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鬥茶文化與瓷中珍品黑釉盞

特別是宋代是個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茶文化已達到藝術的境界,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並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中就有二十篇文章介紹茶文化。然而除此以外,宋代有一種更重要的茶文化形式那就是“鬥茶”。

中國的茶文化有著幾千年的輝煌歷史,在歷朝歷代的詩歌裏時常滲透著文化,許多文人墨客有以茶為主題的詩詞流芳於世,唐朝劉禹錫的《代武中丞謝新茶錶》、李白的五言古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柳宗元的《為武中丞謝賜新茶錶》、宋代蔡襄撰的《茶錄》,黃儒撰的《品茶要錄》等等,都有對茶文化的論述。特別是宋代是個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茶文化已達到藝術的境界,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並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中就有二十篇文章介紹茶文化。宋朝的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茶,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鹽,或加入各種佐料,那時已流行了各種花瓣茶,有無數種不同喝法的茶飲料與茶文化。然而除此以外,宋代有一種更重要的茶文化形式那就是“鬥茶”。

“鬥茶”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據考創造於出產貢茶聞名於世的福建建州茶鄉,但也有說是出自於惠州傳統民間風俗之一。“鬥茶”是在品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品茶”也稱“品茗”,由主人邀請三五知己,將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樣大小的茶盅內,像飲酒那樣細細品嘗。“鬥茶”則與此不同。“鬥”,按地方話有“爭鬥”的意,是在爭鬥中逞强獲勝之意,故也叫“鬥茗”或“茗戰”。它既是古時有錢有閑文化的一種“雅玩”,也是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茶農、茶人們比較新茶質量的優劣,算是一種茶葉的評比形式和社會化活動。當然,在平時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也可以常常邀上幾個人帶上自己的茶葉說茶論道。此活動不拘場所,雅室庭院、臨江岸邊、飯店茶館都是鬥茶的好場所。“鬥茶”,多為兩人捉對“廝殺”,也可自由組合,多的十幾人,少的五六人,經常“三鬥二勝”,計算勝負的組織術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具有强烈的賽事色彩。參加鬥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嘗,以決勝負,鬥茶要經過集體品評。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為眾多茶農、茶人所關注。鬥茶時,還有不少看熱鬧的街坊鄰舍。如在茶店鬥,則附近店鋪的老闆、夥計或街坊鄰居、過往行人都會爭先恐後去湊熱鬧,特別是當時在場欲購茶的顧客,更是一睹為快。

宋代“鬥茶”其法如下:即把一種半發酵的白茶蒸壓成餅的茶膏碾細放在茶盞裏,以湯注之,並用力攪動調膏,調和茶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茶水表面就如“疏星皎月”,燦然泛出鮮白色。其茶具主要為盞,調膏之前,還須“溫盞”,再注入沸水。蔡襄《茶錄》:“盞氣熱,冷則茶不浮。”比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衡量“鬥茶”的勝負,一是湯色,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即茶水的顏色。“茶色貴白”,“以青白勝黃白”(蔡襄《茶錄》)。第二是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面,湯花泛起後,一看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迹,依據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正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决定湯花的優劣有兩項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囙此兩者的標準是相同的。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他寫的《鬥茶歌》,膾炙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園地裏佔有一席之地,這首鬥茶歌說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在閒適的茗飲中採取的一種高雅的品茗管道,主要是鬥水品、茶品(以及詩品)和煮茶技藝的高低。這種管道在宋代文士茗飲活動中頗具代表性,從他的詩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極品,也是作為鬥茶的茶品。

宋代“鬥茶”之風大盛,飲茶要用器皿,器皿的選擇則反映出飲茶管道的變化。好茶就要用好盞,就和好馬要配好鞍一個道理。由於“鬥茶”喜用白茶,“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因便於觀察茶沫白色的緣故”,所以黑瓷茶盞最受重用。宋南北方都有黑瓷生產,產量比較大,器型主要是碗、盤、罐、壇、枕等,以碗的產量最大,這與宋朝的“鬥茶”風俗有關。造型一為小淺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種為撇口,如喇叭,小淺圈足,腹壁斜直。這些黑釉碗雖都以黑色釉為基本裝潢,通過獨特的生產技藝和裝潢手法,但經過特殊加工或窯變,燒造出品類繁多、風采獨具的黑釉彩器,形成了很多種類。有兔毫釉、鷓鴣斑、油滴釉、玳瑁斑、剪紙貼花、木葉紋、黑釉印花、黑釉金彩,黑釉彩斑、黑釉剔花等等,且燒造的窯場有建窑、吉州窑、淄博窑、平定窑等,尤以建窑的兔毫盞和油滴釉最為著名。宋朝生產黑瓷的窑口很多,以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質量最高。

