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罐蒼蒼泛茶香

紫砂罐的用途:一般而言,既作為一種日用器皿,宜興所產陶罐自然是被廣泛地運用於所有日常生活中,例如較大的陶缸在廣東、廣西、福建、山東、湖南、浙江等產桐油地區,是被作為盛油器具。可惜現時所見紫砂罐,內盛之物往往在出土時便被清除,未能進一步考據。幾乎所有的紫砂罐皆有置頸,不論方圓,率以圓頸為主,或長或短。

紫砂陶器是江蘇宜興的特產,它是以宜興特有的紫砂泥燒制而成,其色澤多樣,形制豐富。以紫砂泥製作出的品種,除了著名的紫砂壺外,尚有各式酒具、餐具、文具、花盆、缸醰容器。本文茲針對明清兩代所產制的紫砂陶罐,做一粗淺的探討。

宜興燒造陶器歷史悠久,據1977年在溧水所發現的古陶片顯示,距今已有一萬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日用陶器中,又以壇缸罐類最為大宗。到了明清(1368—1911年)時期,日用陶器的生產製作工業,已經形成專業分工,宜興地區並已出現各式的陶器公會組織,僅宜興一地便有四、五十座龍窯,燒造極盛,早已成為中國日用陶器重鎮,並為皇室燒造大龍缸。

據史載,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僅宜興窯場每日所用窑工、缸匠便近千人之譜,由此可見其盛况之一斑。在明代逐漸成形的專業分工中,陶缸業分工有嚴格的區分,各行均有行規,如制中小缸器的陶工若跨行越規,擅制大缸,便得受罰茶錢,並打碎缸坯。

在紫砂茶壺萌芽初始,供春、時大彬漸露頭角的明嘉靖、萬曆年間,宜興湯渡畫溪河畔沿岸,便早已形成壇罐的生產中心,到了清初,此地已有「百甀家家哀玉響,青窑處處畫溪烟」的景象。

儘管在明清兩代,紫砂罐的產制極盛,但作為一種日常用器,它的破損率自是極高的。尤其是自明代末期的十六世紀末到廿世紀初,中國的戰亂頻仍,使得這些日用器皿損壞殆盡,倖存有限。迄今,我們所見年代較早的明末清初陶罐,大多為出土器,若為傳世品,則多屬清中晚期以後的器物,且多有破損。

1990年兩木、文物出版社所刊印的《宜興紫砂》收錄了近十件出土明清時期的紫砂罐,甚具參攷價值。其中泰州市博物館所藏的「周氏俊造」款蓋罐,直頸長圓腹,罐邊飾以六瓣柿蒂紋,造工雖不若茶壺之精,卻自有一股古樸靜穆之美。蓋面鈐有「周氏俊造」陽文篆字,周氏俊未知何時人也,但據其風格、土胎判斷,應不晚於清初。明末小作坊的興起,一般日用器皿雖多不署款,但隨著品牌觀念萌芽,「周氏俊造」之類的款識當是作為一種產品的區分之用。

另兩件同藏泰州市博物館的紫砂蓋罐,同樣在蓋頂鈐有印款,一者似「湯」字,另一件則為裝潢紋樣,相信亦是作坊的號記,此器同為出土物,胎身仍有龍窯燒成的特殊氛圍調性,其時應尚未用匣缽裝燒。無錫市博物館藏有一件1979年於無錫雪浪鄉清代墓出土的小口罐,罐身下半截猶帶有斑駁土沁。蓋已失,長頸,肩飾泥片,砂質較重。與此伴出的有一面小銅鏡,考古學者據此斷為清代早期文物。

南京市博物館藏有一件加彩蓋罐,同樣為無款出土物。通體施以綠地粉彩,腹部以珐琅彩裝潢胭脂紅團花。繪工頗佳,應為大戶人家用器。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彩釉單獅滾球蓋罐,為淺碟形蓋,器身以藍釉與淺藍釉勾描牡丹、蔓草、竹葉及如意雲頭。器底鈐有陽文山水肖形印,此類印章亦常見於清季紫砂壺底及朱泥壺底。

近年來,隨著紫砂壺在臺灣地區的備受寶愛,本著「愛屋及烏」的心理,明清紫砂土胎所特有的古樸風韻,使得紫砂罐日漸受到此地藏家的青睞。但由於相關文獻史料的缺乏,現時對紫砂罐的歷史所知有限,也讓紫砂藏家們在寶愛之餘,似乎感到仍有所缺憾,為了探索這個鮮少涉獵的課題,筆者嘗試以歸納整理的管道,將所見的明清紫砂罐略作粗淺歸類如下,若有不妥之處,尚請各界專家,不吝賜教。

紫砂罐的用途:

