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正向心理學我們來看幸福感

正向心理學在近十年內,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以及强化了對幸福學的探討。沙哈爾博士,在哈佛開了一門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的幸福課,來談如何創造幸福的之後,這個第一就拱手讓了出來給這門幸福課。由正向心理學我們來看幸福感塔爾博士強調,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何謂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支派。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在近十年內,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以及强化了對幸福學的探討。原本在哈佛大學最熱門的課一直是“經濟學導論”,但自從塔爾?本?沙哈爾博士(Tal Ben-Shahar),在哈佛開了一門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的幸福課,來談如何創造幸福的之後,這個第一就拱手讓了出來給這門幸福課。

由正向心理學我們來看幸福感

塔爾博士強調,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happiness)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而幸福是由我們的心智狀態(mind state)决定,而不是由社會地位或銀行存款。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這個目標。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裏,享受它的點點滴滴,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

何謂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支派。Panksepp(1998)認為,過去的心理學研究,主要聚焦在負向心理狀態對身心的影響,然而,現時的重心則應強調正向情緒的研究,因為正向情緒不僅有益身心健康,更有助於疾病的預防。(請見CFH知識網的文章:正向情緒帶來健康,為什麼?)

過去十年,正向心理學已成為心理學的顯學之一,其旨在恢復人性的“正向、積極”的特性,如幸福、美德、個人優勢、和利他主義。其研究目標包括:發掘能使個人和社區繁盛的力量和美德、發現天才和培養能力、探討如何使生活更充實等,而不是僅僅治療精神疾病。正向心理學實際上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paham Maslow)在1954年所創造的名詞,直到心理學家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於1998年選擇它為自己在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任期的主題,才開始成為心理學的新領域。

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2000)提出,過去心理學的研究著重於處理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對於憂鬱症、精神分裂症、酗酒等問題已能量測,並能做相當精准的描繪,包括它們的遺傳因數、生物化學部分、以及心理成因,但其治療效果僅只為了讓人們脫離使生命痛苦的狀態,而忽略生命最主要的目的:找出生命的意義。人不只是要改正個人的錯誤或缺點,還渴望找出自己的長處,並過著充實、愉快、有意義的生活。正向心理學又稱正面思考、積極思考,其研究強調正向情緒、正向特質、及正向組織。正向心理學指出,當人遇到挑戰或挫折時,會產生解决問題的企圖心,並不斷的練習改變思路、及强化正向力量,以迎接挑戰。

幸福感是什麼

中國哲學三大主流對幸福的概念為,儒家:導源於好學、行仁、及人群的和諧,強調推己及人,說明道德的實現和個體幸福感有相當高的一致性,也強調人際和諧就是幸福;道家:逍遙自在、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乃至於由忘我找到真我,個體若能配合宇宙萬物運行,便擁有幸福感;禪宗:寄託於明心見性,求得本來面目而達到入世、出世的和諧,重視個體內心的平衡狀態。

而西方心理學家所定義的幸福是,個體主觀經驗與正向感受,而非外在客觀的評量標準,並認為幸福感是從情緒與認知兩方面,對生活評估所得到的結果。Seligman指出幸福感是對過去滿意、對未來樂觀、眼前快樂、以及展現長處與美德。Diener(2000)認為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度、重要領域(工作、休閒)的滿意度、較多的正向情感、較少的負面情感。

幸福感為評估身心健康重要的名額,生活中覺知到較多的幸福感,將預期有更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生活品質。而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可歸為下列幾類:

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自我决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追求心理成長和發展的傾向,囙此個體會主動追求三種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即勝任感需求、自主感需求和關系感需求。Deci and Ryan(2002)認為,所謂勝任感需求是指個體覺得自己能有效地與環境互動的需求;自主感需求是指個體認為參與活動是出自自己的選擇和意願的一種需求;關係感需求是只和別人保持聯系與互動,且期望自己成為團體中一份子的需求。當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滿足時,將引發適應性的結果如幸福感、活力和高自尊,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將導致個體不適應的結果如焦慮、沮喪等。

人格特質:用來表示一個人的思考模式、情感表達和行為特性的總和,以區辨自己與他人的一種獨特性質。Seligman強調幸福感會受到正向特質的影響,而長處與美德是正向人格特質,它能帶來好的感覺、滿足與幸福感,透過學習可以改變負向人格特質,即獲得”習得樂觀”的特質。另外,Klein以腦神經科學來認識幸福感,認為人類的腦有一塊掌握喜悅、樂趣與陶醉的獨立系統,當生活中有某一事件發生時,便會透過幸福記憶網路來選取資料,以誘發幸福感的發生。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與周遭環境中的人、事、物互動的過程中,獲得各種形式的支持,進而能抵抗壓力、滿足需求及增進心理上的幸福感。

比較結果:用以衡量幸福感的個人欲求包括有與他人比較、自己過去經驗、與個人設定理想的比較。

短期生活事件:個體大部分時間都受到人格因素影響,囙此幸福感多半可以保持在一種穩定平衡的狀態,但在發生一些特別不同於過去事件的經驗時,才會威脅到幸福感的平衡狀態,因而改變個人幸福感。

