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性所控

微友發來視頻,他喜歡分享與探討一些特別的性象,這擴大了我接納的容器與視野,同時也內觀自己的情緒與敏感,發現我實在不能接納性對未成年孩子的傷害~。也不要傳播偷拍性視頻,可能你在轉發之後,對這人有長期的致命的影響。說到最後,要提醒女性,要自己學習性與性滿足,不要被性所控,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傷害不想傷害的人。

微友發來視頻,他喜歡分享與探討一些特別的性象,這擴大了我接納的容器與視野,同時也內觀自己的情緒與敏感,發現我實在不能接納性對未成年孩子的傷害~

這不止於法律紅線,還是做人最基本的良知….

視頻內容是這樣的:片中男人一邊站立床邊性交,一邊在拍視頻。片中女人仰躺床上,不斷起身想抓打男人的手機或人,可是好像無能為力,臉上表情交雜,不知是痛苦還是享樂。一旁有個小女孩,大約三歲左右,一開始在床邊沙發上坐著喊鬧,有些慌恐得叫著媽媽,也叫那個男人流氓,接著從沙發上爬挪到床上媽媽腦袋的這邊,遞給媽媽遙控器,媽媽接過來,女孩好似要安心些了~片中男人始終沒有露臉,一直持續拍攝,視頻被流傳出來……

說到這裡,提醒大家:

1、不要跟我要這個視頻,我不會給。也不要傳播偷拍性視頻,可能你在轉發之後,對這人有長期的致命的影響。

2、看性片請謹慎選擇。當我們長期只看一種類型的片,有可能你只對一種性興奮管道敏感,平常的性你就不敏感了,從而可能影響勃起,比如日本的淫妻片,這可能也是綠帽癖形成的一個原因。

接著說,懂點心理學的人都知道,我們在媽媽肚子的時候或是出生時就能感知自己是否被歡迎被喜愛,從而形成長大後我們的人格與性格,這種影響是一輩子的。對於三歲的孩子,這種影響可能更强烈,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這個孩子可能會有怎樣影響?歡迎留言文章下或朋友圈評論區。

剛開始做網上諮詢的時候,經常會有男孩私信:老師,我想跟媽媽做愛怎麼辦?

青少年的男孩因為生理的變化、性欲的萌發,如果生活圈子太窄、只有學習,或是缺乏性教育、有性壓抑,或是跟母親相處的缺界線、易發生戀母情結。但做母親的不必有親密恐懼。

就像潘綏銘老師說的:母親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母親照顧孩子最多,他不戀你、戀誰呢?只是需要你有潜移默化的引導,我會跟兒子討論路上看見的美女,班上喜歡的女孩,還會分享我做母親的戀情……這是在引導孩子:

1、喜歡看美女很正常,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哦。

2、這也是性取向的引導,將來可能有其他性取向,那是他清晰的選擇。

3、同時對他青少年期喜歡女孩、喜歡一個人的平常化,人是有情感的,而不是喜歡了就是早戀。

4、讓他信任你,有類似困惑時,他會第一個來問你,而不是問網絡。

5、這也是母子界線的樹立,媽媽有自己的親密關係與生活。

重點說母子界線,是一些母親因為缺乏界線,才會導致孩子有戀母情結而困擾的,比如居家過於裸露、性生活被孩子看見……還有故意的吸引~

前幾年在網上有個母子亂倫事件在性學界討論很熱烈,一名母親自我暴露說,她故意吸引高中的兒子有性行為,她認為對兒子只有益處沒有影響,具體情況我沒有瞭解,也不想評估,只是高中的孩子還是沒有成年,對此我是有抗告的。

一年輕人發資訊給我,他自述是亂倫母子中兒子的身份,我問他成年後有沒有影響,他說沒有,母親反而教會了他跟女人的性愛和諧。後面又聯系我,問:老師,我可以跟媽媽與女友同時做愛嗎?我答:這需要問你的媽媽與女友…..我不知道這是成年後的影響嗎?

也曾經有媽媽私信我:說給兒子性生活他比較聽話,成績也比較穩定,她單親也需要性生活,等等……對此真不知如何回復,這是愛還是愚昧?

說到最後,要提醒女性,要自己學習性與性滿足,不要被性所控,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傷害不想傷害的人。

性的獨立也是你人格的獨立,了然於性,不被欲望所控,不管是自慰滿足或是交友釋放,你會更清楚自己的選擇和更清晰面前的那個人。

最後推薦一本書《你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借此書,請大家珍視我們的人生,善待我們的關係,與遇見的每一個!就像蝴蝶扇動翅膀,貌似距離很遠,可是世界的另一端卻刮起了龍捲風~

資料標籤: 育兒 兩性
本文標題: 不要被性所控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914277503364
相关資料
理解投射才是解决一切問題的根本?---讀《佛學為什麼是真的》
2017年8月份出版的書《為什麼佛學是真的》作者是科學作者和進化論的心理學家羅伯特·賴特,這本書引起我的很大興趣,因為佛學從東方傳到西方,被主流的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並得出結論---佛學是真的有效。該書中提到“空”性的概念,佛學認為世界上
標籤: 佛學 心理投射 心理學 佛教
缺愛心理綜述
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心理學教研室主任對“缺愛心理”如此評估:人的心理最大的痛苦的確源於缺愛,缺愛導致兩種拒絕,一種是對自己的拒絕,讓人自卑、自我否定、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一種是對父母和他人的拒絕,讓人難以信任他人、內心抵觸他人、無法與他人建立
標籤: 精神抑鬱症 依戀理論 抑鬱情緒 心理健康 心理學 父母關係
媽媽的正常上班,會不會毀掉孩子的安全感?
出生之後完全無法應付當前的環境,所以人類嬰兒的撫育時間變得超長。人類出生之後也有一種和媽媽的緊密銘刻關係。正常的孩子會在三四歲之後跟著母親到處走。
標籤: 嬰幼兒護理 親子成長 育兒 嬰兒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從不確定中獲得收益
很多人的人生觀都過於簡單,他們理想的人生,如果呈現出來,只是一些靜態的圖景,就像選取生活中的幾個典型的場景,哢嚓拍出的幾張照片。恐懼變化的人,往往有一個脆弱的自體,他們對不確定的恐懼,來自於嬰兒期的經驗。這種原始的,對不確定的恐懼,只能通過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