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的小故事五則

賈平凹的小故事五則導語:新時期伊始,文學界普遍還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撫摸傷痛、控訴罪惡時,賈平凹卻以一個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發現了愛和美。下麵老資料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賈平凹的小故事,大家快來看看吧!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於字裡行間清晰易見。

賈平凹的小故事五則

導語:新時期伊始,文學界普遍還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撫摸傷痛、控訴罪惡時,賈平凹卻以一個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發現了愛和美。下麵老資料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賈平凹的小故事,大家快來看看吧!

一、賈平凹的個性

賈平凹曾從事過幾年文學編輯工作,包括陝西人民出版社編輯。現為西安市文聯他妻子韓俊芳同是丹鳳縣棣花鎮人,兩人婚姻之美滿在賈平凹的文中表露無遺,女兒倩情亦是賈平凹之深愛。賈平凹喜吃雜糧野菜,不動膏粱腥葷。平生無什麼特別嗜好,唯獨喜愛每日轉動筆桿子,硬使當今文壇浪飛潮湧,無日安寧始心足。國外人士均譽他為中國大陸文壇的“獨行俠”。

二、賈平凹散文的特點

賈平凹的散文內容浩瀚,五彩繽紛,從抒寫的內容和筆調去看,可以歸成五類:第一類是情緒短劇,以抒寫某種特定的情緒為主,如《大窪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類是場景短劇,以寫各類場景為主,如《靜虛村記》、《黃土高原》等;第三類是人物短劇,粗線條勾畫人物為主,如《摸魚捉鱉的人》、《在米脂》等;第四類是隨筆,綜論人生,針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後一類是風物短劇,描摹風俗,記述玩物,如《陝西小吃小識錄》、《玩物銘》等。賈平凹於傳統的散文寫作中,取了個大突破—凡對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情緒(愛與恨),或偶爾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現文中。那份坦誠、不擺架子、不高調等性格,亦是他贏得讀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難發現賈平凹的赤子之心,於現今複雜的社會裏的確難尋。而且,賈平凹對美感的追求,於字裡行間清晰易見。他不單只在乎自我領略,亦願把這審美路徑向讀者介紹及實踐。賈平凹(1953-)的散文以率直、坦城、不故做高論、不拿架子的風格而打動人心,著有《月迹》、《商州散記》等散文集。他散文的內容極為寬泛,社會人生的獨特體察、個人內心的情緒變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除遊記外,賈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閃爍著哲理的火花。這種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論的重複,哲理的詮釋過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極富情致和個性,代表作有《醜石》、《一棵小桃樹》、《文竹》等。這些作品在簡短的篇幅中,既沒有玄奧的言詞,也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是以一個經歷者的身份講述一個個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動聽,從容不迫,决不自以為是,不炫耀、不張揚。賈平凹的藝術感覺細緻靈敏,他常用輕淡的筆墨,再現現實生活裏人們習以為常的又經常忽視的景象,但卻能引人入勝。在他的《靜》、《靜虛村記》、《夜遊龍潭記》等篇中,可以清楚地發現這一藝術特質。