習得樂觀:Diener(1984)認為樂觀是一種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他認為樂觀是一個得以經由學習而來的人格特質,並對身心健康及個人成就影響極大。Seligman(2002)強調藉由樂觀作為建構美好人生强而有力的工具,可以幫助個人遠離憂鬱症、增進成就、促進健康,並帶給自己新的自我瞭解,其主要技巧在於改變具有摧毀力量的自我想法,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找到正向意義:Frankl(1969)認為人可以透過實現三種價值來發現生命的意義,這三種價值分別為:

a.創造性價值:是指透過某些工作或嗜好所建立的關係,以及生命中的付出和貢獻,來找到事物的內在價值。

b.經驗性價值:是指透過對世界真、善、美的接納和感受所經驗的意義,包含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或從生活中體驗愛的感覺。

c.態度性價值:是指面對不可改變的命運,例如死亡、病痛、苦難時,所衍生而來的立場,生命的短暫更彰顯出意義事的重要性,讓人類去思考自己為何而活,能採用“自我超越”的管道來反觀自己,更能把握機會及珍惜時光,强化個人意義的追尋與實現。Nolen-Hoeksema與Davis(2002)認為正向意義有助於正向適應,因為從負面事件中找出正向意義可以减少失落感及無助感、瞭解生命的價值及目的、增進幸福感並對事件重新評估,進而找到更合適的因應策略。

維持正向情緒:新進的研究發現正向情緒比負向情緒更具預防效果,並且可以促進身體健康。Fredrickson(2001)說明歡愉、興趣、滿足、自信及愛等正向情緒,可以促進行為的管道,並能擴大人類短暫思考-行動的技能,有助於建立長期的資源並增進幸福感。

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是否有快樂/幸福的公式

Martin Seligman在真實的快樂一書,將快樂定義為:H(維持快樂的長度)= S(快樂的範圍廣度)+ V(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C(你的生活環境)

快樂的長度:區分為“暫時性”的快樂及“持久性”的快樂。暫時性的快樂可由美食、喜劇、一束花來達到。而持久性的快樂則主要受到遺傳影響,而這種遺傳特質是可以改變的。

快樂的範圍廣度:心理學家認為我們天生就有一個快樂的恒定點,就像溫度計一樣。如果發生快樂的事時,即使我們情緒上揚,它也會盡忠職守把我們的快樂拉回平常的設定。同樣的,如果有不幸的事故發生,這個溫度計也會把你從低潮拉出,回到原先設定的地方。

自己可控制的因素:對過去滿意與否、是否能够感恩及寬恕、對當下是否滿足、對未來是否樂觀等。因為一個沮喪的人,滿腦子都是過去不愉快的回憶,對未來的絕望,或是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學習如何去反駁這些悲觀的解釋,或改變對這些事件的解釋,可使人脫離沮喪,而感恩及寬恕可以放大好處,解除壞事對自己的影響,甚至將壞的記憶轉變成好的。

生活環境:金錢、婚姻、社交生活、負面情緒、年齡、健康、教育、氣候種族和性別、宗教等等,都是可能影響你快樂與否的因素。而有點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收入偏低會促成因健康不良、離婚、和孤獨帶來的精神痛苦,但錢越多並不一定會越快樂,根據蓋勒普2008-2009的資料顯示,當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進一步的收入新增並不會帶來更多的快樂。

資料標籤: 心理學 心理學發展
本文標題: 由正向心理學我們來看幸福感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1396696598786
相关資料
安眠藥的種類、用法、利弊
安眠藥可能是很多人經常服用的,那麼大家對於安眠真的就瞭解嗎,其實安眠藥也會有不同的分類,根據大家自己失眠程度選擇合適自己的種類,使用正確的服藥方法,瞭解期服用的副作用都有助於大家選擇更加健康的藥物。老年人、孕婦、小孩應該盡可能避免使用安眠藥
標籤: 安眠藥 睡眠 睡眠的作用 失眠 組織胺 藥品
安眠藥正確吃法停藥後有副作用
安眠藥是基本所有有失眠痛苦人群的多數選擇,那麼吃安眠藥對身體真的就好嗎,對於常吃安眠藥的人群,一旦停藥後將會有將會有諸多不良性的副作用,以下為大家普及相關的基礎知識。所以失眠病患應找一個開藥前肯多和病人討論、開藥後也願意關心病人安眠藥的使用
標籤: 安眠藥 睡眠 失眠的原因 睡眠的作用
失眠最有效的認知行為療法
以上三篇文章都是雙盲、有安慰劑對照組的臨床實驗結果,比較認知行為療法、或安眠藥、或兩者合用,在處理慢性失眠時各自的優劣。研究者招募36比特年輕或中年入睡困難型的慢性失眠者,將他們分成四組,各接受認知行為療法、安眠藥、以上兩者合用、或安慰劑,
標籤: 睡眠 安眠藥 失眠 安慰劑 健康
食物不消化原因消化不良調理方法
動物每天都需要進食吃不同的食物維持生命的繼續,而食物消化不良則會讓大家無法真正的品嘗到最美味的佳餚,那麼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去瞭解究竟是何種因素導致如此,再一起對症下藥。食物不消化現狀1.超過1/3的美國人有偶發性消化不適問題。
標籤: 制酸劑 健康 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