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詳情介紹

朱元璋詳情介紹寄語:出身决定不了命運。今天分享給讀者的是“朱元璋詳情介紹”,歡迎閱讀!隨後朱元璋收復太平、安慶等地,而離間計,致使張士誠按兵不動。陳友諒自恃巨艦出戰,採用炮攻,朱元璋險些負傷被擒。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占湖北各地。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諸將為公侯。隨後,朱元璋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朱元璋詳情介紹

寄語:出身决定不了命運。在中國封建帝王的序列中,沒有哪一位皇帝比朱元璋的出身更加低微卑賤,身世更加悲慘。然而,沒有顯貴的家庭背景、沒有深厚的根基,起跑線上的落後並沒有影響朱元璋以後的發展。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奮鬥,朱元璋白手起家,建立起大明王朝,實現了從放牛娃到開國皇帝的轉變。從他的人生成功中可以發現,一個人的出身並不重要,無論出身寒微還是出身高貴,都决定不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今天分享給讀者的是“朱元璋詳情介紹”,歡迎閱讀!

【朱元璋簡介】

朱元璋,大明太祖高皇帝,姓朱,名元璋(初名重八),字國瑞,生於盱眙太平鄉(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附近)。俗稱洪武帝、朱洪武,廟號太祖,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朱元璋原名重八,後改為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德裕,最後再改名為元璋,字國瑞。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為了緩和尖銳、複雜的階級矛盾、民族衝突和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衝突,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於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與此相適應,在法律思想上鑒於元末法紀縱弛導致的各種弊端,認為“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參與元末起義,並通過連年征戰,最終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大一統的明王朝。明太祖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勳)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他的這些舉措,使得明朝276年時間內,沒有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黨爭現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然而,他為鞏固君權,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令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而臣下權力分散,進而導致明朝後來內臣宦官亂政的局面。

朱元璋出身貧寒,也沒有很高的文化,就是這樣一個人,後來竟成為一比特很有作為的皇帝,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所以他也是一比特傳奇皇帝。

【朱元璋生平經歷】

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丁未時,即:戊辰年壬戌月丁醜日丁未時,排行第四。父親朱五四(後改為世珍),母親陳氏。祖居泗州盱眙。元天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於今安徽省鳳陽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孤苦無依,入皇覺寺為僧,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游方僧。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元璋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在郭子興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

次年,朱元璋與李善長攻下滁州,張士誠據高郵,自稱為誠王。至正十五年,元朝丞相脫脫率軍進攻高郵,朱元璋建議避敵,改為進攻和州。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自感勢單力薄,不得已遙奉韓林兒的大宋龍鳳政權,拜為左副元帥。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歸附朱元璋,使得其軍著手渡江攻入採石、太平。

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今南京),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為應天府。至此,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中心,與元朝軍隊、張士誠、徐壽輝等部形成犬牙交錯之勢。

朱元璋採取朱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採取穩健的進攻措施;得大富商沈萬三資助,並且遵照劉伯溫“先漢後周”之策略,著手對江南各勢力進行對抗。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遣徐達攻佔鎮江、鄧愈克廣德,授“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甯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親取婺州。明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至元二十年,陳友諒攻陷太平,隨後弑主徐壽輝、稱帝為漢,與張士誠合攻應天府。朱元璋採用“圍魏救趙”之策,命胡大海進攻信州,促使陳友諒班師救援,並在龍灣設伏。隨後朱元璋收復太平、安慶等地,而離間計,致使張士誠按兵不動。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重新整理軍制。北結察罕帖木兒、密通方國珍,而與正面的陳友諒部進行會戰。同年攻克安慶、江州、南康、建昌、撫州等地。次年,佔領龍興,改洪都府(今江西南昌)。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洪都,朱元璋親率二十萬部隊馳援,雙方在鄱陽湖交戰,史稱“鄱陽湖之戰”。陳友諒自恃巨艦出戰,採用炮攻,朱元璋險些負傷被擒。隨後,朱元璋利用東北風而改用火攻,致使陳友諒部大量受損。之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便於小舟活動,改為分兵水路圍攻陳友諒。陳友諒中箭身亡,漢軍潰敗。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占湖北各地。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立子朱標為世子。次月再次親征武昌,陳友諒之子陳理舉降。隨後吳軍相繼攻克盧州、吉安、衡州。

至正二十五年,吳軍繼續攻佔寶慶、贛州、浦城、襄陽,同年冬,下令討張士誠。

至正二十六年,吳軍再次攻破湖州、杭州。再一年,徐達克平江,張士誠被俘,至此朱元璋一統江南。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征討方國珍。隨後製定北伐戰畧:先攻取山東,其次進攻河南,再次攻佔陝西潼關,最後再進軍元大都。隨後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河進入,北取中原。並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

同年,方國珍投降,徐達攻破山東濟南,胡廷瑞下邵武,湯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建福州。北伐一直持續到洪武年間,徐達、常遇春隨後攻佔整個河南、山西,最終直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餘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八月初二(9月14日),大將徐達攻克元大都,元朝覆亡。由於幼年對於元末吏治痛苦記憶,明太祖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了裏甲制,配合賦役黃册戶籍登記簿册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諸將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