建窑,也是宋代著名窯址這一。它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永吉鎮,從晚唐、五代始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其胎質為烏泥色,有的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所以這種特殊產品被稱為“兔毫盞”,尤為珍貴。這種產品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對日本陶瓷藝術帶來了很大影響。相傳當時浙江天目山一帶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學為榮,回國時許多人攜帶寺廟中使用的建窑黑釉盞,一時間這種黑釉盞在日本成為時尚。北宋後期該窑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在古代文獻中建窑亦被稱為“烏泥建”、“黑建”、“紫建”。吉州窑在江西省吉安永和鎮,吉安古時稱吉州,故名。又因燒造地點在永和鎮,也稱“永和窯”。吉州窑創於唐,發展於五代與北宋,南宋至元代初、中期,是其興盛時期,終於元代末。吉州窑是一座同時掌握南、北方著名瓷窑的制瓷技藝的瓷窑,產品種類繁多,紋飾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其中最具盛名是黑釉盞,它利用天然黑色塗料,通過獨特的製作技藝,產生出變化多端的紋樣與釉面,達到清晰雅致的效果。黑釉窯變中的鷓鴣斑、兔毫斑是當時極為名貴的品種。黑釉剪貼花瓷為吉州窑所獨創。特別是木葉貼花瓷,更是吉州窑一絕,著稱於世,在全國其他窯址中都沒有發現這種產品,而且到目前為止,尚未仿製成功,可謂是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直言:“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有玉毫條的盞即是人們常說的兔毫盞,產自福建建陽窑。因在黑色碗的裏外壁上都有細長如絲毛狀的斑紋,底色為較深色的紺黑色,並帶有赤褐色的耗光,絲毫狀的筋紋為黃褐色或咖啡色為底色襯托,呈黃色或銀白色,非常協調,很像兔毛,故稱兔毫釉。歷代詩文中常提到的玉毫、异毫、兔毫斑、兔褐金絲等等,都是兔毫的不同名稱,又稱兔毫花或絲毛釉。兔毫盞以建陽窑最著名。民間根據兔毫盞色澤的微妙不同又分稱“金兔毫”、“銀兔毫”。宋代大文豪蘇軾曾多次遊覽過吉州永和,在《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兒酒。……”此詩句說明在南屏山謙師道人鬥茶時,亦是使用為時人所崇尚的“兔毫盞”。建盞除供民間使用外,還供宮廷使用,供器盞底常刻“供禦”、“進盞”字樣,如圖二(由汕頭市博物館收藏),器物的底部,就刻有“供禦”字樣。兔毫斑形成的原因是:在燒制過程中,釉層裏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面;在1300攝氏度高溫下,釉層流動,富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便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並導致釉面產生兔毛型的絲條紋,從而形成絢麗的兔毫斑,很受人欣賞,在鬥茶風盛行的宋代,兔毫釉是黑瓷中的上等名貴品種。

據北宋陶《清异錄》記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鷓鴣斑就像鷓鴣鳥羽毛,頸上、背上、胸和腹部顯著的雲狀和塊狀斑點,呈紫、藍、粉青、黃、暗綠,諸色相雜,猶如節日夜空的禮花五彩繽紛。鷓鴣斑用含鐵量很高的不同的兩種紫金土來配製黑釉,使釉內含鐵量高達6—8%,黑如漆,再在生坯上掛釉兩次,以稍低於燒制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裏結晶,黑色釉面便形成了酷似鷓鴣羽毛一樣盡善盡美的花紋,故名“鷓鴣斑”。又因為色陰沉被稱為“鬼臉藍”。宋作者黃庭堅詞中也曾吟詠道:“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詞中是說紅巾翠袖,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金縷鷓鴣斑茶盞,侍奉身前,堪稱一時雅事。以其紋色“金縷鷓鴣斑”代指“鷓鴣斑”茶盞。可見“鷓鴣斑”茶盞極珍貴。反映了宋代人飲茶不僅要有好茶葉之外,還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盞人,這才是品茶之道。

玳瑁釉器的坯體,系用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掛鈾,入窑焙燒後掛一次膨脹係數不同的釉,並重燒一次,在以黑釉為底色的器物上,由於釉層的龜裂、流動、密集、填縫,出現經過窯變後形成大小不等的褐黃色斑塊,也有淺藍色等色,交織混合在一起,色調滋潤的釉面,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很像玳瑁黃褐相間的硬殼,絢麗色彩,顯得豔麗高雅,故稱“玳瑁斑”,多見於江西吉州永和窯。除吉州窑外,廣西地區有仿吉州窑玳瑁釉標本的發現。中國茶葉品牌網cyppw.com