三、賈平凹的故事

都快8歲了,他10以內的加減法還是算得一塌糊塗。父親把正在牆根下玩打石頭的他拽起來,給了他一個書包說,上學去吧。那年秋天,他蘸著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圍牆上畫了一個四角的亭子,幾棵高樹,還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鄰居說,這孩子畫得不賴,將來當個畫匠吧。他以為,他將來能當走村串戶的畫匠了,就有意無意地留心看畫匠幹活兒。那年,有一個人給他大舅家畫牆圍子,也畫了一處水,還題了“桂林山水賈天下”幾個字,他明知道那個“賈”字錯了,但沒敢講出來。就在他還不能確定是否能當畫匠的時候,父母又發現了他的另一個“長處”。有一次他和隔壁的男孩兒,剪下許多猫猫狗狗的紙樣,拿著手電筒鑽進雞窩裏“放電影”。在浪費了好幾節電池之後,父親去公社找放映隊的人,看能不能給他找下一個營生,哪怕打打雜、抱抱片子什麼的都可以。後來公社倒是給了他們村一個名額,不過,不是給了他,而是給了村支書的兒子。眼看當畫匠無望,又當不成放電影的,父母盤算著該讓他回家種地了,並預謀著要為他訂下鄰村的一個女孩兒。就在這時候,他竟然稀裡糊塗地考上了縣裡的高中。父親一下子發了愁——上吧,不但會誤了田地的活兒,而且還會錯過鄰村的女孩兒,更要緊的是,村裡邊從來沒有誰考上過大學,於是父親堅信,自己家的祖墳也不會有這根草。父親說,別上了。母親見他支支吾吾的,說,上吧,走一步算一步。他考上了一所三流的專科學校。那時,學校辦著一份自己的報刊,一個月要出一兩期的,他常常見有同學的文章在上面發表。他想,在畢業之前,自己要完成一個小小的願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報上發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變成鉛字。他開始瘋狂地寫東西,寫完後,就拿去讓教寫作的老師看,有得到贊許的,就投給校報編輯部。到後來,老師也不願給看了,他就埋下頭來自己琢磨。他為此看了許多的書,也瀏覽了不少報刊。然而,投給校報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他不想把這些凝聚著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向本市的日報社投去幾篇,結果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現在了日報上。再後來,他的名字相繼出現在了省內外的報刊上。從此以後,他在文學創作方面更加勤奮了,因為他發現,他還有著一項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這個人就是賈平凹,在一次筆會上講出了上面的經歷。講完後,他頗有感慨地說,這個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別人安排著過完一生,被安排著學哪門科技,被安排著進哪個學校,被安排著在哪個組織上班……卻從來沒有真正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這時候,最需要有一隻凳子,你站上去,才會發現,你還有著許多沒有挖掘出來的才能和智慧。而這只凳子,就是突然闖進你心中的一個想法,一個念頭。最後,他笑著說,沒有這個凳子,你永遠看不到夢想,更別說擁有它。

四、

那一年羊年,賈平凹去一比特朋友家吃茶。朋友說,平凹,你給畫張畫吧。平凹說,畫啥哩,額給你寫幅字吧。朋友說,不行哩,就畫張畫。平凹說,那畫啥哩?畫羊,今年羊年。平凹說,額平時不畫羊嘛,那你電腦上找幾張圖來看一下。朋友打開電腦,平凹手端毛筆,前前後後地端詳了幾張羊的圖。賈平凹皺眉凝神,抽了幾口烟。一下筆,完了,羊畫小了。朋友說,平凹,你畫滴啥嘛。羊嘛。我看就是螞蚱。平凹忙笑著說,畫壞了,畫壞了,你這是冊頁,要是宣紙額就撕掉了。於是,又翻一頁,重新畫了一隻羊。這頭羊較上一隻大了些,可也不算大。平凹說,額畫的不是一般的羊,是準備打架的羊,鬥羊,所以往後退,是要用勁呢。補上落款,倒也生氣十足。

過些日子,畫家邢慶仁來喝茶,見到賈平凹畫的羊,問,這是個啥嗎?朋友說,羊,平凹畫的羊。慶仁咧著嘴笑,這羊也太碎了。朋友說,慶仁,那是這,你給這小羊旁邊補幾筆,把這畫改一改。慶仁說,能行,那我拿回去琢磨下。過些日子,冊頁送了回來,只見慶仁畫了一隻大羊,將平凹畫的小羊圈在了肚子裏,題款:羊有喜。

也是早些年的事了,那時平凹的母親還在世。母親從老家商山要去西安城裡住幾天。臨走前,鎮上的鎮長和書記對平凹母親說,你平娃現在名氣大,寫字的名氣也大哩,看能不能讓平凹給咱寫幅字?平凹母親說,沒事,沒事,額給額娃說。城裡住了些日子,臨回去前,母親見平凹桌子上放了一張整紙,密密麻麻又黑又粗地寫滿了字,桌子底下還放著一張寫過字的紙,就順勢收拾了裝包包裏,想著鎮長一張書記一張。平凹回來見到桌上桌下的字不見了,就問誰收了。母親說,額收了。你收這揍啥嗎?額回去給鎮長書記一人一張嘛。平凹說,給他們弄啥呢,又沒文化,又看不懂這個。理論了半日,硬是把字又要回來了。朋友說平凹,你有給老娘理論那時間,早把幾張字都寫出來了。

一次活動上,賈平凹在現場寫了一幅六尺書法,完整一首詩。書法寫完,平凹說,額去趟茅廁。廁所回來以後,賈平凹並不急著進來,在門外轉了幾圈,走進來對著六尺書法作品,大聲罵著:這哪個狗慫寫的,這字寫這麼好滴!會議室眾人一聽,急忙圍上來欣賞。

