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鑒賞的三要素

到了明清時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明清以後,各地生產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區特色,也有相互影響。

自宋代以後,即興起摹古仿製之風,特別是明清時期,仿古之風達到高峰,歷代都有仿古贗品或造假古董問世,清末、民國時尤甚。還有的贗品來自朝鮮、越南、日本、東南亞等國以及臺灣地區。

囙此要辨別偽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時期、地區所仿(偽),其主要特點、手段、影響如何,是古代仿品、現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還要弄清楚是整體摹仿還是局部仿製,如有單仿造型、仿紋飾、仿釉色、仿款識之分,所呈現的仿品面貌特徵都有較大區別。

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時代仿製(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後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歷代官窑仿官窑瓷,還有的是歷代民窑仿官窑瓷等。

此外,明清時期景德鎮窑都有仿製宋代的五大名窑及仿越窑、龍泉窯青瓷等,都存在辨真偽的問題。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寫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慶、萬曆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樂官窑青花器物。

到了清代,特別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後,仿古風益甚,且種類豐富多彩,數量也達到歷史最高水準。這類古代仿品,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製作科技水准很高,也有其較高的研究、收藏價值,囙此對這類仿品瓷也要鑒別出其相應年代,弄清是仿自哪個窑口、哪個年代及其與真品的區別。

識真才能鑒假,在辨別真假之前,先要熟記歷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徵和總體風格及細微之處的特點,再將相似或存疑的實物與考古出土器物和館藏傳世真品進行比較,從紋飾、色調、胎釉、造型、工藝製作手法、款識字體寫法特點等幾方面情况綜合分析,看兩者之間在整體面貌及細部特徵是否自然相符,與真品有否內在的聯系,能否表現出時代共性。

然後再對照文獻資料考證,儘量找到仿品出處和時代依據。特別要仔細觀察器物的細部,這常是偽品露出破綻之所在。

青花瓷裝飾藝術主要是以繪畫手法為特色的,故鑒定重點除上述幾方面外,觀察紋飾、畫風、筆法、彩料、青花呈色變化等顯得尤為重要。

分期與斷代

現時古陶瓷鑒定分期斷代法,以明清時期為例,還是習慣於先按大的朝代劃分,再按帝王年號細分。

從器物斷代科學性看,實際上這種按小朝代劃分法不盡合理,因為按時代發展和器物變化規律來說,本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囙此按照年代或時期(包括年限、時段)的早、中、晚劃分可能會更符合實際情況。

從器物鑒定角度看,劃分的年限範圍越小就越準確。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號分期,但其中朝代較長的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

明清距離現代較近,各種傳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間還有大量仿製品,情况較為複雜,囙此要力求做到鑒定準確,儘量縮短時間跨度。

下麵的分期,分別把風格和年代比較相近的時代劃分在一起,其中年號時間較長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處於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稱之。

一、明代大體可分為五期:一期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

期為明早期,又可分前後階段,前階段為永樂、洪熙、宣德,共33年;後階段為正統、景泰、天順,共29年,前後階段共62年。其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未見署官窑年款,瓷器風格亦有別於前後朝代,故又被稱空白期。

第三期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後期已開啟晚明風格。第四期為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共100年;第五期為明末,天啟、崇禎,共24年。

二、清代也可分為五期,一期為清初,順治,18年。二期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為清中期,乾隆、嘉慶,共85年。四期為清晚期,道光、咸豐、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時期。第五期為清末,光緒、宣統,共37年。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劃分,另外還有幾種特定時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樂、宣德朝“宣青”時期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專指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無官窑款時期)、“克拉克”青花瓷(專指以明萬曆朝外銷西方的青花瓷)、轉變期青花瓷(以明崇禎朝青花精品瓷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時期“翠毛藍”青花為代表)、仿古瓷興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窑瓷為代表)、偽品氾濫期(以清末民國初製作的贗品為代表)。

還有祥瑞瓷(專指天啟、崇禎時期帶日本風格的瓷器)、南明瓷(專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權瓷器)、洪憲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為代表)、廣彩(專指清中期景德鎮制瓷胎運往廣州彩繪的外銷瓷)、淺絳彩(清末民初珠山八友彩繪瓷為代表)等。

三、明代洪武和天啟、崇禎,清代順治和光緒、宣統,分別處在朝代更替時期,器物具有過渡期的特徵。

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見正式署帝王年號款的還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幾個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見到署干支年號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僅在位30天,均無標準器傳世,其瓷器面目不清。改朝換代對器物風格的影響,就日常生活用品來說,這種變化是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觀,以及新原料、新工藝、新產品、新科技的出現而變化的,是漸變式而不是突變式。