創燒於宋代,是黑釉的特殊品種之一,特點是在碗的黑色釉層中形成一個個大小不一金屬光澤的圓點狀結晶,大的直徑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有金黃色,也有銀白色金屬光澤的小點,即像夜空閃爍的星辰,很像滴滴晶瑩的油珠,故名“油滴釉”。油滴盞也以建陽窑最佳。油滴釉屬於結晶釉,由於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在該處富集,冷卻時這些局部形成過飽和狀態,並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從而形成“油滴”斑現象。從傳世品看,這類黑釉器帶有典型的建窑特色,但窯址中尚未見出土。北方地區的定窑、鶴壁窑、臨汾窑倒有出土,以臨汾窑為多。定窑、鶴壁窑油滴結晶斑點很小,但有很强的銀質光澤。據有些專家從建窑器物考察的觀點來看,鷓鴣斑的特徵與油滴白色珠點相吻合,認為把鷓鴣斑和油滴盞當指一類品種,這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剪紙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而將剪紙藝術與制瓷工藝相結合,把它成功地移到了黑釉盞上,是宋代吉州窑的獨創。具體做法是先在胚胎上刷上一層黑釉,在內壁貼上剪刻成對稱排列的剪紙圖案,再用一種含鐵量不同的釉料,第二次施釉於同一坯體上後,揭去紙花,然後入窑,在高溫下產生窑變色地,燒成後紙花紋樣呈深褐色,底色淺淡,剪紙圖案部位與周圍顏色不同,與黑釉互成异趣,產生深淺相映、動靜相輔的鮮明對比的顯著剪紙效果,頗具地方特色。圖案內容豐富,有梅、蘭、牡丹、龍鳳、雙鳳、鴛鴦、蝴蝶、花卉和吉祥文字組成的圖案等,巧妙設計畫面,構圖靈活機動,生氣盎然、豐富多彩、自然樸實、清新活潑。特別是雙飛鳳紋新穎別致,富有情趣。

具體做法是將經過特殊處理的樹葉貼在黑瓷坯體上,有的貼在碗底,有的貼在碗壁,然後入爐焙燒,燒成後很像葉子飄落於黑色釉碗中,木葉紋,輪廓、木葉筋脈均紋路清晰、自然可見。有半葉、一葉的,也有二、三葉相疊的,十分美觀,頗能產生自然天趣和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為宋代吉州窑所創有。

吉州窑的彩繪瓷風格獨特。一般都在白地或米黃地施以鐵質彩繪黑或色,呈現出黑、褐、赭、棕等多種色彩,主要是用含三氧化二鐵的礦物顏料繪畫,在其上面再覆蓋白釉層,入窑焙燒後便出現明澈晶亮、紅褐鮮豔的奇效。繪畫運筆大膽瀟灑,技法剛柔兼具,把國畫的傳統特色和民間的圖案裝潢,結合得恰到好處。彩繪紋飾題材有花卉、蟲草、雲濤、波濤、人物、動物、山水、蔓草、蓮湖紋等等,大多是表現民間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生活氣息濃郁。吉州窑的彩繪雖有磁州窑的風格,但有自己鮮明特點。磁州窑的彩繪是釉上彩,色較深,而吉州窑的彩繪是典型的釉下彩而且在裝潢風格上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種釉下彩繪,對爾後的景德鎮青花瓷的產生影響極大。

宋代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的綜合體現,是雅俗共有的文化。通過黑釉盞與“鬥茶”文化的發展,可窺悟中華民族陶瓷品種的創新與中國茶文化的興盛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

本文標題: 宋代鬥茶文化與瓷中珍品黑釉盞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9151017054185
相关資料
茶具精品鑒賞(下)
整件作品,無論是造型,還是裝潢,使人有拙樸其外,秀慧蘊內之感。長沙窯產品以茶具、酒具等飲食器具為主。釉下彩繪,是長沙窯的首創,它突破了以往茶具的單一釉色,又為以後茶具釉下彩的發展開了先河。長沙窯釉下彩執壺,在茶具發展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標籤: 茶具 餅茶 文化 文物 考古 長沙窯
茶具精品鑒賞(上)
在茶具發展史上的不同歷史階段,茶具所包含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同樣,大致相同的同一種茶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抑或在不同的地方,其稱呼往往是不一樣的,現選擇一些在中國茶具發展史上有過重要作用,而且有實物存世,又有文物價值的茶具精品,簡析如下。
標籤: 茶具 文化 陶瓷 白釉
安溪工夫茶藝
安溪是烏龍茶的故鄉,是著名的茶都,產茶和飲茶有悠久歷史。在安溪,不但有獨到之處的烏龍茶採制技藝,而且十分講品飲藝術。品飲烏龍茶,茶葉選用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等名茶,茶具選用精緻的瓷質、陶制小壺、小盅,沖泡選用泉水、井水和純淨的淡水。茶
標籤: 鐵觀音 茶藝表演 文化 茶藝 烏龍茶 茶葉
紫砂壺蘊涵茶文化
但是,紫砂壺的收藏熱也提前透支了行情,近幾年來,價格飛漲的勢頭不再,大多數作品只能維持高位盤整。紫砂行業人士也很急,急了就要開會,一開會就會集思廣益,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紫砂壺的出路在於應該注入更多文化內涵。紫砂壺的文化在於其全手工的捏造之
標籤: 紫砂壺 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