應該是93年以後的事了。陝西的一比特領導陪北京來的幾比特大領導吃飯,席間北京的領導說,你們這有個賈平凹(ao陰平,外地人多讀這個音,實則讀wa陰平),寫了本《廢都》聽說比較火,能不能弄幾本書?領導一聽,這個點書店肯定關門了,即使不關門這書被禁,下架了,也買不到呀。於是給司機打電話,讓去夜市地攤上看看。司機開車跑了半天,一個地攤買了三本,兩個地攤,買了六本書。領導平日裏與平凹私交很好,想著書有了,就要找平凹再簽個名字,送人也有面子。當晚書就拿到了賈平凹永松路的書房。平凹一看是盜版書,六本還不一樣,一臉的不高興。領導說,平凹給簽個字嘛。平凹說,這書都是盜版的嘛。領導說,那你拿六本正版的出來。平凹不再言語。領導說,你把字一簽,我急著送人呀,客人明早就回北京呢。平凹極不情願地拿起毛筆,題字:“自餘《廢都》刊行以來,盜版不下三十餘種,此其中之一也。平凹。”又在另一本上寫“此書為盜版無疑。平凹。”六本寫完,領導讓平凹用印,平凹不肯,領導硬是拿著平凹的手將印章蓋了。

五、

小時候,我對母親的印象是白天去生產隊上工,夜裡總是洗蘿蔔、切紅薯片、或者紡線、納鞋底、在門上拉了麻絲合繩子。母親不會做大菜,一年一次的蒸大菜,都是父親親自操作的,但母親的麵條擀得最好,全村出了名。家裡一來客,父親說:吃面吧。隨後,廚房一陣案板響,一陣風箱聲,母親很快就端上幾碗熱騰騰的麵條來。

客人吃的時候,我們做孩子的就被打發著去村巷裏玩,玩不了多久,我們就偷偷溜回來,盼著客人是否吃過了還能有剩餘。果然,在鍋底裏就留有那麼一碗半碗。

在那年月裏,純白麵條只是用來待客,沒有客人的時候,中午可以吃一頓包穀摻面,母親總是先給父親撈一碗,然後下些漿水和菜,連菜帶面再給我們兄妹撈一碗,到最後她的碗裏就只有包穀和菜了。

那時少糧缺柴的,生活很緊巴,我們做孩子的並不愁容滿面,平日只顧快活地玩耍,最煩惱的是幫母親推磨子了。常常天一黑母親就收拾磨子,在麥子裏摻上白包穀或豆子磨一種雜面,偌大的石磨她一個人推不動,就要我和弟弟幫忙。月朗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令人頭昏眼花。磨過一遍後,母親開始過籮,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盤上打瞌睡。

不久,母親喊我們醒來再推,我和弟弟總是說磨好了,母親說再磨幾遍,要把麥麩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樣薄才肯結束。我和弟弟就同母親吵,扔了磨棍慪氣。母親歎歎氣,無奈去敲鄰家的窗子,哀求人家:“二嫂子,二嫂子,你起來幫我推推磨子!”

人家半天不吱聲,她還在求,說:“咱換換工,你家推磨子了,我再幫你……孩子明日要上學,不敢耽擱娃的課的。”

瞧著母親低聲下氣的樣子,我和弟弟就不忍心了,揉揉鼻子又把磨棍拿起來。

母親操持家裡的吃穿是事無巨細的,而家裡真正的大事,母親是不管的,一切由當教師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親做主。在我上大學的那些年,每次寒暑假結束要進城,頭一天夜裡總是開家庭會,家庭會差不多是父親主講,要用功學習呀,真誠待人呀,孔子是怎麼講,古今歷史上什麼人是如何奮鬥的,直要講兩三個小時。

母親就坐在一邊,為父親不住吸著的水烟袋卷紙媒,卷好後便開始打盹。父親最後問:“孩子媽還有啥說的?”母親一怔方清醒過來,父親就生氣了:“瞧你,你竟能睡著?!”母親笑著說:“你是老師,那麼能說,我說啥呀?”大家都笑笑,就分頭去睡了。這時母親卻來了精神了,去關院門,關猪圈,檢查櫃蓋上的各種米麵瓦罐是否蓋嚴了,防備老鼠進去,然後就收拾我的行李,然後一個人去灶房為我包天明起來吃的素餃子。

