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請看我第二眼

剛剛入行的時候,信誓旦旦地和自己說,做一個好醫生,記錄下自己的每一個病患,每一個故事,在不同的故事中,很多年後,你會發現當初自己為什麼會對精神科感興趣,不枉此生。大家對於精神科醫生診斷的質疑絕不是個別現象。精神科醫生們,量表是個好東西,量表能幫助大家獲得數據的支撐,量表能幫助大家起碼不止收取一個掛號費。

剛剛入行的時候,信誓旦旦地和自己說,做一個好醫生,記錄下自己的每一個病患,每一個故事,在不同的故事中,很多年後,你會發現當初自己為什麼會對精神科感興趣,不枉此生。

沒過多久,便忘了這件事。因為每天要處理的病例太多了,因為很多的病例太相似了,他們都是病人,我的眼裡也只有症狀,故事什麼的,留給小說家去胡謅吧。

在上一集裏,我的環境變換了。終於有一天,我的病人問出了一個觸動我靈魂的問題。請問你們醫生是如何區分一名抑鬱症患者本來就有的普通人的那種不開心和抑鬱症狀的?是啊,我們是如何區分的呢?我也問自己,我也想問問同行們。

第一部分診斷科技

醫學是一門現代科學,精神醫學隸屬醫學的範疇,自然也屬科學。科學講究理論、實踐、客觀標準。可以被量測,可以被定性,可以被改變。感染我們看白細胞計數和體溫度數,骨折我們看骨皮質連續性,腦出血還是腦梗死我們看高密度影還是低密度影,但是一旦你走進精神科,好像就到了另一個世界,我們,精神科醫師,只是用眼睛在看你,有的時候,還不那麼用心看。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paper,好像是精衛與華山的合作,研究中發現那些罹患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患者,的確在腦區結構上有部分的异常。由此得出某種可能性,這樣的人是否在遭遇創傷事件後更易罹患疾病。那麼,這樣一來,是不是以後遭遇創傷事件後出現精神异常的人,我們掃一掃大腦,如果那個地方有异常,就可以診斷PTSD了呢?我想,現在一定還不能這麼做,這其中還有太多的不確定的因果關係需要去證實。但我還是很激動,因為我們的學者在試圖發現原因,在試圖突破原有的解釋,這就是我說的診斷科技。

同行時常問我們,你們是怎麼診斷病人的,就憑自己的雙眼嗎?你可以從中間聽到懷疑。客氣些的問法是,你們真的很厲害,看一看,聊一聊就可以看出問題了。但你仍然可以感受到戲謔。當然,無論如何地不被理解,倒是不妨礙同行們總是把他們搞不定弄不明白的病患推到精神科,雖然,在我看來,基本都無大礙。

如果是醫學,如果是科學,我們就必須探索出機制,病因,很高端的研究,我並不會,所以,我耐心等待,我和我的學生說,大家一起慢慢等待或者去發現,反正五十年後,我今天說的這些估計都會被推翻。

第二部分診斷標準

可惜,這樣的科技標準體系還沒有出現,我們廣大精神衛生工作者只能就著手中的工具來繼續臨床工作。這個工具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診斷標準。

DSM-5或是ICD-11,無疑都已經是我們最好的診斷標準了,但是依舊無法逃脫大段主觀化文字的構架,量化的東西也有,比如時間,一周兩周或半年。文字是個好的表達手段,優點是條理清晰,解釋詳盡,但是缺點是,我們每個人會自己去理解文字的意義,文字不容易客觀。

當年在病房工作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是一個問題,因為我自信自己對於文字的理解,所以我覺得我可以中立些,客觀些。

後來,給學生們上課,不是什麼醫學生,基本算是一群心理學的愛好者。發現現有的診斷體系是個大問題。大家對於精神科醫生診斷的質疑絕不是個別現象。精神科的醫生們,千萬別不屑這些普通群眾的質疑,覺得他們不具備基本醫學常識或是對精神心理疾病存有偏見等等。我們千萬不要忘記自己從事這門醫學的初衷正是為了幫助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繼續生活,而今天,如果連一群對我們這個神秘領域有點興趣的人都不太理解我們,那麼原本就懼而遠之的病患該如何得到我們的幫助,我第一次覺得,我們自己可能出現了問題。

我的許多學生,病患或是諮詢者,和我交流的時候,都提到了量表。量表是精神科的常用工具之一,有篩選用的,有診斷用的,有評估症狀的,有評估藥物副反應的,總之很多很多。大家對於診斷的困惑通常倒不是精神分裂症,而是集中表現在抑鬱障礙中。現在網絡如此發達,再晦澀的專業量表也可以在網絡中找尋到踪迹。所以SDS(抑鬱自評量表)這類量表,唾手可得。說明一下,網上能查到的,和醫院使用的並無區別。

