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個人簡介

林伯渠個人簡介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字邃園,號伯渠,湖南省常德安福人。新中國成立後,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二届副委員長。1944年9月,林伯渠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召開各黨派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民主黨派、民主人士和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

林伯渠個人簡介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園,號伯渠,湖南省常德安福(今臨澧縣)人。1886年3月20日生。早年加入同盟會、中華革命黨,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革命活動,在革命實踐中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1年1月經李大釗、陳獨秀介紹加入上海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為我黨最早的一批黨員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林伯渠參加了南昌起義。1933年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財政部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對陝甘寧邊區的鞏固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1937年起,多次擔任國共談判的中共代表,後又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新中國建立後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1954年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60年5月29日病逝於北京。

他曾參加南昌起義、長征等重要革命活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後,林伯渠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一、二届副委員長。

林伯渠衕誌是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並稱“中共五老”。1960年林伯渠先生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2013年4月2日林伯渠衕誌骨灰回歸故里。

人物生平

1902年入湖南西路師範學堂。

1904年春,經選拔考試,被師範學校選送留學到日本東京弘文學校公費留學。

1905年8月在東京加入中國革命者同盟會。

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頒佈《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他在極為憤慨之下,毅然回國。

1906年春天回國後,在長沙振楚學堂教學並在西路公學任職約1年。

1907年被派往東三省聯絡綠林,從事起秘密的反清活動,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才回湘參加反袁獨立活動,後被袁世凱通緝,於1913年5月逃亡日本,並加入到孫中山重新組織的中華革命黨,受命回國後,曾任湖南省署秘書兼總務科長、政務廳長等職。

1917年段祺瑞非法解散國會,林伯渠與湘軍旅長林修梅退至衡陽起義,參加了護法之役,擔任湖南護法軍總司令部參議。1920年,林伯渠出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

1921年1月,經李大釗、陳獨秀介紹,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繼續留在國民黨內工作,在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整個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參加國民黨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兩任農民部長和武漢國民政府軍委會秘書長。在發動和領導農運工作時,他認真執行孫中山扶助農工的政策,吸收中央從事農運和對農民問題有深刻見解的衕誌參加,盡力爭取國民黨左派的支持與合作,把國共兩黨對農運的領導有機的統一起來,為推動當時農運的發展建立起卓著的功勳。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製造“中山艦事件”後,他逃出國民黨中央,出任第六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把一支內部矛盾重重、戰鬥力弱的雜牌軍,建設成北伐中的一支勁旅。

1927年7月15日,寧漢合流後,他參加“八?一”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受黨中央派遣,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32年冬,林伯渠由符拉迪沃斯托克學成回國。翌年三月,進入江西中央蘇區,出任蘇維埃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長,後任財政部長調任沒委會主任及總供給部長。這期間,他注重發展農業生產,廣泛開展節約儲糧,保障了紅軍和蘇區人民的供給。為解决蘇區的財政困難,他一面成立沒收徵收局,向地富籌款借款;一面適當增發紙幣,幫助各機關建立健全財政制度,開展節約運動,基本保證了革命戰爭的財政需要。

在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後,林伯渠先任中央政府財政部長,繼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他領導邊區軍民,積極貫徹中央的十大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權,實行精兵簡政,領導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進行經濟文化建設,把邊區建設成為模範抗日根據地。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開了洛川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派他常駐西安,任八路軍駐陝辦事處黨代表,集中精力從事統一戰線和對外聯絡工作。他利用自己社會聯系廣、資深望重的社會影響,廣泛團結各階層人士一致抗日,對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做出重大貢獻。

1944年9月,林伯渠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召開各黨派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民主黨派、民主人士和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運動由此朝著明確的政治目標發展,出現了新的高漲。

1945年4月,在黨的七届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1948年冬,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望,急需林伯渠去中央工作,12月12日,他告別延安,抵達中共中央駐地西柏坡,後受黨中央委託,前往東北迎接李濟深、沈鈞儒、譚平山、郭沫若等30多位民主人士到北京。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林作新政協籌備工作報告,並當選為政協第一届全國委員會委員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為籌備新政協,建立新中國,他雖是63歲高齡,仍不辭勞苦,有時竟連續工作達20小時,為勉勵自己,他在日記上寫下了“為人民服務,為世界工作”十個大字並鄭重蓋上自己的印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在10月1日召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下午3時,他在天安門城樓上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他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一起,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各項偉大鬥爭,在有關政權建設和統一戰線工作方面的貢獻尤為顯著。