一般而言,既作為一種日用器皿,宜興所產陶罐自然是被廣泛地運用於所有日常生活中,例如較大的陶缸在廣東、廣西、福建、山東、湖南、浙江等產桐油地區,是被作為盛油器具。沿海居民則將其用來裝盛醃菜、貯水、貯酒等用。不過以現時所見,較為細緻可觀的多是三十公分以下以紫砂土為坯的宜興陶罐,其用途可從內部色澤、味道判斷,並佐以文獻參攷,大致可推知此類紫砂罐有下述幾種用途:

一、作為廚房盛器。如裝油鹽、米麥、乾糧、醃醬菜、皮蛋等。

二、作為茶葉罐之用。嘗見出土紫砂罐蓋以白泥土釉題有「松蘿」兩字(圖版281),松蘿即為古時茶名。明末詩人吳嘉紀詩雲:「一瓢可以飲,松蘿味尤好」、「數錢今日與山產,買得松蘿忍淚歸」,更有一首題為《松蘿茶歌》的詩歌,來吟昹他對紫砂壺和陽羨茶的喜愛。(以上詳見宋伯胤著《紫砂苑學步》頁68)

三、作為明器之用。在紫砂罐出土甚多的泰州一地,有一葬俗即是在逝者入土時,擺一內盛米糧或茶葉的陶瓷小罐,以供往生者在轉世途中食用,此器當地俗稱「米糧罐」。可惜現時所見紫砂罐,內盛之物往往在出土時便被清除,未能進一步考據。

紫砂罐的年代特徵:

就工藝發展的歷程來看,紫砂罐的歷史當是遠早於紫砂壺的,所以出土所見,應不乏明代早、中期罐,但因缺乏可靠出土記錄,未能確切肯定。此期陶罐大抵土胎樸拙,屬於原土原礦,胎土呈現淡紫色調性,器身常見雜質、黑點、火疵,也常見窑燒射火痕迹,做工粗放,胎錶少見明針等工具刮修。入清以後制器,土胎趨於精練,偶有優質紫泥、朱泥制器,多摻以熟料顆粒以利成器。器錶氣氛大抵與清季各類紫砂壺土胎表現一致,燒成漸趨講究,質美工精者,燒成必佳,若為粗放陶罐,仍有火疵、射釉現象。昔時以龍窯燒成,缸罐陶瓶與龍缸套疊搭裝,一則可以節省龍窯空間,再則以龍缸代替匣缽,可免射火、飛釉之險。

紫砂罐的形制:

所見紫砂罐皆為光素幾何形,非方即圓。其中又以圓器居多,有大口短頸、小口長頸之別,腹身有廣肚斂足、有鼓腹球形、有折肩直腹,亦有上侈下斂、器底外撇者。一般,罐底平整者,年代較早;底部有圈足者,一般皆作假圈足,應是入清以後,制器日趨講究之故。方形器則有四方(正方、長方)、六方,未見八方以上。多作上寬下窄的下削形,顯得英氣勃勃。方形罐偶有假圈足者,但多半為釘足形式,有四釘、六釘之別。

幾乎所有的紫砂罐皆有置頸,不論方圓,率以圓頸為主,或長或短。通常罐蓋多已佚失。所見原蓋仍存者,有淺碟形壓蓋、子母口壓蓋,更有罩蓋形式,偶有置鈕者。通常口蓋不求緊密,此與茶壺口蓋的嚴謹要求不同,想是昔時器身與罐蓋分別大量製作之故。方形口蓋僅見於極少數的方形器,且均為四方形。

紫砂罐的造工:

大抵採用拍身筒成型及泥片鑲接法,早期制器尚有木模、泥模鑲接法。小囗瓶於內壁肩線處,常留有兩段泥片鑲接痕迹。通常內壁接縫處的脂泥並不刮修,原始味較濃。年代越早者,造工越粗放,反之,越追求精工者,年代較近,內部造工也比較講究。據史載,明弘治、正德年問(1488—1521年)宜興湖□九裡山金沙寺僧,常與缸瓮匠戶往來,因而以制缸方法,洗練澄泥,燒造壺具。可見制缸匠師實對紫砂壺之濫觴饒有啟發,對制缸技藝進行研究,當有助於紫砂茶壺的溯源。

紫砂罐的裝潢:

在泥料方面,以紫泥為主,朱泥次之,段泥及其它泥色最少。早期為原土原礦並摻以粗砂,稍後則見摻砂、鋪砂、絞胎、貼泥、開光、印紋、點彩、滿彩等,各類裝潢技法同見於紫砂壺。以裝潢手法觀之,肩線的處理有的貼飾一圈同心泥片,有的還刻出大小如意紋或柿蒂紋,手法是在貼上泥片後,以半圓形工具將不要的泥片剔除,使其形成全以半圓弧,或凸或凹所構成的如意狀紋飾(圖版293)。

