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病蟲害預防與治療科技

蜜蜂是蜜蜂科資源昆蟲的統稱,因能採花釀蜜而被人們所熟知和利用,尤以中蜂和意蜂最常見,其中中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優良蜂種,而意蜂則是我國引進的高產型蜂種,下麵一起來看一看蜜蜂病蟲害預防與治療科技吧!①蜜蜂麻痹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可用新生黴素、金黴素等防治。③蜜蜂螺原體引起的可用磺胺類藥物防治。

蜜蜂是蜜蜂科資源昆蟲的統稱,因能採花釀蜜而被人們所熟知和利用,尤以中蜂和意蜂最常見,其中中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優良蜂種,而意蜂則是我國引進的高產型蜂種,下麵一起來看一看蜜蜂病蟲害預防與治療科技吧!

一、爬蜂病

【病原】爬蜂病並不特指某一種蜂病,而是泛指以蜜蜂异常爬行為特徵的所有蜂病,例如蜜蜂麻痹病毒、蜜蜂孢子蟲、蜜蜂螺原體、蜜蜂馬氏管變形蟲等都可能引起爬蜂病。

【症狀】前期蜂群表現出煩躁不安、下痢、工蜂護脾能力差等异常,中期表現為工蜂呈跳躍式飛行、大量成年工蜂墜落箱底,後期表現為工蜂完全失去飛行能力、在巢門外蠕動爬行,嚴重時工蜂在蜂箱附近的草叢或坑窪中紮堆死亡。

【防治】①蜜蜂麻痹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可用新生黴素、金黴素等防治。②蜜蜂孢子蟲、蜜蜂馬氏管變形蟲等原蟲引起的可用甲哨唑片飼喂。③蜜蜂螺原體引起的可用磺胺類藥物防治。

二、爛子病

【病原】爛子病是蜜蜂常見幼蟲病,學名歐洲幼蟲腐臭病,危害對象主要是中蜂,病原主要是蜂房蜜蜂球菌,其次是蜂房芽孢杆菌、側芽孢杆菌、變異型蜜蜂鏈球菌等次生菌。

【症狀】爛子病主要危害幼蟲,患病幼蟲多在3~4日齡未封蓋時死亡,嚴重時走近蜂場便能聞到一股怪味,脾上出現花子現象且幼蟲日齡大小不一,腐爛蟲屍易取出或被工蜂消除,稍有黏性但不能拉成絲狀,用攝子夾出有酸臭味,蟲屍乾燥後變成深褐色。

【防治】①確保蜂群中飼料充足,同時要確保蜂多餘脾或至少蜂脾相稱。②磺胺類藥物對爛子病有效,每千克1:1糖漿或蜂蜜水加入1克磺胺噻唑鈉調勻後飼喂蜂群。③爛子病有極强的傳染性,患病蜂群必須要隔離治療,健康蜂群也要用藥物預防。

三、黑蜂病

【病原】黑蜂病的病原是蜜蜂麻痹病毒,病毒主要寄生在成年蜜蜂的頭部,其次是胸、腹部神經節的細胞質內,另外在成年蜂腸道、上顎腺和咽腺內也檢測出了蜜蜂麻痹病毒。

【症狀】病蜂麻痹痙攣,行動遲緩,身體不斷地抽搐顫抖,喪失飛行能力,翅和足伸開,虛弱地振翅,無力地爬行,有的腹部膨大,有的身體瘦小,常被健康蜂逐出巢門,後期體表發黑,絨毛脫光,腹部收縮,如油炸過的一樣。

【防治】①黑蜂病高發期要積極用昇華硫等徹底的給蜂具消毒,同時要及時補飼蛋白質飼料以增强蜂群的抗病力。②新生黴素或金黴素對該病有效,具體用法是每20萬組織加2斤糖漿噴脾,兩天一次,連續噴脾2~3次。③黑蜂病的傳染性很强且頑固難治,一旦發現蜂群患病要立即隔離治療,以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健康蜂群。

四、囊狀幼蟲病

【病原】囊狀幼蟲病是由囊狀幼蟲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尤以中蜂囊狀幼蟲病危害最大,1971年起在我國南方地區流行並很快蔓延至全國,至今仍是中蜂飼養地區危害性極大的病害。

【症狀】囊狀幼蟲病主要危害大齡幼蟲,30%死於封蓋前、70%死於封蓋後,死亡幼蟲直臥在巢房下方,頭部翹起,體色先變成黃白色再變成棕黃色,內部組織液化且液體中有顆粒物,病死幼蟲房蓋下陷,多被工蜂咬開或穿孔。

