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負責城池安全古人攻城戰時為何不火燒城門

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製作的,古人在打仗的時候,古人為何不放火燒城門?門栓就是古代城門的最後一道保險,囙此古人在製作城門時將門栓打造得异常堅固,有了結實的門面和門栓,攻城阿兵哥往往累得滿頭大汗,也無法把門弄開。

你真的瞭解古代城門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製作的,古人在打仗的時候,古人為何不放火燒城門?

伴隨著國家的產生,出於保護領地內百姓的安全需要,城池也隨之產生。一座城池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城門,它肩負著一座城池對外交流的重任,為了方便出行和對外溝通,一座城池通常會留有好幾個城門。

通常而言,城門是一座城池最薄弱的地方,囙此為了保證城內所有人員的安全,城門口通常會派專人把守,進出城池的人也要接受檢查。

在戰時,城門還承擔著一座城市的防禦職能,作為內外溝通的橋樑,戰時只要守好這條要道就能有效抵禦敵人,攻城的敵人想要大批大軍入城,必須攻打城池大門。

說起攻打城門,可能大部分人的印象還停留在電視劇中的攻城場景,其實電視劇中很多攻城場景都是和歷史不符的。這些年來隨著影視行業迅速發展,許多不適合歷史的影視劇引發了福斯的强烈吐槽,為此國家廣電總局規定,翻拍歷史題材影視劇必須和歷史相照應。

雖然亂拍現象近來有所改觀,不過還是有不少觀眾提出了許多疑問。有觀眾就質疑:既然古代城門是由木頭製造,而木頭又容易被點著,那麼攻打城池的時候為什麼不直接點火燒城門,偏偏要派許多人用笨重的木頭撞擊城門呢?雖然乍一聽這一質疑有點道理,但事實上想要通過放火攻破古代的木城門是沒有那麼容易的,這是為什麼呢?

圖片:大軍在城門外集結準備攻城劇照

一、城門本身自帶滅火設計

“城池”,顧名思義是有“城”和“池”的地方,而古詩中對城池也有不少的描寫,比如“一水護城將綠繞”。一般來說,城的外面都有護城河,除了可以抵禦敵人進攻,護城河裏的水也可以用來滅火。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則成語說的就是春秋時期的宋國,有一次城門著了大火,人們就去護城河裏取水滅火,最後水被取幹了,魚兒也不幸被渴死。

古代的燒門攻城戰體現了雙方鬥智鬥勇,既然一方能想出辦法放火,那另一方就能想出另外的辦法滅火!古代除了可以從護城河裏取水滅火,還有一個更巧妙的辦法。

古代放火燒城門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攻城方法,所以建造者們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滅火的問題。他們會在城門上方留出一定的鑽孔縫隙,當阿兵哥發現城門著火就可以向這個空隙裏灌水,從而給城門滅火。有了這樣的奇妙滅火設計,敵人想要放火攻破城門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二、古代的木城門十分堅固

作為一座城池的門戶,城門關乎一座城池的安危,囙此工匠在建造之初便考慮到了城門的防護問題。電視劇裡面攻打城門的場面,只不過是為了拍攝在做表面功夫,真的想要攻破困難很大。

城門難破首先是因為古代的城門十分堅固,古代的城門對木料的要求十分嚴格:材質必須堅硬、不能有蟲蛀、要選年份悠久的大木材、板材要足够厚實,此外還要耐高溫不易燃。

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城門還被包上了鐵皮,如此一來即使是著火了,城門也很難被燒旺燒透。

另一方面,古代城門的門栓十分結實,如今造門選用的材質大多為鋼鐵,有的還配備智能化指紋或面部識別系統,就算是木門也配備了鐵鍊鐵鎖,囙此現代的門想要强行撞開是不太現實的。

