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15的臨近,植發行業成為近期醫美大熱話題。醫患關係與行業亂象再度被媒體關注,“中國植發行業是否要去醫生化”的討論也成為熱門。
自1997年徐霞博士留德歸國後,創立了國內第一家毛髮移植整形醫院——中德毛髮移植整形醫院,並將國際先進植發科技與國人的實際毛髮移植需求相結合開始,植發的種子就開始在國內生長。隨著徐霞博士不斷研發陞級國際領先水準的UFT、FFT、SFT等植發科技,讓植發行業蓬勃生長,實現了從0到200億市場規模的發展。
“去醫生化”論調被迫盛行植發行業問題多多
從一路高歌猛進的植發行業數據上揚,到如今“植發行業去醫生化”的論調盛行,其中的衝突並不是突然出現。在植發行業發展早期,由於投入高、產出低,植發手術曾經是極為小眾的手術。一臺植發手術,一般要從患者後枕部選取2000-4000個毛囊組織,再將選取的毛囊組織移植到脫髮區域,手術過程中至少要一比特醫生及多位護士協同配合,手術過程動輒一兩天,極為消耗醫療資源。
高昂的醫療成本和稀缺的醫生資源讓植發手術的價格居高不下,也讓不少想要植發的患者望而卻步。一些商家瞅准時機,打出低價手術的噱頭,一時間風頭無兩並迅速擴張。然而低價手術大多是練手醫生、無資質黑醫生甚至是不明來歷的人員操刀植發手術,這樣簡單粗暴的操作,帶來的手術效果極差,也對植發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劣幣驅逐良幣,“中國植發手術醫生不行”的觀點對於瘋狂收割韭菜的黑機构無所謂,卻讓真心熱愛行業並竭力推動行業發展的專家們痛心疾首。
隨著群眾的憤怒,一場轟轟烈烈的“中國植發行業去醫生化”論調鋪天蓋地而來,主張减少醫生參與,加大機械在手術過程中的參與度。並不是機械植發科技優於醫生植發,其背後是對植發亂象的憤怒,同時亦是對稀缺植發醫生資源匱乏的無奈之舉。早前發佈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資料顯示,在“黑醫美”市場,每10名醫美從業者中,就有9名“黑醫生”。植發機构的規模化發展擴張使得醫生資源極其稀缺,好的醫護團隊是植發機构實力和效果的保障,而醫生資源的缺乏致使大量無證人員非法上崗,引發行業亂象。
去醫生化不是關鍵,植發行業健康發展才是覈心
眾所周知,植發手術是團隊作戰,需要主刀醫、分離師、種植師、護理師等多人合作,單一的機械植發並不能完全替代個性專業的醫生植發,這也是為什麼“植發行業去醫生化”呼聲雖高,但市場反應平淡的原因。而作為手術的靈魂人物,執刀醫師必須具備美容整形外科、顯微外科的正規資質和執刀經驗。
歸根結底,去醫生化不是關鍵,只有培養出更多的專業植發人才,真正改善畸形的市場發展,讓植發行業健康發展才是覈心。但目前為止,國內除了由中國醫師協會指定的中國毛髮移植專業醫師培訓基地,還沒有哪家醫學院正式開設毛髮移植專業。
肩負行業發展重任的中國毛髮移植專家、中國醫師協會理事、北京醫療整形美容協會副會長、北京中德毛髮移植整形醫院院長徐霞博士以中國毛髮移植培訓中心為大本營,培養大批植發人才,不斷為行業輸送專業的植發醫生。同時,不斷針對市場需求,完成國內植發科技和效率的陞級,使植發手術的價格,從高不可攀的7-8萬降至2-4萬,為行業作出巨大貢獻。
2018年,中國植發行業完成手術50萬臺,手術金額第一次破百億;2020年,中國植發業市場規模突破200億。有相關人士也曾表示,未來植發行業連續10年增長,是極有可能的。對於行業數據的不斷提升,徐霞博士更看重行業人才透明化與科技分享。無論是“醫生提升化”還是“去醫生化”,科技仍是發展覈心“刀刃”,只有促進人才流動、科技提升才能帶動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