大家的經歷似乎雷同,所以變成了一種共性的質疑。一個朋友心情不好,有些低落,去到精神科看病,醫生讓做了一個量表,就是那個SDS,結果提示輕中度抑鬱,然後醫生就給開藥了,抗抑鬱藥,走出醫院大門,自己就開始犯迷糊了,這就變抑鬱症了,這就成精神病了。也有醫生稍謹慎些,再多問一句,是否還有某些時段特別興奮或開心,如果回答是,那麼診斷就又變為了雙相障礙(一種抑鬱與躁狂狀態交替出現的疾病)。整個診斷過程所需時間,15-30分鐘。

儘管還有許多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服藥依從性很差,更願意相信偏方,但絕大部分人心裡還是接受這個診斷可靠性本身的。精神科醫生們,大家走出去看看,有多少患者疑惑著,我們有多少患者沒有吃過你給他或她開的哪怕一粒藥,當然,如果,他們是患者。

第三部分抓住受眾

醫療最終還是應該服務於人民群眾的。當然,現在有些走偏,感覺人民群眾的疾病是可以幫助醫生完成論文完成晋昇的,更低層次一些的想法,豐富醫療工作者的物質生活。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醫療回歸本質,回歸治療疾病本身,當然也要回歸預防。

前一陣子很火的一部電視劇《小歡喜》,演到英子得抑鬱症的那段我就特別來氣,診斷靠量表,依據居然還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中國最新的精神科診斷標準。電視製作的小瑕疵我可以接受,但廣大群眾的理解程度我們就不能視而不見。

前幾天有比特其他科室的醫生和我討論課題的事,因為涉及了一些抑鬱症的內容。他說,我們原來的教學體系中經常會出現原發性疾病與繼發性疾病的分類,現在,病因越來越多地被揭露,所以原發性的少了,你們呢?我說我們精神科從來不提原發性這個概念,原因是,按說我們的疾病都是原發性的,說到這裡我插了一會兒腰。那麼,你們的數據從哪裡來?我們有量表,有流調,當然,我們現在也有影像,也有分子水准。

各位精神科的大神,你們折騰的東西我也不懂,但沒關係,等到被證實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會來學習就行。現在的話,我就對待好我自己的病人,來一個算一個。我也宣教好其他學科的醫生,告訴他們什麼是精神醫學。還有科普,我告訴每一個與我交談這方面問題的人們,我們這群人究竟在做什麼。

精神科醫生們,量表是個好東西,量表能幫助大家獲得數據的支撐,量表能幫助大家起碼不止收取一個掛號費。但是,量表的分數擺在那裡以後,請大家再看看,再看一看我們面前的來訪者,抓不住他們的心,我們以後會無所適從。

資料標籤: 精神科
本文標題: 精神科醫師,請看我第二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16380874503
相关資料
精神科醫師,請看我一眼
想來分三個部分和大家聊聊精神科、精神疾病、心理疾病、還有,做我們這些活的人們,具體的頭銜太多,太多,大致三類吧,醫師、講師和營員,碰巧,我都可以是。所以,精神科醫師,請先看我第一眼。
標籤: 精神科
睡眠不好如何改善
老年人、壓力大的中年人、面臨中高考的學生,因為思考的問題多時間長,加上各種繁重的任務與工作不得不完成,生活大多不太規律,致使常常出現睡不著、睡眠淺、早醒、多次睡醒等狀況,長此以往,極易導致自己身體緊張、精神疲憊、產生各種身體疾病,影響工作、
標籤: 睡眠
《强迫症療愈三部曲》
我叫苗永成,1982年出生於蘇北農村,初二罹患強迫症。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心理出了問題,但身邊無心理學的書籍可閱讀,學校無心理老師可諮詢,也曾想過到北京等大城市找專家給自己看看,但考慮到地處偏僻的農村,再加上窘迫的家境只好作罷。求醫無門便暗下决
標籤: 強迫症 心理學 強迫症心理學
疫情後的希望:福斯如何做好自我心理調適
當下的疫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激烈的戰“疫”正在進行,向著勝利的每一步都是關鍵。與此同時,面對疫情,不但需要醫療科技和資源,普通福斯也需要積極的心理狀態。為此,在疫情期間及其過後,我們都需要做好自我的心理調適。
標籤: 疫情 福斯心理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