以上所說,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發展概況、時代典型特徵和器物總體風格來劃分的。但要注意在每個朝代更迭或過渡時期,前後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徵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著後代的雛形,後代亦常常帶有前代遺風,有的特徵是共有的,很難截然劃分清楚。

定窑口與產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許多著名窑口,如唐代長沙窯,五代越窑,宋代景德鎮窑、定窑、均窑、官窑、哥窑、汝窑、建窑、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窑等,百花齊放。囙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較重視窑口的鑒別,重點應從釉色、胎質、造型、製作工藝以及燒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時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

除江西是產青花瓷大省外,各地還有許多生產青花瓷的窑口,如福建德化窑、漳州平和窑、雲南建水、玉溪窑、浙江江山窑等、廣東汕頭窑、揭陽窑等。這些地方瓷窑胎釉原料、工藝科技、窯爐結構及裝潢風格等各不相同,品種繁雜,互有特色。從風格面貌來看,既大體相近,又似是而非。

還有不少國外窑口,如朝鮮、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國燒造的產品,大多深受宋元明清的景德鎮窑、龍泉窯、磁州窑、定窑、建窑、德化窯、同安窑等窑口影響,生產與之造型、釉色、裝潢方面相似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等,有的與中國瓷器風格非常接近。

這就要我們作出分析和判斷,先分出古瓷的產地是南方還是北方(南北方有燒木柴與燒煤炭之別),再定出分別屬於古今中外哪個窑口,最好還要辨別出窑口類別,如是屬於龍窯、蛋形窑、階級窑還是饅頭窑,以及窯爐結構和燒造原理,然後要弄清楚窑口起燒的具體年代、停燒或延續的時間,還有燒制瓷器的品種特色及其使用的主要工藝科技手段等(如是覆燒、支燒還是墊燒、或是芒口、澀圈、滿釉還是半釉等)。

明清以後,各地生產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區特色,也有相互影響。胎釉、用料、製作工藝、燒造方法等都有所區別,但造型、裝潢手法、圖案題材內容等總體時代特徵還是基本一致的。

在裝潢風格方面,主要受景德鎮窑的影響。在辨別窑口產地時,還要注意到各個窑口之間互相借鑒、影響、模仿及其傳承關係。

除了傳統的以產地命名窑口外,也有的是以人的姓氏來命名,如崔(國懋)公窑、周(丹泉)窑、年(希堯)窑、唐(英)窑等。還有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乾隆窑等。既有官窑和民窑、瓷窑和陶窑之分別,還存在官搭民燒或瓷陶混燒的情况,這些都需要搞清它的來龍去脈,並予以認真判別的。

本文標題: 明清瓷器鑒賞的三要素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9155161605576
相关資料
宜興紫砂壺獨特的練泥法
宜興紫砂壺獨特的練泥法清代詩人汪文柏曾這樣讚美紫砂泥:“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一丸土。”《砂之魅壺之魂》為您解讀宜興紫砂泥的獨特之處。《一人一壺一世界》將為您梳理紫砂壺的發展歷程。其實,在我看來,調砂並不神秘,一句話,無非就是相同或不同的
標籤: 紫砂壺 文化
紫砂愛好者自辦茶友會
記者昨天從福田區有關部門瞭解到,由宜興紫砂愛好者聯盟網站發起的茶/壺友聚會將在8月22日舉辦,届時深圳百餘比特愛好者可帶著收藏珍品展示,而且特邀宜興紫砂大師現場與愛好者交流。
標籤: 紫砂 陶藝 紫砂聯盟 文化
河南:紫砂壺市場潜力大
鄭州“玩兒壺”的人越來越多,即將舉行的2009河南首届紫砂藝術節會讓更多人矚目紫砂產業。雖然古有“一兩紫砂一兩金”之說,但“一把紫砂壺=一幢別墅”的說法,終究還是有些讓人吃驚。紫砂壺究竟是投資良品還是文人雅賞?在一些玩家眼中,紫砂壺市場正處
標籤: 紫砂壺 河南經濟 宜興
花梨木茶盤讓生活充滿活力
花梨木茶盤選材優良,做工精細、茶具禮品工藝。堅陳的線條自然舒放,茶盤的結構彰顯精緻茶盤幾乎是家居必備用品。茶具能保持茶葉的香與味,襯托出茶葉的色與形,且其本身具有藝術欣賞價值,囙此是泡茶時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接水管(排水式)結構,造型美觀,
標籤: 茶盤 文化 茶具 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