【防治】①在病害流行季節發病輕或不發病的蜂群可作種群培養蜂王。②蜂群發病要人為斷子,讓工蜂清掃巢脾,减少幼蟲重複感染。③合併弱群做到蜂多於脾,加强保溫,確保蜂群有足够的飼料。④囊狀幼蟲病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但清熱解毒的中草藥有一定療效,某些抗病毒的藥物也有一定效果。

五、敗血病

【病原】敗血病是由蜜蜂敗血假單孢菌引起的細菌性傳染病,病原短杆狀,大小0.8~1.5微米×0.6~0.7微米,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周身具鞭毛,能運動,單生或成鏈狀,菌落乳白色,表面光滑,略突起,直徑約1毫米。

【症狀】病蜂初期會焦躁不安、拒食,失去飛翔能力,在箱內外爬行、振翅,最後抽搐、痙攣而死亡,病情嚴重時蜂箱內有惡臭味,亦可在蜂箱底或巢門前看到大量死蜂和病蜂排泄的糞便,死蜂屍體變軟、發黑,頭部、胸部、腹部、翅膀脫落。

【防治】①高溫高濕天氣易誘發蜜蜂敗血病,囙此高溫天氣要加强蜂箱的降溫工作,而陰雨潮濕天氣則要保證蜂箱內外乾燥。②蜂群患病後立即更換蜂箱和巢脾,同時要做好蜂箱和巢脾的消毒工作,另外還在蜂場要設定清潔水源供蜜蜂采水。③敗血病可用磺胺類藥物防治,林可黴素對該病也有效果。

六、孢子蟲病

【病原】孢子蟲病的病原是蜜蜂孢子蟲,呈橢圓形,具無結構的外殼,長4.4~6.6微米,寬2.0~3.3微米,孢子內部為雙核細胞、雙液泡,外殼前端有孔隙,孔隙中伸出極絲,極絲長230~400微米,在蜜蜂體外只能以孢子形態存活。

【症狀】孢子蟲病常與螺原體病、蜜蜂馬氏管變形蟲病併發,蜂王、工蜂、雄蜂均可能被感染,病蜂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後期將出現衰弱、萎靡不振、翅膀發顫、腹部膨大、飛翔無力、下痢等症狀,最後從巢門爬出直至死亡。

【防治】①被污染的飼料是蜜蜂孢子蟲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囙此早春要給蜂群飼喂優質飼料並嚴格消毒。②蜜蜂孢子蟲病有傳染性,囙此病群的巢脾和蜂箱都必須嚴格消毒,另外要加强蜂箱保溫並確保通風良好。③抗原蟲藥物對蜜蜂孢子蟲病有效,例如患病初期可用甲硝唑等飼喂蜂群。

七、蛹病

【病原】蛹病是由蜜蜂蛹病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被污染的巢脾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凡是患病蜂群的巢脾上均有蛹病病毒,健康蜂群接觸病群的巢脾或被工蜂拖出巢外的死蛹會被感染,盜蜂、迷巢蜂也是蜜蜂蛹病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

【症狀】蛹病主要危害蜜蜂大幼蟲,患病幼蟲逐步失去光澤和飽滿度,蟲體也由乳白色轉為淺褐色最後至褐黑色,蛹死亡後蟲屍無臭味、無粘性,因有死蛹的巢房被工蜂咬破露出白色蛹頭,故又稱白頭蛹病,死蛹被工蜂拖出後成插花子脾。

【防治】①積極選育抗病的和耐病蜂種。②及時合併弱群並確保蜂多餘脾,氣溫低或溫差大時要做好保溫工作。③蜂群發病時要及時斷子清脾,讓工蜂清掃巢脾以避免重複感染。④蛹泰康對蜜蜂蛹病有防治效果,每包藥加水500毫升,每脾噴10~20毫升,每週2次,連續3周。

八、蜂蟎

【病原】蜂蟎有100多種,主要來自蜱蟎目下屬的寄蟎亞目和真蟎亞目,但大多數蜂蟎對蜂群沒有危害,對蜜蜂有危害的蜂蟎主要來自瓦蟎科、厲蟎科和自跗線蟎科,例如瓦蟎科的狄氏瓦蟎(大蜂蟎)、厲蟎科的亮熱厲蟎(小蜂蟎)等。

【症狀】蜂蟎是蜜蜂尤其是意蜂最主要的體外寄生蟲,一生均在蜂巢中繁殖並靠吸食蜜蜂體液為生,受蜂蟎危害的蜂群輕者工蜂壽命將縮短,嚴重時群勢將因幼蟲大量死亡而迅速被削弱。

