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神品“風卷葵”

楊鳳年,女,清嘉慶年間荊溪人,紫砂制壺高手。楊氏“風卷葵”壺,留存於世僅有一件,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華老經手送人的名壺,不知其數,唯有這把“風卷葵”壺,他一直珍藏著。“文革”期間,華老把“風卷葵”與其他雜物一起放在最顯眼的窗臺上,越是最不安全的地方卻往往越保險,“風卷葵”又躲過一劫。

楊鳳年,女,清嘉慶年間荊溪人(一說浙江桐鄉人),紫砂制壺高手。楊氏“風卷葵”壺,留存於世僅有一件,現藏宜興陶瓷博物館。它典雅別致,雍容大度,名氣很大。

1993年春,臺灣著名收藏家王先生來到宜興陶瓷博物館,筆者陪同參觀。走到“風卷葵”面前,王先生被壺的形態、氣勢、韻律所震撼,講:“見了這把壺,才知道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匠器!”他戲問筆者:“我以八十萬港元買下,閣下能否作主?”筆者笑答:“如果先生知道這把壺的來龍去脈,大概就不會提這個問題了。”當我把一位老人,用大半生的心血為保存該壺,而最後捐贈給國家的故事講給王先生聽後,他大笑而答:“我真的是買得起而買不動了。”

在1980年左右,該壺原收藏主人華蔭棠曾借給紫砂廠陳列室。當代壺藝泰斗顧景舟想仿製一把,但時近三年,泰斗一直未動手,最後原壺奉還。筆者曾請教泰斗,泰斗笑答:“仿像了,只不過是像而已:如果仿不像倒顯出笑話,而且故人的心態、故人的氣度仿也難。”

今年99高齡的華蔭棠在1982年將壺贈給宜興陶瓷博物館。華老經手送人的名壺,不知其數,唯有這把“風卷葵”壺,他一直珍藏著。上世紀30年代初,丁山白宕一蔣姓人士在老屋地下發現一瓮,內藏一壺,送華蔭棠過目,華當即出高價買下,這就是楊氏“風卷葵”。

直到日寇侵略中國,日軍駐宜興一頭目也對該壺垂涎欲滴,幾次派兵蒐索。可華先生早早地就把該壺送到鄉下阿舅家,砌在浴鍋間的夾牆裏。國民黨江蘇省主席王懋功也想占為己有,高壓之下,華老只好忍痛拿出邵大亨壺,保住了“風卷葵”。

“文革”期間,華老把“風卷葵”與其他雜物一起放在最顯眼的窗臺上,越是最不安全的地方卻往往越保險,“風卷葵”又躲過一劫。1982年,華老無償捐贈給國家。

資料標籤: 紫砂 陶瓷 文化
本文標題: 紫砂神品“風卷葵”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9157488925970
相关資料
紫砂流韻香茶有情
鍾愛紫砂壺方暉現在是雲南福今茶葉的廣西總代理,可是最早接觸茶行業卻要從兩把紫砂壺說起。方暉在大學學的是地質勘探專業,後在電腦公司上班,一個偶然的機會到老闆家裡喝茶,看到玲瓏細緻的紫砂壺頓時產生了興趣。
標籤: 紫砂 文化
茗壺色澤之鑒辨
壺供真茶,品茗功能被人們所賞識,促使成為紫砂茗壺走上藝術化之路,融其材質美、工藝美、人文美於一體,令收藏家、鑒賞家醉心搜求,寶惜珍藏。材質的優良是構成茗壺獨特的實用功能和成型工藝的物質基礎。競相配製出多姿多彩的泥料,製作色澤妍美又典雅的各式
標籤: 文化
茶壺不僅僅是一種工具
知歷史、知現代、知人,不是靠文宣,也不可一味的垂青所謂的名人效應。藝術是來自生活而高於生活,壺基本上也是一樣,總結出這個趣與這個理,你就會愈有趣愈愛它,這是發自真心去愛她,和紫砂壺去用感情溝通達到情感釋放,人壺合一,這就是你最好的紫砂壺。
標籤: 藝術 文化 紫砂
茶具市場誰喜誰憂
北京和浙江的部分經銷商均表示,從2005年開始在茶具市場上流行的“飄逸杯”銷售情况最好。從全國茶具市場看,無論是喜綠茶還是好功夫茶,在茶具材質的選擇上,都對瓷器比較偏愛。據介紹,在北京,消費者普遍認為臺灣廠家生產的茶具質量好;在上海市,消費
標籤: 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