次年,明太祖於雞鳴山立功臣廟,六月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複、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隨後,朱元璋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三年(1370年),殺中書左丞楊憲。

洪武四年七月十一(1371年8月21日),傅友德攻克成都,明朝平定四川。

洪武五年四月二十三日(1372年5月26日),鄧愈率明軍平定廣西,洪武五年六月初三(1372年7月3日),馮勝大敗元軍,明朝平定甘肅。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鑒於開國元勳多倚功犯法,虐暴鄉閭,特命工部製造鐵榜,鑄上申戒公侯的條令,類似戰國時代的“鑄刑鼎”。

洪武八年(1375年),德慶侯廖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

洪武十二年(1379年),貶右丞相汪廣洋於廣南,旋賜死。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發,左丞相胡惟庸被誅,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直接歸皇帝掌管。

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錦衣衛,加强明朝特務統治。

1382年1月6日,明軍在雲南昆明附近大敗元朝軍隊,元朝梁王自殺,1382年4月7日,藍玉、沐英攻克大理,段氏投降,明朝平定雲南。

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桓案發,由於涉案人員甚多,朱元璋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官員皆處死,各省官吏死於獄中達數萬人以上。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長的家奴盧仲謙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往來勾結,以“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見誅,接續又誅殺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株連被殺的功臣及其家屬共計達三萬餘人,連“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亦不能免,並頒佈《昭示奸黨錄》。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被錦衣衛指揮蔣瓛誣告謀反,史稱“藍玉案”。此案牽連到十三侯、二伯,連坐族誅達一萬五千人,明朝建國功臣因此案幾乎全亡。此時朱元璋又頒佈《逆臣錄》,詔示一公、十三侯、二伯。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殺江夏侯周德興,以及殺穎國公傅友德,在捕魚兒海戰役中立功的定遠侯王弼亦被賜死[renwugushi.com]。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開國六公爵最後一比特僅存者馮勝被殺。至此,明朝的開國功臣幾乎被殺盡,開國六公爵除了鄧愈外無一善終。在處理內政同時,朱元璋亦多次籌畫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1372年)、在東北逼降納哈出(1387年)、在蒙古高原幾乎活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1388年)。同時朱元璋進軍遼東,使朝鮮等歸順(1388年)。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葬紫金山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諡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改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十一月朔,增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後世康熙帝歷次南巡必拜孝陵,曾立碑“治隆唐宋”讚譽朱元璋。

政策

元末之際,中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灾荒饑饉疾病和瘟疫,以及連年戰爭,期間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大明建立並統一全國後,朱元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全國的農業生產在大規模戰爭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大規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之地、墾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穩定增長。此外他也實行屯田政策,軍屯面積占全國耕地的近十分之一。

此外,商屯也相當盛行,政府以買賣食鹽的專賣證(稱之為鹽引)作為交換,利誘商人將糧食運往邊疆,以確保邊防的糧食需求。明太祖也曾派遣國子監下鄉督導水利建設、賑災,並以减免稅賦獎勵耕作。這些措施使得過去很多飽受戰亂損毀的地區恢復了生氣,使明朝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恢復。

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全國有6500萬人,其中民戶占6175萬人,軍戶占325萬人。另外,其為了動員全社會,明太祖十分重視戶口普查,每個人有固定的義務。人民分為軍戶(弓兵、校尉、力士)、匠戶、民戶(馬戶、陵戶、茶戶、柴戶、陰陽戶、醫戶)、灶戶,不允許隨便轉換工作,匠籍、軍籍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不得應試,並要世代承襲。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準予方可。各種活動也要引憑才合法。

明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由中書省統六部,但不設定中書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至此,秦、漢以降實行一千六百餘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廢除,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施行軍權、行政權、監察權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由於國家事務繁多,皇帝無法處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罷四輔官,仿宋殿閣制設內閣。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

此外,他仍沿用元朝制度,在中央設定吏、戶、禮、工、刑、兵六部。並設立都給事中六人,分吏、戶、禮、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此外建立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等五寺制度。此外他還沿襲元的監察制度,設立禦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不久改為都察院,下設若干監察禦史,負責監督各級官吏。除此,他還頒佈《大明律》等,對官吏管理進行規制。

朱元璋自幼出身貧寒,對政治貪污尤其憎惡,其對貪污腐敗官員處以極其嚴厲的處罰。在朱元璋主政期間,大批不法貪官被處死,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由於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朱元璋自己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明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禦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

然而,明太祖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廖永忠、朱亮祖、李文忠先後死於非命。隨後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禦史中丞塗節等人。之後李善長亦被牽連,家屬七十餘人被殺,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此後的藍玉案中,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朱元璋還通過設立錦衣衛(洪武二十年廢除)、詔獄、廷杖等機构或制度,打擊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管道加强皇權與政權控制。

在中國法制史上,《明大誥》以其別致的編纂體例、赤裸裸的明刑弼教思想、酷烈的律外用刑和以重典整飭吏治而著稱於世,朱元璋為推行《明大誥》所採取的一系列非常性措施,也多是前無古人的。