父親去世後,我原打算接母親來城裡住,她不來,說父親去世不到3年,沒過3年的亡人會有陰靈常常回來的,她得在家頓頓往靈牌前供上飯萊。平日暖和的時候,她也去和村裡一些老太太們抹花花牌。她養過幾只雞,可她不大吃雞蛋,只要有人來家坐,她總是惦著要燒煎水,煎水裏臥只荷包蛋。每年院裡的梅李熟了,她總摘一些留給我,托人往城裡帶,沒人進城,她一直給我留著,“平日愛吃酸果子”,這話她要嘮叨好長時間,直到梅李徹底腐爛了才肯倒掉。

她在妹妹家學練了氣功,我去看她,沒說幾句話她就叫我到小屋去,非要讓我喝一個瓶子裏的凉水,不喝不行,問這是怎麼啦,她才說是氣功師給她的資訊水,“你要喝的,你一喝肝病或許就好了!”我喝了半杯,她就又取蘋果橘子讓我吃,說是資訊果。

我成不成為什麼專家名人,母親一向是不大理會的,她不曉得我工作的榮耀,我工作上的煩惱和苦悶也就不給她說。一部《廢都》的出版,令我受到數不清的讚美和攻擊,母親未說過一句話。當知道我已孤單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傷得落淚,還要到城裡來看我,弟妹不讓她來,不給她領路,她氣得在家裡罵這個罵那個,後來冒著風雪來了,她的眼睛已患了嚴重的疾病,卻哭著說:“我娃這是什麼命啊?!”

我告訴母親,我的命並不苦,什麼委屈和劫難我都可以承受,少年時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擔在山道上行走,因為路窄,不到固定的歇息處是不能放下柴擔的,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從那時起我就練出了一股韌勁兒。而現在最苦的是我不能親自伺候母親!父親去世了,作為長子,我是應該為這個家操心,使母親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現在,我不僅不能照料母親,反倒讓母親還為兒子牽腸掛肚,我這做的是什麼兒子呢?

把母親送出醫院,看著她上車要回去了,我還是掏出身上僅有的錢給她,我說,錢是不能代替孝順的,但我如今只能這樣啊!母親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錢收了,緊緊地握在手裡,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領,摸摸我的臉,說我的胡子長了,用熱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車。

眼看著車越走越遠,最後看不見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開始打吊針,我的眼淚默默地流下來。

資料標籤: 賈平凹 文學 廢都 父親
本文標題: 賈平凹的小故事五則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798169693172
相关資料
賈平凹賈個人簡介
賈平凹賈個人簡介導語:賈平凹,原名賈平娃,陝西丹鳳人。2018年1月,賈平凹當選為第十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19年4月20日,賈平凹憑藉《賈平凹靈性散文》獲得第2届三毛散文獎大獎。首先,賈平凹散文塑造出一個大寫的智者——抒情主人公形
標籤: 賈平凹 文學 散文 藝術 長篇小說 小說
中國近代名人故事:宦海棋癡段祺瑞
中國近代名人故事:宦海棋癡段祺瑞段祺瑞者,昔民國總理也,合肥人氏。段祺瑞好勝心很强,他的左右門客和他下棋時都故意讓他贏。1925年的一天,日後有名的圍棋大師,時年11歲的吳清源在圍棋國手顧水如的引薦下,充滿好奇地踏進段祺瑞的大門。嗜好圍棋的
標籤: 段祺瑞 圍棋 吳清源
中國近代名人故事:曹錕傻人有傻福
中國近代名人故事:曹錕傻人有傻福曹錕在發跡前,是個保定府的布販子。曹錕這個閒人,為人相當厚道,只要有人要他幫忙,出力氣出多少都心甘情願,一幫到底,只要管飯就行,人送外號“曹三傻子”。人家曹錕還是有福氣,運氣好,治軍、打仗、治國,甚至連投資都
標籤: 曹錕 中國近代史 歷史 袁世凱 九?一八事變 北洋軍閥
中國近代名人故事:袁克文賣字
中國近代名人故事:袁克文賣字袁克文是袁世凱的二兒子,位列民國四公子之首。袁克文曾在臨帖上花費不少工夫,尤其是《蘭亭集序》。因為袁克文的特殊身份,也因為他的字的確到了火候,所以無論走到哪裡,總有人找他求字。袁克文興之所至,到處留墨。袁克文無奈
標籤: 袁克文 中國近代史 克文 歷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