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項鍊是法國國王拿破崙一世送給他第二任妻子瑪麗·路易斯的禮物,作為1811年她生下王室繼承人拿破崙二世(羅馬皇帝)的紀念。項鍊採用黃金白銀打造,項鍊委託法國巴黎的Etienne Nitôt and Sons珠寶公司打造,並於1811年完成。整個鑽石項鍊由234顆鑽石組成,項鍊鑽石總重量263克拉,當中最大的一顆重10.4克拉。
拿破崙鑽石項鍊
其中28顆老式礦式切割鑽石(Old Mine Cut Diamond)組成項鍊主體,項鍊主體前端邊緣有9顆法式雞心形鑽石Pendeloque(5顆梨形,4顆橢圓形交替鑲嵌),以及10顆帶有三角刻面橢圓形鑽石Briolette作為項鏈主體裝潢。其中5顆梨形鑽石上面,分別都有一顆明亮式切割的圓形鑽石(Brilliant)鑲嵌裝潢,4顆橢圓形鑽石上面都裝潢有23小顆的鑽石,10顆Briolette則配有12顆玫瑰切割(Rose Cut Diamond)的鑽石做裝潢。這些鑽石基本都來自當時世界鑽石唯一的產區印度或者巴西。
拿破崙鑽石項鍊前端
23顆小鑽石裝潢的橢圓鑽石
12顆玫瑰切工鑽石裝潢的Briolette鑽石
然而,隨著拿破崙的倒臺,1814年瑪麗·路易斯帶著全部私人珠寶回到了奧地利維也納的老家哈布斯堡家族(Hapsburg),其中就包括這條拿破崙鑽石項鍊。1847年瑪麗去世,將這條鑽石項鍊給了她的弟媳奧地利女大公蘇菲(Archduchess Sophie of Austria),蘇菲將項鍊中的2顆鑽石取下製作了一對耳環,並縮短了項鍊的長度,不過這對耳環現時仍然下落不明。
拿破崙鑽石項鍊
1872年,項鍊被大公的兒子奧地利大公卡爾·路德維希(Archduke Karl Ludwig of Austria)繼承,並一直保留在哈布斯堡家族(Hapsburg)。一直到1948年,大公路德維希的孫子,列支敦士登王子弗朗茨·約瑟夫(Franz Joseph)把項鍊賣給了一個法國珠寶收藏家。隨後的1960年又轉手賣給了美國珠寶商哈瑞溫斯頓公司。1962年被美國著名商人Marjorie Merriweather Post購買,並捐獻給了美國思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現時這條項鍊在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珠寶展區展出,而旁邊展位就是瑪麗·路易斯的王冠,這兩件具有時代標籤的珠寶,一起見證了那段非同尋常歷史時期,其歷史價值要遠遠超過鑽石項鏈本身的價值。
科學家通過紅外光譜儀將234顆鑽石中的101顆鑽石分析分類,一般鑽石的分類都是通過這種管道。項鍊中II a型鑽石比例較多,52顆大粒鑽石中有13顆屬於II a型,而通常情况下天然鑽石中只有不到10%屬於II a型,剩下其他的鑽石都屬於比較常見的Ia型鑽石。包含氮元素為Type I型(氮分子聚合物Ia,單氮原子Ib),不含氮元素為Type II型(不含硼元素IIa,含硼元素IIb)。
拿破崙鑽石項鍊的鑽石分類與螢光效應
而在紫外線照射下的項鍊,呈現出螢光效應的鑽石有相當大的比例,多為藍色螢光,只有少數鑽石(7顆)呈現出粉紅色螢光,而且都屬於Type II a型鑽石。
拿破崙鑽石項鍊與葡萄牙人鑽石的螢光效應
拿破崙項鍊除了擁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研究人員也帶給我們精確的研究數據,項鍊中大多數的鑽石都屬於罕見的II a型鑽石,擁有極高鑽石品質,同當時的皇室珠寶地位相吻合,這也間接的錶示200年前挑選優質鑽石的技藝同現在應用的儀器標準很相似。並且鑽石項鍊在紫外線下顯得十分壯觀,與同時期的珠寶相比也是比較典型一個,並且作為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寶石收藏系列的一部分,將被永久保留。
由Giovan Battista Borghesi喬萬尼·巴蒂斯塔·貝佳斯創作的瑪麗·路易斯佩戴拿破崙鑽石項鍊肖像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