比例並不是最高。也可能有文化的原因,精神分析更適合中國這種“壓抑情緒”的文化。
標籤: 精神分析 心理諮詢 心理健康 心理學
遊戲成癮,是病嗎
2018年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最新版本的“國際疾病分類標準”,首次把“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遊戲成癮的成為一種疾病需滿足三個條件:在玩遊戲的頻率和每次的時間上失控;玩遊戲高於一切;對出現的後果置之不理。報導
標籤: 遊戲成癮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