“十一”以後,他同各方面進行廣泛接觸,商談、討論政府機關的機構設置和各部門的主要領導人的人事安排,從速組成政府各機關,推行各項政府工作。同時,他對各地方政權建設也費出很大心血,為加强正副主席、各個委員、政府各部門及地方政府的聯系,傳達貫徹各項訓示决定,他批閱大量檔案,籌備與組織各種會議,做出了卓越貢獻,在團結愛國民主人士,擴大國際統一戰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國人大一次會上,他當選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宣導把定期下去視察工作,瞭解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作為黨和國家機關聯系羣衆,調查研究的一種制度。翌年5——6月,他率先到湖南視察,先後下到益陽、常德、臨澧等縣許多組織,找基層幹部交談,瞭解到大量豐富而生動的第一手資料,取得發言權。他這種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作風,及在調查中發現和提出的問題,有力地推動了湖南地方政府的工作。

1956年9月,在黨的八届一中全會上,他繼續當選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1957年到1959年的三年中,他先後去廣東、杭州、上海、南京、內蒙、山西、遼寧、寧夏、湖北、廣西、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視察,逐漸覺察出一些問題,在日記本中寫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留有餘地,力戒浮誇片面”等一些針砭時弊的見解。

在1959年召開的第二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這期間,他以古稀之年,不辭勞苦,辛勤工作,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1959年7月參加廬山會議時,在自己準備的發言提綱中,記有“我們的不足”是“既忽視客觀規律又未能綜合(平衡)”,其不足之處,一部分是發展中的困難,是不可免的;一部分是我們的錯誤造成的,如“刮共產風”、“似乎一切都要翻一番”,這是“脫離群眾的”。7月13日寫成《廬山即景》一詩,詩中寫有“規律客觀不可忽,自有羣衆作結論”之句。1959年8月,林伯渠率代表團赴蒙古訪問,受到蒙古人民的熱烈歡迎。

1960年5月,他病情惡化,在大家的勸說下,才去北京醫院治療,29日病逝於醫院,享年74歲。

中共中央總書記鄧小平致悼詞說:“他經歷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三個歷史階段。在每個革命的歷史階段,他都是徹底的革命派,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本文標題: 林伯渠個人簡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798951946615
相关資料
林伯渠的後人現時生活狀態怎樣?
林蘇生,林伯渠之子,為鄧子恢收養,1963年畢業於北京政法學院法律系,曾在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林宗棠,林伯渠之子。是第五届全國人大代表。從《林伯渠給林秉衡的信》看,一九四四年十月的時候她在銀行工作。林秉元,1927年11月出生,1948
標籤: 林伯渠 時政 林利
居里夫人勵志小故事: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居里夫人勵志小故事: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居里夫人因取得了巨大的科學成就而天下聞名,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但她對此都全不在意。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
標籤: 居里夫人
涉縣左權墓是空的嗎
涉縣左權墓是空的嗎1940年6月,一二九師司令部和政治部從山西廖縣同裕鎮遷到涉縣長樂村。在這些名字中,就有犧牲在涉縣的左權將軍,他也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也就是從13歲起,楊愛公義務承擔起守護左權將軍墓的任務。左權安葬於涉縣石
標籤: 抗日戰爭 左權 歷史 八路軍 百團大戰
抗戰名將左權的故事三則
抗戰名將左權的故事三則故事一:家書故事。這是朱德為左權寫的悼念詩。由此可見,左權認為自己只是“一時不能回家”,暫別醴陵,等到革命事業成功之時,他才會也才能回家。做為八路軍的高級將領,左權放弃了一切個人突圍的機會,捨身取義,盡忠職守。左權的母
標籤: 左權 抗日戰爭 醴陵 歷史 父親 百團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