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茶品質形成的生化原理

青茶又稱烏龍茶,是一種半發酵茶,有閩北烏龍制法和閩南烏龍制法之分。加工時鮮葉的內含物多酚類發生部分氧化作用,形成烏龍茶特有的品質風格--香高、味醇、綠葉紅鑲邊。烏龍茶品質的形成取決於鮮葉原料及加工工藝的發揮。近幾年臺式烏龍茶制法在大陸得以普及,烏龍茶搖青時間進一步縮短,以及空調搖青的發展,烏龍茶的色澤趨向於更綠。

青茶又稱烏龍茶,是一種半發酵,有閩北烏龍制法和閩南烏龍制法之分。其加工原理、方法基本類同,主要工藝為鮮葉→萎凋→做青(搖青H晾青)→殺青→揉撚→烘乾。加工時鮮葉的內含物多酚類發生部分氧化作用,形成烏龍茶特有的品質風格--香高、味醇、綠葉紅鑲邊。烏龍茶品質的形成取決於鮮葉原料及加工工藝的發揮。近幾年臺式烏龍茶制法在大陸得以普及,烏龍茶搖青時間進一步縮短,以及空調搖青的發展,烏龍茶的色澤趨向於更綠。

資料標籤: 烏龍茶
本文標題: 青茶品質形成的生化原理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9175658601345
相关資料
芳香物質的變化
紅茶製造過程中芳香物質的變化是比較複雜的,由鮮葉中的50種新增到成茶中近300種。香氣成分的種類如此之多,但香氣的含量甚微。芳香物質到發酵階段組成和數量都達到高峰,當發出濃郁香氣時及時停止發酵,可獲得高香茶。
標籤:
紅茶色素的形成與轉化
兒茶素存在於鮮葉細胞的液泡內,而多酚氧化酶主要存在於原生質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內。鄰醌物質很快又發生聚合,逐步產生了茶黃素,茶黃素進一步氧化的結果產生茶紅素,茶紅素進一步氧化並與胺基酸等物質的聚合,最後形成茶褐素。
標籤: 兒茶素
紅茶滋味的形成
形成紅茶滋味的主要化學成分有多酚類化合物、咖啡鹼、醣類、胺基酸等物質。紅茶滋味的甜醇主要是葉內含有糖類物質,萎凋葉中糖類物質澱粉產生了較多的可溶性糖;在高熱乾燥階段,多糖的裂解新增可溶性單糖的數量。囙此,在紅茶製造過程中可溶性糖的數量是新增
標籤: 胺基酸
麥冬蘆根飲
取麥冬10g,鮮蘆根30q,加水1昇,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蘆根有甘淡微寒,凉潤爽口,清熱生津、止嘔除煩的作用。麥冬益胃生津,潤肺清心,常飲此飲料對夏令汗多、頭暈、煩悶和腸胃病有防治作用。
標籤: 麥冬 蘆根 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