古代的城門雖然沒有這麼多高科技設計,是木質的且沒有結實的鏈鎖,但是想要打開也沒有這麼容易,因為古代城門有一個非常堅固的“門栓”。

大家應該都看過電視劇攻城的畫面,為了攻入城中敵軍用木樁狠狠撞擊城門,攻城的阿兵哥只有將門後的栓破壞,後面阿兵哥才能入城。

門栓就是古代城門的最後一道保險,囙此古人在製作城門時將門栓打造得异常堅固,有了結實的門面和門栓,攻城阿兵哥往往累得滿頭大汗,也無法把門弄開。

圖片:城門後面的栓被撞斷劇照

三、城門有好幾道

古代的城池是統治者在一個地方勢力控制的基點,防禦才是第一要務。但是隨著一方攻城經驗和科技的提高,另一方防守能力也必須隨之提升。

一般而言,由於城池防禦十分牢固並且對方早有準備,主動攻城是一種十分不明智的行為,但是古代有一些城池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畧意義,為了得到城池,其中一方可能會出動大量大軍,不惜一切代價瘋狂進攻。

瘋狂的撞擊加上放火,在這種情況下,一道城門通常撐不了太久就會被攻破,這時就該有人提出疑問了,外面城門破了,城池不就被攻陷了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很多情况下就算敵人通過了第一道門,接下來他們可能還會遇到好幾道門,這些閘門是專門針對那些攻城的敵人設計的。

每一道閘門都是一道機關,閘門足足有千斤重,一旦閘門放下來,後面的阿兵哥又會被擋在城門之外,而前面被放進來的少量阿兵哥可就倒楣了,閘門附近埋伏的城內阿兵哥會毫不猶豫把這些擅闖者射殺。

圖片:閘門劇照

而這樣的閘門不止一道,如果後面的敵人還這樣前赴後繼攻打城門,恐怕城內的守城阿兵哥又會多了幾波韭菜可以收割。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攻城,一般不選擇直接正面攻打城門的重要原因。

雖然城門是城池最薄弱之處,但守城的一方也瞭解這個道理,必然會不惜一切代價把城門守好。這個時候城池的其它地方反而更容易找到突破口。所以即使是挖道地,也要比這種正面攻打城門的方法好得多

總而言之,古代攻城可以選用的方法非常多,從最開始送人頭式的“登雲梯”、收效甚微的“火燒門”、繞道而走的“挖道地”,到最後的開炮轟城,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方法也在不斷改進。

圖片:登雲梯劇照

在長期的戰爭較量中,攻守雙方進行了許多大膽的創新和實踐,通過各種攻城策略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火燒城門並不是一種實用的辦法。

反過來想,如果火燒城門的辦法真的有那麼好,那麼誰還願意費那麼大的勁去挖道地,或者用無數的炮灰去爬雲梯呢?

本文標題: 古代城門負責城池安全古人攻城戰時為何不火燒城門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40695039349461
相关資料
宇文化及都做了哪些事?為何被稱為隋朝第一奸臣?
隋朝是中國歷史短命的大一統朝代,國祚只有短短38年。其實一個朝代滅亡,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歸咎於皇帝,那些奸臣也要負上一定責任,比如現在要介紹的這位歷史人物,他絕對是隋朝第一奸臣,隋朝的滅亡,他要負上的責任不比隋煬帝楊廣小。這個隋朝第一奸臣,就
標籤: 宇文化及 隋朝 隋朝歷史 歷史 唐朝 蕭皇后
宇文化及謀反弑君,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隋末時期,宇文化及趁著隋煬帝滯留江都時,謀反弑君,他在被擁立成為叛軍首領時說的一句話,成為歷代反叛者的千古名言,他們將其奉為真經。宇文化及隋末唐初英雄豪傑之一,因為《隋唐演義》的廣泛流傳,他的名字也屢被世人提及。宇文化及作為幾千年來起兵反叛
標籤: 宇文化及 楊廣 歷史 資治通鑒
太平天國為何沒有北上消滅晚清呢?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秦二世元年秋,陳勝和吳廣兩個農民振臂高呼,揭竿而起,發動了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第一次農民起義。此後各種朝代,各式各樣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為中國歷史的風起雲湧注入了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而這場最為龐大,最為傳奇,同時也是
標籤: 洪秀全 中國近代史 太平天國 歷史 清朝歷史 清朝
歷史上清明節是何來歷?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清明最初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對農耕時代的先人來說,清明的到來就代表著氣溫正逐漸回升,快要到播種的季節了。寒食節忌火,古時候在這一天,人們都要食用冷食,對先
標籤: 介子推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習俗 晋文公 寒食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