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凱茶具文化美學

有人問我,什麼樣的茶具最能代表中國的茶道?又問,日本茶道有一整套的規矩,特別珍愛茶具,還有視若拱璧的天目茶碗。元明以來,中國人喝茶的習慣改變了,不再喝碾成末的茶湯,而要品嘗炒焙清香的新茶。以此類推,若問今天喝龍井或碧螺春,什麼樣的茶碗最合適?

有人問我,什麼樣的具最能代表中國的茶道?也有人問過我,中國是不是只有茶藝,日本才有茶道?又問,日本茶道有一整套的規矩,特別珍愛茶具,還有視若拱璧的天目茶碗。中國人喝茶,特別珍愛什麼樣的茶碗呢?

鄭培凱茶具文化美學

這樣的問題看來簡單,回答起來卻非三言兩語說得清楚。因為日本茶道的發展,大體說來,只有一條脈絡,源於中國的唐宋茶道;而中國茶道的發展,出現不同的歷史階段,改變了崇尚的管道與風格,也就出現了唐宋茶道與明清茶道的不同。喝茶的管道不同,珍愛的茶具也就不同,連茶碗的質地與顏色也“與時俱進”.所以,說來話長。

唐宋時期上層社會喝茶,主流的管道是把茶餅碾成茶末,然後烹煮或點泡,可稱做“研末煎點”法。日本人有系統學習茶道,學的就是這一套規矩與程式,雖有後世的變化,如千利休的“和敬清寂”之道,但萬變不離其宗,就是“研末煎點”法。當日本人在北宋開始系統學習茶道時,中國正流行“鬥茶”,就是把茶末在茶碗中擊打成沫餑,好像浮起一層白蠟一樣,當時人稱之作“乳花”或“粟粒”.為了得到這樣的效果,襯托出白色的浮沫,如宋徽宗說的“疏星皎月,燦然而生”,茶碗最好是黑色的。蔡襄在《茶錄》中說的最清楚:“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囙此,建盞黑瓷,就成了宋代最為崇尚的茶碗。

雖然建盞出自福建,也稱建窑,但是日本人卻是在浙江天目山中的寺院(主要為徑山寺)裏學的茶道,囙此,就訛稱這種厚胎黑釉的茶碗作“天目碗”.一直叫到現在,連一些愛好茶道的中國人也以訛傳訛,看到建盞就大呼“天目”.

元明以來,中國人喝茶的習慣改變了,不再喝碾成末的茶湯,而要品嘗炒焙清香的新茶。不再擊打出沫餑為佳,而要看到雀舌旗槍的嫩葉嫩芽,載浮載沉在茶碗之中。那麼,最好的茶碗當然必須是細瓷白碗,襯出碧綠的茶葉,飄散撲鼻的茶香。這也就是青花白瓷為士大夫鍾愛的主要原因,很實際,可以作為審美物質基礎論的最好例證。

可是有些人不能通古今之變,不明白唐宋飲茶管道與元明以來之不同,便大感疑惑。明末學者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就不懂蔡襄為什麼說“茶尚白,故宜於黑盞”,大發疑問:“茶色自宜帶綠,豈有純白者?即以白茶注之,黑盞亦渾然一色耳。何由辨其濃淡?”屠隆也有同樣的疑問,總覺得蔡襄說的不合理。倒是寫《茶疏》的許次紓畢竟是專家,明確指出,時代變了,茶具也變了:“茶甌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鬥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純白為佳,兼貴於小。”

說俗了,就是喝什麼樣的茶,用什麼樣的碗。唐宋茶道以鬥白色沫餑為目的,茶碗的審美標準就是建窑黑瓷;明清喝茶以碧綠的嫩芽嫩葉為主,茶碗的上品就是景德鎮的青花或德化的白瓷。也不知道崇尚唐宋茶道的日本人,聽不聽得進這種通俗的道理。

以此類推,若問今天喝龍井或碧螺春,什麼樣的茶碗最合適?附耳過來,別告訴別人,答曰:玻璃杯。

本文標題: 鄭培凱茶具文化美學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9152293104986
相关資料
茶席上的新時尚——茶寵
茶寵,顧名思義就是用茶水滋養的“寵物”。事實上,茶寵的興起與茶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從傳統象徵吉祥寓意的茶寵,到紫砂茶寵,再到造型各异的澄泥燒制的陶質可愛時尚茶寵,都與茶道的盛行息息相關。永利匯相關負責人介紹,現時市場上流行的茶寵主要是採用
標籤: 文化
知木寶物:全國最大盛水泡普洱茶的紫水晶缸
知木紫水晶簡介:知木紫水晶缸,天然結晶體,產於巴西,色調呈鮮豔紫色,高:90cm;寬:65cm;厚:50cm;開蓋後,小口寬:15cm、長:20cm;大口寬:27cm、長:30cm,淨重:185kg。知木普洱茶用此寶物盛裝純淨水沖泡普洱茶。
標籤: 紫水晶 普洱茶 寶物 紫晶洞
明中、晚期文人藝術家對紫砂壺的啟蒙
中國的手工藝製造業起源很早,有籍可考的大略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j說墨家大多是小手工業者。宜興紫砂壺正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中國傳統工藝品的傑出代表。所以說,中晚明的文人、藝術家們在多方面、多層次影響了紫砂壺的創作。
標籤: 紫砂壺 藝術 文化 陽羨茗壺系 時大彬 供春
明朝那些壺
明代茶盞,仍用瓷燒制,但由於茶類改變,宋時盛行的茶開始消衰,飲茶管道改變,此時所用的茶盞已由黑釉盞(碗)變為白瓷或青花瓷茶盞。從中可以看出,明代以後,一些有名的燒制茶具瓷窑,繼續得到發展。總的說來,與前代相比,明代有創新的茶具當推小茶壺,有
標籤: 茶具 陶瓷 文化 茶經 長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