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茶具的民俗習慣及品種類型

明代,人們已由宋時的團茶改飲散茶。明代初期,飲用的芽茶,茶湯已由宋代的“白色”變為“黃白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當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時尚“白色”。明清兩代茶具的民俗習慣以及品種類型都是不同的,到清代以後,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製作推向新的高度。

明代,人們已由宋時的團改飲散茶。明代初期,飲用的芽茶,茶湯已由宋代的“白色”變為“黃白色”,這樣對茶盞的要求當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時尚“白色”。對此,明代的屠隆就認為茶盞“瑩白如玉,可試茶色”。明代張源的《茶錄》中也寫道:“茶甌以白磁為上,藍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後,瓷器茶壺和紫砂茶具興起,茶湯與茶具色澤不再有直接的對比與襯托關係。人們飲茶注意力轉移到茶湯的韻味上來了,對茶葉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側重在”香“和”味“。這樣,人們對茶具特別是對壺的色澤,並不給予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壺的”雅趣“。明代馮可賓在《茶錄》中寫道”茶壺以小為貴,每客小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強調茶具選配得體,才能嘗到真正的茶香味。

明清兩代茶具的民俗習慣及品種類型

明清兩代茶具的民俗習慣以及品種類型都是不同的,到清代以後,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色彩多樣,再配以詩、書、畫、雕等藝術,從而把茶具製作推向新的高度。而多茶類的出現,又使人們對茶具的種類與色澤,質地與式樣,以及茶具的輕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說,飲用花茶,為有利於香氣的保持,可用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飲用大宗紅茶綠茶,注重茶的韻味,可選用有蓋的壺、杯或碗泡茶;飲用烏龍茶則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飲用紅碎茶與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泡茶,然後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如果是品飲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黃山毛峰等細嫩名茶,則用玻璃杯直接沖泡最為理想。至於其他細嫩名優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但不論沖泡何種細嫩名優綠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則水量多,熱量大,會將茶葉泡熟,使茶葉色澤失卻綠翠,其次會使芽葉軟化,不能在湯中林立,失去姿態;第三會使茶香减弱,甚至產生”熟湯味“。此外,沖泡紅茶、綠茶、黃茶白茶,使用蓋碗,也是可取的。

資料標籤: 茶具 文化 陶瓷 茶湯
本文標題: 明清兩代茶具的民俗習慣及品種類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9152288336183
相关資料
紫砂壺——普洱茶的佳侶良伴
紫砂壺與普洱茶,是上蒼賜給宜興和雲南得天獨厚的禮物,紫砂壺是普洱茶的最佳茶具,普洱茶是“蹲在”紫砂壺裏最久的茶,二者同具收藏的内容;二者又皆具越用(陳)越新(香)“老而彌堅”的共性;二者完美的結合,給茶人帶來無邊的享受;二者融為一體時,便具
標籤: 紫砂壺 普洱茶 文化
鄭培凱茶具文化美學
有人問我,什麼樣的茶具最能代表中國的茶道?又問,日本茶道有一整套的規矩,特別珍愛茶具,還有視若拱璧的天目茶碗。元明以來,中國人喝茶的習慣改變了,不再喝碾成末的茶湯,而要品嘗炒焙清香的新茶。以此類推,若問今天喝龍井或碧螺春,什麼樣的茶碗最合適
標籤: 茶具 茶道 文化 建盞茶具 日本茶具 美學
茶席上的新時尚——茶寵
茶寵,顧名思義就是用茶水滋養的“寵物”。事實上,茶寵的興起與茶文化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從傳統象徵吉祥寓意的茶寵,到紫砂茶寵,再到造型各异的澄泥燒制的陶質可愛時尚茶寵,都與茶道的盛行息息相關。永利匯相關負責人介紹,現時市場上流行的茶寵主要是採用
標籤: 文化
知木寶物:全國最大盛水泡普洱茶的紫水晶缸
知木紫水晶簡介:知木紫水晶缸,天然結晶體,產於巴西,色調呈鮮豔紫色,高:90cm;寬:65cm;厚:50cm;開蓋後,小口寬:15cm、長:20cm;大口寬:27cm、長:30cm,淨重:185kg。知木普洱茶用此寶物盛裝純淨水沖泡普洱茶。
標籤: 紫水晶 普洱茶 寶物 紫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