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名稱大全(四)

也是曼生之所愛;壺銘日:“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闡釋了“合歡”之義,若是東坡的門徒,三五知己,無酒有茶,品茗談天,足矣。它是器物的名稱。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現時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卻是重節操的一方名士。<<陽羨砂壺考》證其為:「姓龔,名供春」。

合歡壺

也是曼生之所愛;壺銘日:“試陽羨、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闡釋了“合歡”之義,若是東坡的門徒,三五知己,無酒有茶,品茗談天,足矣。

漢鐸

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它是器物的名稱。具體地說形狀有些像甬鐘,但體積小。梅調鼎(1839—1906年)字友竹,號赧翁,慈溪人,長期在慈城居住。有人稱讚他是清代書法家中成就最高的一比特。其為之作銘的漢鐸壺可算是現時在紫砂歷史上最據研究價值的漢鐸壺了。此壺壺身由正楷“漢鐸”二字,下刻行書;“以漢之鐸,為今之壺,土既代金,茶當呼荼。”有詩日: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暗喻了梅先生自己雖終身為布衣,以賣字謀生。卻是重節操的一方名士。

鷓鴣提梁

這把提梁壺的造型為扁圓形壺身,把手為見棱見方的三柱高提梁,從側面望去猶如一隻飛翔著的鳥兒的頭部.原創者顧景舟大師為其命名“鷓鴣提梁壺”.

因鷓鴣這種鳥的叫聲聽起來象就是“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多在憶悼哀思時選用鷓鴣做詞牌,在“鷓鴣提梁壺”的底上顧景舟先生留下了這樣的刻款:癸亥春,為治老妻痼疾就醫滬上,寄寓淮海中學,百無聊中摶作數壺,以紀命途坎坷也.景舟記,時年六十有九.顧老晚婚,需五十才與比他小十一歲徐義寶結婚,僅共同生活了不到二十年,徐患鼻咽癌,越過這個鬼門關幾乎無望,顧景舟預感到妻子此病的兇險,仿佛聽到了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淒惶叫聲,從而在這只外型仿鷓鴣鳥的壺身上寄託自己淒血哀號。

供春壺

<<陽羨砂壺考》證其為:「姓龔,名供春」。江蘇宜興人。吳仕(字克學,號頤山,宜興人。正德丁卯(1507)發解元,甲戌(1514)進士,以提學副使擢四川參政)家僮。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正始》∶「供春,學使吳頤山家青衣也。頤山讀書金沙寺中,供春於給役之暇,竊仿老僧心匠,亦淘細土摶胚,茶匙穴中,指掠內外,指螺文隱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現節腠,視以辨真。今傳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鐵,敦龐周正,允稱神明垂則矣。世以其系龔姓,亦書為龔春(人皆證為龔,予於吳冏卿家,見時大彬所仿,則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訟雲。)」。供春所制砂壺,款式不一,相傳他製作過“樹癭”、“龍蛋”、“印方”等壺式。其中以“樹癭壺”最名貴。清末民初,仿製品甚多。當時陶肆稱頌:宜興妙手數供春,其茗壺價值之高,有「供春之壺,勝於金玉」之語。

供春樹癭壺簡稱供春壺

魚化龍壺

典型傳統壺型,是魚躍龍門之意.民國的唐樹芷所制小魚化龍壺鈕為卷雲狀,壺身淺塑波浪,波浪中龍伸出首部,龍尾卷成壺把,把上鱗片刻劃清晰.此壺紅泥製成,形體較小,做工精細.清代邵大享魚化龍為波浪堆塑得一層一層,立體感强,而波濤中龍露出頭部而不見爪,鈕為堆浪狀,裝在蓋裡的龍頭短而粗.而黃玉麟所制魚化龍,波浪立體感不强,波濤中的龍伸出半身,龍爪清晰可見,鈕也不作堆浪而作卷雲形,裝在蓋內的龍頭細而偏小..魚化龍壺製作因名家的不同而特點各异,如邵大享的龍不見爪,而黃玉麟,俞國良的龍爪清晰可見,唐樹芷的龍爪也不見,但邵大享用堆浪鈕,其後的黃俞唐又都改成雲形鈕,又具一定的時代特點。

本文標題: 紫砂壺名稱大全(四)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9151422434973
相关資料
紫砂壺名稱大全(三)
“龍帶”的來歷是指壺身上的裝潢線如黃帝的玉帶!時大彬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器型上“改大為小”,“改俗為雅”,奠定了紫砂壺基本的審美傾向,使紫砂壺能進入文人生活,成為文房清玩,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內涵。這也讓時大彬成為紫砂宗源上的第一座高山,讓無數
標籤: 紫砂壺 文化
紫砂壺名稱大全(二)
誰最早創制了秦權壺,不得而知。紫砂題銘,直追曼生,神采翻飛。桃源賣茶,以壺為秤。最早秦權壺採用的是環耳形把手。而鯀的屍體也同時化為一條黃龍,沉入羽淵。
標籤: 文化
紫砂壺名稱大全(一)
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那麼,
標籤: 紫砂壺 文化 吳梅鼎 西施 徐友泉
中國茶具種類繁多
茶具,在古代泛指制茶、飲茶使用的各種工具,包括採茶、制茶、貯茶、飲茶等大類。茶具對茶湯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表現在茶具顏色對茶湯色澤的襯托。二是茶具的資料對茶湯滋味和香氣的影響,資料除要求堅而耐用外,至少要不損茶質。中國茶具,種類繁多
標籤: 茶具 陶瓷 文化 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