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古意詩》:詩題“古意”,與“擬古”、“效古”相似

詩題“古意”,與“擬古”、“效古”相似,多咏前代故事,以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草》載李時珍曰:“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沈約此詩題作古意,當也有取於《詩經》,雖未全部搬用,但“淇水未沾裳”一句,系從《詩經》中“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化來。

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闢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晋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那麼下麵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沈約的《古意詩》,一起來看看吧!

古意詩

沈約〔南北朝〕

挾瑟叢台下,徙倚愛容光。

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腸。

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

錦衾無獨暖,羅衣空自香。

明月雖外照,寧知心內傷?

詩題“古意”,與“擬古”、“效古”相似,多咏前代故事,以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首古意詩,所咏地點、人物似與作者所在的南朝無涉,但卻採用了以古喻今的手法,反映了南朝的一些現實。

起句“挾瑟叢台下”,是說一比特女子帶著叫做瑟的樂器來到叢台的下邊。按《漢書·高後紀》雲:“高後元年,趙王宮叢台灾。”顏師古注:“連叢非一,故名叢台,蓋本六國時趙王故臺也。”臺在今河北邯鄲市東北,漢時台下當有宮室。“挾瑟”恐有一典故,然不知最早的出處何在。與沈約同時或稍後的北齊詩人魏收也寫過一首《挾瑟歌》,詞曰:“春風宛轉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白馬金鞍去未返,紅妝玉筋下成行。”或許能作一佐證。假定是同咏一個故事,那麼詩中主人翁便是一個紅妝少女,金鞍白馬把她帶進叢台小苑,心中悲傷,流淚不止。詩中既雲“徙倚”,言其低徊彷徨;又雲“戚戚”,言其憂愁痛苦,其意與《挾瑟歌》中的“玉筋(淚水)下成行”相仿佛。如果此說能够成立,就便於理解這首詩了。


自“露葵”以下,詩人不從挾瑟進宮寫到君前彈瑟,而集中筆力專寫女子的惆悵情懷。露葵為葵之別名,俗稱滑菜。《本草》載李時珍曰:“古人采葵,必待露解,故曰露葵。”淇水,古為黃河支流,在今河南省北部,其地距河北邯鄲的叢台不很遠。“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都是女子想像之辭。她昨天伫立到日暮,悲悲戚戚地熬過一夜,第二天早上看到日出露解,遂想到家中園子裏的露葵也該採摘了;但是遙隔淇水,她還沒有衝破重重險阻回到家中,其內心之痛苦可知。此說亦有所據,《詩經·衛風·氓》雲:“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朱熹集傳:“言桑之黃落,以比己之容色凋謝。遂言自我往之爾家,而值爾之貧,於是見弃,複乘車而渡水以歸。”沈約此詩題作古意,當也有取於《詩經》,雖未全部搬用,但“淇水未沾裳”一句,系從《詩經》中“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化來。他的意思是說女子身入叢台,不能渡過淇水以歸家,獨處曲房,寂寞淒涼,遂有“錦衾無獨暖,羅衣空自香”之感。綜上所述,可見所寫女子當出身於農村,且家住淇水的另一邊。她在家時曾經從事採摘露葵之類的勞動。到了叢台以後,雖得享受奢華的生活,但心中對家鄉的親人猶眷念不已。囙此,她夜裡蓋著錦衾,不感到溫暖;白天穿著羅衣,也不覺得芳香。詩人雖寫前代故事,然亦有感而發。因為以金陵為都城的南朝帝王,大都過著紙醉金迷、征歌逐舞的生活。他們的宮廷養有歌兒舞女,大都來自農村。此詩雖寫古代的北方,實際上是借這面鏡子,反映當時的現實,寄寓對下層婦女的同情。

結尾二句,純系抒情。時間又到了深夜,女子空房獨處,只見一輪明月高掛中天。這明月不僅在叢台可以見到,在她的家鄉也能見到。“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時歌》),愁人當此,不能不惹起鄉思。然而明月可望,家鄉難歸,於是她不由得歎息:“明月雖外照,寧知心內傷?”她內心深處隱藏著無限痛楚,連人們都無法理解,那天空的明月更不能知道。詩末以問句作結,那女子的一腔怨情似乎仍在空中回蕩,悠悠不盡,發人遐想。

沈約是梁代著名的聲律學家。他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說:“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异。”驗之於此詩,他似乎在身體力行。就字面而言,那碧綠的露葵,清澈的淇水,華麗的錦衾,芳香的羅衣,實是“五色相宣”。就音律而言,它押的是平聲陽韻,聲調鏗鏘,韻律和諧;而當中“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錦衾無獨暖,羅衣空自香”兩聯,對偶工整,低昂互節。這又是“八音協暢”。經過沈約揭示了聲律的秘密以後,再經過一百年左右的努力,在中國詩壇上終於湧現了“回忌聲病,約句准篇”的近體律絕。回顧他在這些詩裏的藝術實踐,是很有意義的。

資料標籤: 沈約 古意 讀書 詩歌
本文標題: 沈約《古意詩》:詩題“古意”,與“擬古”、“效古”相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935481173312
相关資料
沈約《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寫景抒情,形神兼備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沈約〔南北朝〕眷言訪舟客,茲川信可珍。洞澈隨清淺,皎鏡無冬春。這首詩寫得很有特點,寫景抒情,形神兼備。這就是詩題中點出的“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的韻致。
標籤: 沈約 讀書 文化 同好
沈約《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此詩的制題非常有特色
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沈約〔南北朝〕廉公失權勢,門館有虛盈。此詩《藝文類聚》卷三十作《蕭丞相第詣世子車中作》。沈約在拜謁蕭嶷世子子廉後,於車中作此詩,感歎世態炎涼,譏諷那幫趨炎附勢的小人。
標籤: 沈約 丞相 歷史
沈約《咏簷前竹》:詩中只把竹子作為客觀審美對象來觀照
這就是沈約的《咏簷前竹》:詩中只把竹子作為客觀審美對象來觀照,形象地勾勒它的清姿,映襯它的風韻,別無政治上的寓意或個人身世的感慨。
標籤: 咏簷前竹 沈約 文化 讀書 詩歌
沈約《懷舊詩傷謝朓》:正確評估了謝脁的藝術成就及其地位
這首詩以詩的形式,正確評估了謝脁的藝術成就及其地位,對這位文壇奇才過早地死於非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感傷。此詩前四句就是這一高度評價的具體化。詩人沈約認為,謝脁才華傑出,犖犖獨佔文壇鼇頭,具有很高的地位。後四句對謝脁的不幸遭遇,寄寓了深切的
標籤: 沈約 謝脁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