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寺僧與西湖茶

杭州的茶從誕生開始就格調非凡,其栽種和飲用與佛教寺廟及寺僧都有著關聯。自古禪茶一味,茶與佛教緊密相關,茶最初的盛行與佛教的傳播也是息息相關的。《茶經》中所說“天竺、靈隱二寺”,不僅是西湖茶的“茶之源”,同時也是奠定西湖人文景觀基礎的佛教文化景觀之源。佛教與茶有著天然的密切關係,尤其是禪宗對茶文化具有較大的貢獻。
杭州的從誕生開始就格調非凡,其栽種和飲用與佛教寺廟及寺僧都有著關聯。自古禪茶一味,茶與佛教緊密相關,茶最初的盛行與佛教的傳播也是息息相關的。《茶經》中所說“天竺、靈隱二寺”,不僅是西湖茶的“茶之源”,同時也是奠定西湖人文景觀基礎的佛教文化景觀之源。

佛教盛行與茶的傳播

佛教與茶有著天然的密切關係,尤其是禪宗對茶文化具有較大的貢獻。它不僅促進了漢唐時茶在國內的傳播,並且對茶文化向東方各國的推廣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禪宗創造了飲茶的意境,把茶從生活日用層面提高到了精神層面。



動了飲茶的傳播。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對此有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大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禪宗主張“自心是佛”、“明心見性”,通過坐禪的定慧雙修,把世上的苦難和煩惱的根源認識清楚。從這點說,茶性高潔清淡,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僧人們在飲茶中,體悟自己與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尋求心境開釋,在飲茶中得到精神昇華。可以說飲茶即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聯結起來,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茶從生活日用層面提升到精神享受的高度。

唐代寺院香火旺盛,多處深山雲霧之間,有著得天獨厚的種茶條件,加之佛門寺僧對飲茶的需要,使得各大小寺院積極種茶、制茶,研究摸索茶樹栽培及加工技術,對促進茶葉的生產發展和品質提升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所以說,在中國,佛教盛行極大地促進了茶的傳播,以至於留下了“自古好茶出山寺”的講法。唐代,浙江吳興(今湖州市)一比特叫皎然的和尚更是傳承並發揚了“以茶供佛”、“茶禪一味”之說,在把佛門茶事推崇到極致的同時,也推動了茶禮的世俗化。

茶僧皎然佛茶於心

皎然,唐代著名詩僧,俗姓謝,字清晝,長城(今湖州長興)人,謝靈運十世孫。他在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後移主湖州妙喜寺,最後終老於此。他在文學、佛學、茶學等許多方面有深厚造詣,堪稱一代宗師,宋贊寧《高僧傳》中稱讚他“文章隽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

皎然不僅具有極高的佛學造詣和文學修養,且十分嗜茶,和陸羽相交甚好,《陸文學自傳》中稱:“(陸羽)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皎然有一首《尋陸鴻漸不遇》詩,也算是明證: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導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在皎然畢生創作的400多首詩歌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咏茶的,而且為後世所廣為傳誦的也以茶詩為主。其中較有名的有一首《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潜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巳,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這首詩是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興之作。其意在宣導以茶代酒,探討茗飲藝術境界。詩中把飲茶的好處以及對精神得道的幫助歸納為三點,成為茶詩中的經典。皎然在茶詩中對品茗意境的探索,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和茶主題文學的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此詩也被後人譽為“大唐茶道”的開山之作,足見皎然在中國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為佛門中人,皎然以他高深的佛門禪悟親自體驗開啟了“禪茶之風”,並大力提倡“以茶代酒”,使茶禮逐漸從佛禮慢慢滲透到了世俗社會的日常禮節中,既賦予了茶文化以新的內涵和生命,又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承和普及。

資料標籤: 佛門 佛教 文化 西湖
本文標題: 佛門寺僧與西湖茶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9147645428537
相关資料
茶具灑器幵始分離
最初人們飲茶的茶具是借用坎煮炊器,飲水、飲酒的器具都可以用來飲茶。隨著飲茶推廣和人們對茶的認識深人,到了六朝時期,專門化的茶具從食具、酒器中獨立出來。茶託乂稱茶船,為承托茶盞,以防燙手。
標籤: 茶具 文化 文物 雞首壺
古人的“茶酒之爭”——“茶酒論”
古人有一篇《茶酒論》。這篇作品的體裁有如俗賦,主要是記敘“茶”、“酒”各自誇耀、論辯不休而最後由“水”出來調停的內容。《茶酒論》共有六個寫本,分為原卷、甲卷、乙卷、丙卷、丁卷、戊卷。“開寶三年”即970年;而“壬申”則為宋開寶五年干支,其中
標籤: 茶酒論 文化
茶具的變化發展
俗話說“器為茶之父”,茶具乃是“瑞草名泉,性情攸寄”。製作茶盞的資料也由宋代最常用的黑釉變成了白瓷或青花瓷,旨在更好地襯托散茶沖泡後茶湯的顏色。明代開始的茶具變化及發展,也為後期茶器具的演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標籤: 茶具 文化
品茶與飲茶為不同的“茶道”
茶道在中國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向來以“品茶”和“飲茶”分為不同的“茶道”。陸羽《茶經》,即談的是品茶。換話說,即是欣賞茶的味道、水的佳劣、茶具的好壞,以為消遣時光的風雅之舉。其譜兒大者又多吸而唾於地上,謂之“嘗貨樣”。大鋪嘗貨樣多在後櫃,小
標籤: 茶道 品茶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