【防治】①自然斷子期是殺滅蜂蟎最有利且最關鍵的時期,可選用高效無污染的治蟎藥物徹底滅殺蜂蟎。②蜂蟎可用殺蟎1號、敵蟎1號等觸殺劑噴殺,用法是將觸殺劑加水配製成噴霧劑。③蜂蟎可用蟎撲、甲酸等薰蒸劑薰蒸,例如可將蟎撲呈對角線懸掛在第二個蜂路間,其中强群掛2片,弱群則只掛1片。

九、巢蟲

【病原】巢蟲是蠟螟的幼蟲,危害蜂群的主要是大蠟螟和小蠟螟兩種,其中大蠟螟一年可發生3代,完成一個世代需60~80天,小蠟螟一年亦可發生3代,完成一個世代需50~70天,兩種蠟螟都靠在蜂巢中蛀食蠟質為生。

【症狀】巢蟲主要危害中蜂,尤其是弱群更易受害,輕者影響蜂群正常發展並影響蜂蜜產量,嚴重時蜂群因無法抵抗而不得不弃巢而逃,事實上巢蟲高發期也是蜂群遷飛的集中期。

【防治】①巢蟲主要危害弱群,强群對巢蟲有極强的抵抗力,防治巢蟲最有效的辦法是飼養强群。②蠟螟產卵於箱底蠟屑處,箱底蠟屑為巢蟲繁衍提供了條件,要定期清掃蜂箱中的蠟屑。③蠟螟以幼蟲越冬,此時幼蟲藏匿在巢脾或蜂箱縫隙處,可抓住這個有利機會滅殺幼蟲。

十、胡蜂

【病原】胡蜂是蜜蜂的天敵,俗稱馬蜂,其中小型種類主要以植物花蜜、果實及鱗翅目昆蟲幼蟲為食,而大型種類則是偏肉食性的雜食性昆蟲,在食物匱乏的季節常集中捕殺蜜蜂。

【症狀】胡蜂是養蜂人最恨的昆蟲,特別是秋後在丘陵、山區養殖的蜂群常受到胡蜂的侵擾,輕者影響蜂群正常生產,重者導致蜂群飛逃,十幾只金環胡蜂就能輕易搗毀一個蜂巢。

【防治】①縮小巢門是預防胡蜂最有效的辦法,具體做法是在馬蜂危害高峰期將蜂箱巢門縮小只永許蜜蜂出入的程度。②胡蜂危害高發期養蜂人要值守在蜂箱周圍,若有胡蜂靠近蜂巢要養蒼蠅拍等工具撲打。③找到胡蜂的巢穴,然後用火、高壓水槍等搗毀蜂巢。

本文標題: 蜜蜂病蟲害預防與治療科技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9633348289116
相关資料
中蜂病蟲害種類及圖片大全
中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優良蜂種,學名中華蜜蜂,俗稱土蜂、野蜂、中華蜂等,全國各地普遍都有分佈,對我國自然環境尤其是山區環境有極强的適應能力,在意蜂等西蜂引入之前我國養的幾乎都是中蜂,下麵一起來看一看中蜂病蟲害圖片大全吧!
標籤: 蜜蜂 病蟲害 工蜂
蜜蜂八種病蟲害圖片及防治
蜜蜂是蜜蜂科資源昆蟲的統稱,尤以中蜂和意蜂最常見,其中中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優良蜂種,而意蜂則是我國引進的高產型蜂種,在新疆、東北等地還分佈有大量的黑蜂,下麵來看一看蜜蜂八種病蟲害圖片及防治方法吧!②蜜蜂孢子蟲、蜜蜂馬氏管變形蟲等原蟲引起的可
標籤: 蜜蜂 孢子植物 傳染病 病蟲害 胡蜂 工蜂
大蠟螟的特徵及生活習性
大蠟螟是螟蛾科蠟螟屬昆蟲,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尤以東南亞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最普遍,幼蟲會蛀食蜜蜂的巢脾並傷害蜜蜂的幼蟲和蛹,蜂群受害嚴重時不得不弃巢遷飛,下麵一起來看一看大蠟螟的特徵及生活習性吧!
標籤:
歐洲幼蟲腐臭病的防治方法
歐洲幼蟲腐臭病是蜜蜂的一種細菌傳染病,在我國發生得較普遍且發病後來勢較兇猛,雖然整體上致死率比中蜂囊狀幼蟲病稍低,但不及時處理也會給養蜂場帶來巨大的損失,下麵一起來看一看歐洲幼蟲腐臭病的防治方法吧!
標籤: 土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