《禦制大誥續編》記載,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嘉定縣百姓郭玄二等人,手裡拿著《明大誥》上京控告,告發本縣弓兵楊鳳春等人欺壓群眾。他們經淳化鎮的時候,鎮上的巡檢何添觀故意刁難,致使弓兵馬德旺借機敲詐,假裝說派人送他們進京而趁機索取賄賂。皇帝獲悉此事後,下令將馬德旺梟首示眾,砍掉何添觀的腿。

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管道。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廢除大都督府,並改為中軍、左軍、右官、前軍、後軍等五軍都督府。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在全國的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由都督府管理。一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組織,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征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但無調兵權,兵部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兩者互相制衡,互不統轄,各自與兵部直接聯系,最後奏請皇帝裁定,以避免權力過大。

明朝初期實行“科舉必由學校”的政策,明太祖多次強調:“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風俗,莫不先於學校。”洪武年間,朱元璋共主持舉辦六次科考,七次放榜,共取一甲21名、二甲223名、三甲686名,合930名,平均每科取士155人,為明朝選拔輸送了大量有學識的官員,包括練子寧、黃子澄、解縉等一代名相。洪武三十年科舉時,因中進士者均為南方籍。朱元璋將試官治罪,並自閱試卷,取中六十一人,皆為北方人,並於六月廷試。此外,他並將學校列為“郡邑六事之首”,以官學結合科舉制度推行程朱理學,並設立國子監等重要教育機構。由於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高壓的吏治政策,後世不乏有學者主張朱元璋曾實行過一些文字獄。

殉葬制度,在西漢初以後,逐漸在中原政權消失。但是在蒙元又恢復,朱元璋繼承了此制度,且只殉葬妃嬪宮女。朱元璋死時生殉46名侍寢宮人,這一制度沿襲至成祖、仁宗、宣宗。而“節烈從殉”的風氣,並向下廣為延伸至宗室公侯、官宦之家、以至民間,直至天順年間英宗皇帝下詔廢止。殺死從殉婦女的方法為將她們縊死,她們的家屬稱為“朝天女戶”,並給予一定待遇。

【朱元璋成功秘訣】

1、網羅天下名士。如:劉基、章溢、葉琛、宋濂、馮國用、馮勝等。

2、恪守“九字方針”。“九字方針”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方針是開國功臣朱昇提出的。

3、打造“鐵軍”。

4、打好關鍵戰役。如滅了在武昌稱漢王的陳友諒的鄱陽湖之戰。

治國之策

1、發展生產,阜民之財

2、節約開支,省民財力

3、節省工役,減輕負擔

4、文宣教化,加强法治

5、打擊貪官,澄清吏治

【朱元璋人物評估】

他勤奮治國三十一年,整肅吏治,嚴懲貪官,創立衛所,鞏固邊防,重視農業,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但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廢除丞相制,抑制賢能的輔佐,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權,導致明末宦官專權,民亂紛起。他既是一比特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比特少有的暴君。在朱元璋的傳奇人生中,充滿了種種衝突。

朱元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極大爭議的人物。持正面評估者通常都是從其大力打擊貪污,恢復經濟著眼,歷史記載朱元璋是少見勤政的皇帝[35];而持負面評估者,則多從其高壓統治著眼,如大加殺戮功臣、以特務錦衣衛控制政治、文字獄及廷杖。

【朱元璋遺詔】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本文標題: 朱元璋詳情介紹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975240283850
相关資料
朱元璋簡介
朱元璋簡介寄語:王侯本無種,寒門出公卿。特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現,更是創造了中國皇權史上的奇迹。今天分享給讀者的是“朱元璋簡介”,歡迎閱讀!至此,朱元璋統一江南。從是時起,朱元璋運籌帷幄,以攻撫兼施之策,進行了長達22年的明初統一戰爭。朱元
標籤: 朱元璋 明朝 歷史 陳友諒 元朝 明朝歷史
王陽明“做人要懂得造勢,成事要懂得順勢”
王陽明“做人要懂得造勢,成事要懂得順勢”寄語:王陽明一生,專注於聖人之道,用心良苦,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其著名的“龍場悟道”,也是專注和用心的典範。王陽明是善於造勢和順勢的,“勢”具備著極大的能量。王陽明就是要造勢,把甯王一舉擊潰。3
標籤: 王陽明 三國
王守仁心學的主要內容:心對了,人就對了
王守仁心學的主要內容:心對了,人就對了寄語:你相信什麼,你就能看到什麼;你相信潛規則,就會發現無數潛規則;你相信不公平,就會發現無數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會發現努力真有回報。
標籤: 心學 王守仁 風景 儒家
王陽明5個字教你活到極致
王陽明5個字教你活到極致寄語:王陽明一生,專注於聖人之道,用心良苦,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其著名的“龍場悟道”,也是專注和用心的典範。今天分享的是“王陽明5個字教你活到極致”,歡迎閱讀!王陽明有個怪徒弟,名叫王艮。此人身著奇裝異服,來到
標籤: 王陽明 心學 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