上述手法僅見於圓器,方器則常見模印裝潢(圖版283),這項古老的模印技法是先將泥片依範本截出,並於泥坯半幹之際,平鋪於木刻模版上,施壓印出複雜的吉祥圖紋,再采泥片鑲接成型法制成罐身。起源於唐代的絞胎手法亦應用於方型紫砂罐上,通常採用兩種深淺不一的泥料互相絞練,並將其切片嵌入泥坯中,達到以泥飾泥的裝潢效果(圖版282)。

盛清所流行的彩釉裝潢,同樣被應用於紫砂罐上(圖版294),而且描繪之精,亦不多讓於茶壺。此類陶罐很可能已走出廚房的純實用角色,而成為書房、廳堂的陳設器皿,是實用與裝潢並重的日用陶器。

紫砂罐的款識:

絕大多數的紫砂罐均不見落款,當然,有部份是鈐於蓋面上,隨著罐蓋的佚失而失傳。作為日用器皿的一種,早期紫砂罐是毋需落款的,然而隨著作坊之間的競爭,品牌意識覺醒,漸漸可於罐身看到各式印記,此一時期應在明末清初之際。

推測,早期款識應是鈐於蓋面,一是鈐蓋方便,二是陳列堆放時易於辨別,前述泰州市博物館所藏的幾件蓋罐,俱是落款於蓋面的例子。由於現時所見陶罐多已失蓋,所以有款識者,多見於罐底,就現有記錄,款文有「荊溪徐飛龍」(圖版294)、「荊溪徐連龍」、「幹隆年制」、「楊彭年制」(圖版284)、「清德堂」、「陳範虞」、「王南林」(圖版291),以及常見於朱泥壺、釉彩壺的山水肖形印。從上述款文來看,不乏名家字型大小,雖未必均能證實出自名家之手,然依土胎、做工、燒成等外觀條件判斷,均為清代各期制器無誤,亦即在時代特徵方面,紫砂罐與紫砂壺是兩相吻合的。

由此至少可推斷,此類紫砂罐在清代,並不只是一般的碢碗容器之屬,它已是一種有品牌、有檔次、有優劣之分的日用器皿。

古器今用妙處多

不管紫砂罐在昔日是何種用途,今之藏家則多將其做為茶葉罐之用。由於原罐可能入土過,或是長期盛油,僅靠漂白水加溫水浸泡洗淨,可能仍難去淨异味,易使茶葉「串味」。部分藏家會采「回窑」的方法以求徹底清淨,此法是將洗淨晾乾的陶罐入窑,將窑溫緩緩升至6OO℃,如此方可將浸透於坯身石英網狀結晶內的油味除盡。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方法難度甚高,若經驗不足者,往往使罐身內壁產生爆砂或氣泡,甚至全器熔毀,應小心行之。

去淨罐身後,若要貯存普洱茶類,則按一般室溫保存,匆使受潮即可。如要貯藏烏龍茶使成陳年老茶,則需將罐蓋以軟木塞填實;失蓋者,可以實心木頭車制,並加軟木塞備用。準備妥當後,置入茶葉至罐口,拍打扎實,使空氣儘量排出,再墊上塑胶袋或錫鉑紙便可封蓋。如此靜置一年以上,可得優

資料標籤: 紫砂 陶瓷 文化 陶罐
本文標題: 古罐蒼蒼泛茶香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9155360759787
相关資料
話紫砂說從頭
近年來,紫砂熱經久不衰。話紫砂,首當其衝要追溯她那歷經四朝的千年發展史,才能一睹我們先人們在荊溪一隅自出機杼所開啟的紫砂藝術之先河。因而在明末至整個清代,可謂是制壺名師良匠代有輩出,他們在整個紫砂的長足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標籤: 紫砂 文化 陽羨茗壺系
方壺瑣談
有人認為,鈍角或圓角失去了方壺專有的韻味,這是一種誤解,寓圓於方則別有情趣。方壺有長方、四方、六方、八方等幾種基本形狀。與圓壺相比,方壺口蓋的變形要大得多。作者/潘持平方壺的角的處理是表現茶壺氣度的重要因素。作者/潘持平做壺蓋、蓋片、虛片、
標籤:
紫砂壺的靈魂
起於宋興於明的紫砂壺逐漸受人青睞。紫砂壺原產宜興,屬陶,比之瓷器,更具古風。紫砂壺作為一種富有藝術性的手工製品,蘊含一種情趣,其靈魂可以說是文人趣味。紫砂壺是與其他藝術相融合的,詩、書、畫、印常常作為壺的畫面構成因素;松、梅、竹、石,常常成
標籤: 紫砂壺 文化 書畫
龍文堂豆莢提把霰文鐵壺
龍文堂豆莢提把霰文鐵壺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