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孩子問過你,“人為什麼活著?”,這個時候你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回應的呢?好多家長都覺得這太虛了,沒什麼用,但這些看似很虛的哲學問題其實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尤其在遇到困難時,“為什麼活著?”的答案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
當青春期孩子這樣提問時,通常是因為遇到了比較大的挫折。比如,成績很差,覺得對不起家長的付出,不知道未來有什麼前途;再比如,傾心愛著一個人,被甩了,沒有解釋,無從應對;等等。這時候,如果他能找到克服困難的意義,就可能慢慢振作起來,如果不能,就可能會消沉下去,甚至真地放弃學業或者生命。當然,還有些孩子是因為抑鬱情緒才這樣問的,這種情況要及時就醫。
就我工作中的體會,大部分家長並不能或者不想就這些問題和孩子交流。因為自己沒思考過,不知道怎麼說,更多是由於很多人認為這是孩子們不該想的事情。
他們覺得解决這種精神層面的問題是專業人士們的事兒,一個普通人琢磨來琢磨去會瘋的。實際上每個人都面臨人生本質的疑問,只是有些人以回答它們為職業。更現實的顧慮是,很多家長怕孩子們想這想那分心,耽誤了眼前的事兒--今天工作做了嗎?能考上個好大學嗎?其實,沒想清楚這事才更容易誤事兒。因為所有現實問題的解决過程中都會遇到困難,拿什麼克服困難繼續往前走是需要精神力量的。連活著的意義都沒清楚,何必費那麼大勁去活呢?
所以面對這樣的提問,大人們首先要意識到孩子長大了,開始思考人生了,然後一定要很認真地聽聽孩子的想法,他的描述常常就是引起這一提問的直接原因,學習受挫了,朋友絕交了之類,這時候我們可以幫他看怎麼解决眼前困難,進而用成功經驗强化孩子內心“人生值得一過,困難都是暫時的”信念。也可以查找相關資料,想一想自己的情况,真地把養育青春期孩子當成自己不成長的機會,在提高思想認識,反身自省的基礎上,嘗試與孩子的情况相聯系,心平氣和地聊聊。
和“人為什麼活著?”類似的一個問題可能更多被孩子們提及,“為什麼要學習?”
本著剛才務虛的態度,我們不要急著講學習的意義,而是思考和交流提問的原因。比如,目標是不是過高,孩子體會到想要但永遠要不到的絕望;或者,學習過程是不是太痛苦,孩子無法想像要有什麼樣的收穫才配得上自己的付出。這些討論看似在解决現實問題,實際上也在引導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有人說“人生本來沒有意義,意義是人自己尋找和確定的”。那麼,陪孩子找到意義一定不是個一勞永逸的事情,而且可能也沒有統一答案,但這種追尋的最終結果是讓青少年更有勇氣和力量生活下去,活得更好,所以,值得我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