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兩面,一面是自尊,一面是自卑,這兩面永遠衝突地存在人的心靈深處,人活著可以逃避許多東西,但是無法逃避自己。
--我經常問母親:“媽,我是不是很沒用啊?“
--當我看到了別的同學在一起討論問題的時候,我多想參與進去啊!可是我怕她們不接納我,也可能是我想多了。
--我不太喜歡顯示自己,不願讓人知道還有一個小人物,還有一個我的存在,而且整天害怕不如別人。
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這就是我們生命裏的自卑在發揮作用。自卑在心理學上,是指一種自我否定,主要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可以說這是一種性格的缺陷。主要的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評估過低,還會有一些特殊的情緒體現:害羞、不安、內疚、憂鬱、失望等。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從幼兒時期起,由於無力、無能、和無知,必須依附父母和周圍世界,就會發生一定的自卑感。他還認為,攻擊不是由於感到自尊,而是由於感到自卑所引起的,是一種過度補償的表現。
個體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就是發現自卑心理,這已經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了。面面俱到的優秀者、强者肯定與自卑無緣,問題是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在生理、心理、知識、能力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一個强者、優秀者。老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囙此從理論上來說,天下無人不自卑。其實無論一個人有多麼的驕傲,無論一個人有多麼的渺小,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只是表現的管道和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無法解决自己面臨的問題,但是他卻認為自己是可以解决的,這就是自卑情結。一個人不管是生氣、傷心、流淚或是自暴自弃,在這些情緒下其實都是隱藏著自卑。
自卑感是壞事嗎?
自卑感能消失嗎?
事實上,要成其為人就意味著感到自卑,這對於一切人都是共同的。所以,他並不是懦弱或者异常的現象。實際上,這種情感是隱藏在所有個人成就後面的主要動力。一個人由於感到自卑才能推動他去完成某些事業,在獲得短暫成功後,能體驗到一種短暫的成功感,但是與別人獲得的成就感相比較,又使他感到差距,這個差距就促使他產生自卑感,這樣就又激起他去爭取更大的成就,迴圈反復。
林肯,一個相貌極醜,街上行人都要掉頭對他多看一眼,他從不在乎衣著,窄窄的黑褲子,扇套似的上衣,加上高頂窄邊的大禮帽,仿佛要故意襯托出他那瘦長的個子,走路姿勢難看,雙手晃來蕩去。他是小地方的人,直到臨終,甚至已經身居高職,舉止仍是邊鄙傖夫的樣子,他處處都顯得不得其所,不但出生貧賤,而且身世蒙羞,他一生都對這些缺點非常敏感。沒有人出身比他更低,沒有人比他昇得更高,他後來任美國的大總統。
林肯是怎麼克服自卑獲得逆轉的呢?
原來林肯拼命的自修,通過刻苦的學習,用知識直接補償自己的不足,憑偉大的睿智與情操,使自己淩駕於一切短處之上,置身於更高的境界。
有自卑感的人不一定就是水准很差,也有可能是對自己的要求高,因而產生自卑的感覺。曾經有一比特年輕的海員,他對數學很喜愛,並且發表過幾篇很有水准的有關現代數學論文,他把全部業餘時間都用在專研高等數學的解題上。但他有自卑感,認為自己的“天分”差,趕不上陳景潤。我國有句古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智各有所長,不必相比,更不必產生“我不如彼”的自卑感。
萬物之中,只有人意識到自己的缺點,只有人有自卑感,只有人要設法補償自己的缺陷。人之所以為人,正在於此。所以其實自卑感並不一定是壞事,它可以促使我們去改變自己現時的處境,就像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之後,才能更好的學習,只有我們學習了,才能更好的開拓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我們可以說,人類進步的基礎就是因為自卑感的存在。自卑使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自卑讓我們更加的生活美滿,如果我們腳踏實地,充滿信心去生活,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自卑感也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假定你有一兩種自卑感而想加以利用,轉弱為强,辦得到嗎?
不錯,並不容易。但是辦不到嗎?就人過去的經驗來說,並非如此。拿破崙因為生來矮小,所以立志要在軍事上獲得輝煌成就;蘇格拉底、伏爾泰,因為自慚奇醜,所以在思想上痛下功夫而大放光芒。唯一的阻礙,不是我們不能改變自己,也不是改變的困難,而是我們要不要改變。當然,你可能一輩子都會隱隱約約覺得自卑感在作祟,而不知道因是怎樣種下的,可是只要試一試,徹底分析自己,承認自己最大的缺點,再設法補救,找到我們人生的線索:“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就能發現其中的原因,加以克服。
永遠不要去責怪,你生命裏的自卑,成功的人往往因為有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