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的等級可謂各綠茶中較繁瑣的。大致如下:
1、60年代,1-5級和等外品;
2、70年代初,特級(三個等),一、二級(各五個等),三、四、五級(各三個等),等外品(二個等),共七級二十四等;
3、70年代中期和末期,特級,1-5級(各三個等),等外品;
4、80年代初,特級,1-5級(各二個等),等外品;
5、85年至今,特級(二個等),1-5級(各二個等),等外品。
有網上資料曰:信陽毛尖分雪芽、珍品、國優、特優、特級、1-3級。其中,雪芽、珍品、國優、特優、特級各分二個等,1-3級不分等,共8級13等。
信陽毛尖按特級、1-5級、等外品論,標準如下:
特級:細秀圓直,嫩綠顯鋒苗,白毫密佈,香高味醇,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勻齊,一芽一葉初展占90%以上;
一級:緊細圓直,翠綠顯毫,板栗香,湯色鮮綠明亮,葉底成朵,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占80%以上;
二級:緊細圓直,翠綠顯毫,稍有嫩莖,板栗香,湯色清綠明亮,葉底尚嫩,一芽一、二葉占60%以上;
三級:緊結圓直,蒼綠,略帶粗條,清香,湯色明淨,葉底尚明綠,有葉片,一芽二、三葉占60%以上;
四級:粗實圓直,有片,黃綠,香純,味平和,湯色黃綠,葉底青綠欠勻,對夾葉;
五級:粗松有片,黃綠,香純,味平和,湯色黃綠,葉底欠嫩黃暗,對夾葉。
另,彭沖、雷潔瓊特喜好信陽毛尖
是不是茶葉嫩的緣故,有很多的絨毛,泡出來的茶有點偏紅黃,混混的,味道還行!葉底倒是很嫩綠的顏色,細細小小的!
茶葉很嫩,幾乎全是芽。茶樣四月一日製作,輾轉近一月,收到蘇兄返回的茶樣再開湯看,湯色是黃綠不是紅黃啊!
建議使用玻璃杯沖泡,注水淹沒茶葉後即將水倒掉(洗茶),聞香氣。
信陽毛尖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茶,茶型細小,一副柔柔嫩嫩的樣子,茶湯鮮美。初泡一壺緣的信陽毛尖,大概水溫過低,鮮味不足,稍顯澀;二次沖泡,提高水溫,方顯鮮香本色。不錯,和我的希望值一致。
剛剛收到茶時並未太在意“信陽毛尖”。因為很小就已經熟悉了。直到那天又從冰柜裏取出所有的綠茶,才隨手抽取拿出來嘗。嘗過後,不禁對以往吃過的種種“毛尖”產生懷疑是否真正?
幹茶色澤碧綠,條索緊結,沖泡至杯中後緩緩下沉,有毫。落至杯底方看清,細細茶芽嬌小美麗,如江南小家碧玉型的女子。味道鮮爽,沉穩有回甘,感覺百度水更好些。
幾日後請一比特長輩品嘗,誰料他說:“毛尖居然是這樣好的味道!難道我們曾經吃過的不是真正的毛尖不成?”呵呵,同感啊。
因是十大名茶中鮮見的北方茶葉(一信陽同學一直不認可信陽是北方的觀點,老爭著往南方靠,哈哈。),自己又是北方血脈,所以特別關注她。前幾天初泡,感覺很好。
暫略記特點補充:1、幹茶沒有一壺緣兄貼得那麼翠綠(可能是存放稍久的原因吧),深綠,細秀(少見這麼秀氣的茶葉)披毫,清香,均勻。2、入水即沉,仍清香,入口茶香與回甘同時撲來,二比特一體,不分彼此,這點是現時所品結合最好的茶。3、一水清亮少毫,但觀湯油質感明顯,一股股緩緩帶毫浮動,二水忽現濃毫,湯色成渾黃綠色,此特點與南京雨花類似。4、茶根較苦澀,遂留根品飲。根據經驗有此特點的茶,茶味應重,較耐泡,果然驗證。5、如一壺緣介紹,均為嫩芽,著水漸次緩緩舒張,似嬰兒午眠初醒,睡眼惺松,很是可愛。6、葉底暗綠帶黃,活力稍欠。
據我所知,信陽毛尖是芽葉越細小的等級越高,一壺緣兄提供的信陽毛尖芽葉極其細小,幹茶約一公分長,恐怕是交流茶裡面最細小的了,乾燥程度也很高,所以難免有碎葉,幹茶中有細小的枝梗,當是炒茶的掃帚中掉下的,是信陽毛尖製作中的正常現象。
茶湯清香,鮮甜,和已往喝過的信陽毛尖的濃香感覺不同(去年喝到的是一芽二葉初展的,香濃,湯質稠,鮮爽),二水後有澀,想是茶葉過於細嫩,茶葉內質稍淺之故,即使如此,仍不失為一泡好茶。綠茶以型定價,這個茶估計價格不低。
沖泡水溫高了,應該用80度左右的水來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