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曉燕手制《葡萄壺》
專家:易引起機體病變甚至致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臺灣流傳過來一種“養茶山”說法:紫砂茶壺要將一些茶水放在壺中,積成茶山才利於紫砂茶壺的保養,有“茶山”的茶具泡出來的茶更有味。所謂的“茶山”,就是茶垢,愛好茶的人喜歡叫此雅號。
這種說法一時間迷惑了不少茶文化愛好者,但營養專家嚴肅指出:這是一種錯誤的習慣,因為茶垢對人體健康不利,容易引起機體各種病變甚至致癌。故紫砂壺泡養後須用水沖洗乾淨即可,切勿時常隔夜而影響紫砂壺的透氣性及使用性。
喝完茶的杯子(一般是紫砂的),只是隨手沖一沖,經年累月,壺壁上就會積累厚厚一層茶垢,如果能堅持幾十年乃至幾代人,那壺或杯子也就成了寶物,據說這是就到了無茶也有三分香的境界了。
茶葉中含有大量的化學成分,遇到氧氣後就會被氧化而變成暗色,而鞣質在持續的氧化過程中,分子之間也會發生反應使自己越來越大,最後生成為難溶于水的棕色物質,它會慢慢從茶葉中沉澱出來,依附在茶杯上,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層棕紅色的茶銹。
茶垢則是沒有喝完或放得時間較長的茶水暴露在空氣中,茶葉中的茶多酚與茶銹中的金屬元素發生氧化反應後形成的,茶垢附著在杯子內壁,成為了危害人體健康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