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朝的前十年,國力有多强盛呢?

朱翊鈞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全力支持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經濟領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國田畝;二是推廣“一條鞭法”。萬曆六年十一月,朱翊鈞下令在福建行省進行試點。萬曆朝的前十年,在少年朱翊鈞的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

萬曆朝的前十年,國力有多强盛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張居正為內閣首輔以後,朱翊鈞將內廷的事務托給馮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對張居正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

隆慶六年(西元1572年)六月十九日,張居正剛剛走馬上任幾天,朱翊鈞就在平臺(即後左門)單獨召見他,共商大計。由於明穆宗在位時從沒召見過大臣,所以這事在當時曾引起轟動,使廷臣看到朱翊鈞承業治國的决心,也大大提高了張居正的威信。

朱翊鈞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全力支持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萬曆元年(西元1573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它是針對官僚作風和文牘主義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提高朝廷機构辦事效率。

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專任,立限完成;層層監督,各負其責。明神宗說:“事不考成,何由底績。”其時,因為朱翊鈞年幼,對祖制還不十分明白,不曉得個中的利害關係。後來,他意識到張居正的權力過大,“幾乎震主”,這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

經濟領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國田畝;二是推廣“一條鞭法”。萬曆六年(西元1578年)十一月,朱翊鈞下令在福建行省進行試點。至萬曆八年(西元1580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糧事竣”。

朱翊鈞與張居正因勢利導,趁熱打鐵,立即通行全國清丈。戶部奉旨就清丈範圍、職責、政策、方法、費用、期限等,製定了八項規定,於同年十一月下發各地。至萬曆十年(西元1582年)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總計支出新增一百四十餘萬頃。

推廣“一條鞭法”,是當時經濟改革的又一個重要舉措。萬曆九年(西元1581年),一條鞭法已在全國各地“盡行之”。這標誌著張居正的改革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

萬曆朝的前十年,在少年朱翊鈞的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

萬曆十年(西元1582年)六月,張居正去世,朱翊鈞從此開始親政。這次改革,始於萬曆元年(西元1573年),止於萬曆十年(西元1582年)。它是明中葉以來,地主階級革新自救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明後期政治、經濟關係新變動的深刻反映。其範圍,覆蓋政治、經濟諸方面。具體步驟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後五年以經濟改革為主要任務。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

朱翊鈞親政後,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鞏固了漢家疆土。

後世有說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钜。而三大征實際軍費則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征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

本文標題: 萬曆朝的前十年,國力有多强盛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699119051891
相关資料
能虐徐晃的武將,在三國竟然是無名之輩?
只是當時袁紹沒有重新綜合下自己的力量,就這樣將十萬精兵貿貿然丟給了顏良,顏良雖然被關羽取了性命,但是之前顏良已經連殺了曹操兩員大將。
標籤: 顏良 袁術 關羽 三國 三國人物 歷史
唐玄宗連姑姑太平公主都下手了唐玄宗為什麼還放過她的兒子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唐玄宗和太平公主兒子,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此時太平公主的兒子,還未滿月。受母親的影響,太平公主也參與了朝政。此舉遭到了太平公主的極力發對,並在李隆基的食物中下毒,最後事情敗露,太平公主被賜死。太平公主去世後,唐玄宗並沒有
標籤: 唐玄宗 唐朝 歷史 武則天 薛崇簡 玄武門之變
梁山好漢中看穿宋江的人是誰他們下場分別是什麼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梁山好漢,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上梁山的男人下場大多淒涼,這一切可以說離不開宋江的緣故。其實,在他心中,宋江是暗殺的最大嫌疑人,晁蓋早已看透了宋江的為人,可並沒有證據,最終只能這麼窩囊地死了,而殺死他的人到底是誰,直至今日
標籤: 宋江 一百單八將 歷史 晁蓋 水滸傳
朱祁鎮被送回明朝之後朱祁鈺為什麼不殺朱祁鎮
最後落得個被俘下場,按理說朱祁鎮被俘最高興的應該是朱祁鈺,因為沒人給他爭奪皇位了。既然朱祁鈺對他哥哥這麼不放心,為什麼不把他殺掉呢?當初,朝廷危亂之時,眾人推舉他當皇帝,而孫太后為了皇帝的血脈能够在自己後代中延續,作為交換條件,朱祁鈺立了哥
標籤: 明朝 明朝歷史 歷史 專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