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教學與幼兒生活、心靈的同步化

所以,利用生活進行教學,使教學與生活巧妙結合,時刻把教學與幼兒的生活綜合、交融,適應和滿足幼兒成長的需要,教學才能更好的體現其現實生活意義和重要的社會價值。

《新綱要》中“組織與實施”提出了教育活動內容應遵循的原則: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教學是為了完美的生活(斯賓塞)。”的確,我們教育的內容應體現其生活化,促使幼兒感受和體驗到所探究和學習的內容對自己和同伴的意義,這些內容是他們當前想要知道的東西和解决的問題;教育的目的應是讓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應以幫助人們適應現實及將來的社會為主要目的。所以,利用生活進行教學,使教學與生活巧妙結合,時刻把教學與幼兒的生活綜合、交融,適應和滿足幼兒成長的需要,教學才能更好的體現其現實生活意義和重要的社會價值。

一、促進科學活動的生活化,高頻率實現教學與幼兒生活、經驗的相容性。

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老師們準備了高矮不一的柱子讓孩子去認識高矮,製作樓房平面圖讓孩子認識序數,收集了很多鞋子,讓孩子瞭解鞋子的各種資料、各種款式,並認識它與脚的關係。為準備這些教具,老師們常常花去很多時間和精力,“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教學生活化”,讓幼兒處於真實的情景中學習,最終運用知識解决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方法有以下三點:

1、利用幼兒身上蘊含的教學資源

幼兒身體的高矮差別是引導幼兒認識高矮的有利條件,利用這活生生的教具應該更能激起幼兒參與的興趣,從中獲得區分高矮的經驗,經驗的擁有也為幼兒以後的日常生活中遇到此類問題、解决相應問題提供參攷、擁有信心;又如認識數序,可直接從幼兒入座的情况入手,進行序數的教學;幼兒所穿的鞋子也可隨機作為進行“認識鞋”的活動。老師應有意識地通過日常生活現象設定問題情景,為幼兒創設解决問題的機會,能有效地幫助幼兒把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

2、讓幼兒配合老師收集教具、學具

“教”的生活化應建立在“學”的生活化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化就是讓孩子在生活中輕鬆愉快的獲得和積累,而借助讓孩子來準備教、學具,是教學生活化的又一體現。如在“有趣的葉子”一課中,我讓幼兒在園中找五種以上的葉子,孩子們的尋找過程,就是一個識別和比較的過程,他們不斷為自己的新發現歡呼得意。囙此,教學中如能讓每個孩子盡可能去準備學習的學具,那孩子們的學習活動,將更有趣生動。

3、就地取材,活用資源

刻意地準備一個活動的教學資料,既花費老師大量的時間,而且也會讓它失去應有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如能發揮現成資料的作用,那就能讓你感到它的巧妙與實在。如“物體怎樣移動”一活動,一般我們會準備許多資料擺放在小朋友面前,讓小朋友想辦法讓這些東西動起來。這次活動時,我一改這種刻意準備教具的方法,活動中讓每位幼兒在教室內找一樣與他人不一樣的東西,幼兒們找到了門、窗、床、球、沙包、繩子、櫥櫃、積木……,然後我讓孩子們想辦法讓這些東西動起來,這樣一來,孩子們的發現可豐富了,有的說我一拉窗戶就關了,有的說我一甩繩子就動了,有的說我用了很多力推,可床還是一動也不動……,接著我讓大家用大小不同的力試一試,又讓大家想辦法讓床也動起來,孩子們試出了不同的結果,表述時也就自信而熱烈。尤其對床,幼兒們想到只有幾個人合起來用更大的力推才能讓床動起來,這樣一個活動結果,比起原來的活動使我更感到了利用生活進行教學的優越性和實效性。

4、融入生活,快樂成長

讓幼兒置身於真實、自然、廣闊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去學習,能加深幼兒對人們生活關係和生活現象的理解,為他們將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我們進行的主題活動“逛超市”,老師讓幼兒手那十元錢自由購物。購物前提醒他們要根據貨物的價格購買,購物不能超過十元。孩子們在精心挑選商品的時候,不時瀏覽起標牌上的價格,並主動向服務員詢問:“這個東西多少錢?”買了幾樣東西後,就在一個人核定價格總量,當收銀員告訴他們所購物品的價格超過十元時,他們會問:“超了多少?”然後選定一件合適的去退掉。又如,我園比特處城郊,周邊地區的農村風貌較為明顯,於是,我們在秋季組織大班幼兒走向農村,領略農村特有的自然風光,參與農村的收穫勞動,品嘗農家飯菜,融於自然,在大自然中學習和陶冶情操。好長時間內,孩子們只要一談起去農村的情景,就會津津樂道,喜不自禁。

二、進行遊戲化主題活動,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學習。

大家知道,遊戲是幼兒的生命,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孩子的生活活動是以遊戲的形式在不斷地進行著,囙此,如能以輕鬆、生活化地遊戲實施教學,引導幼兒主動積極地學習有關的知識和技能,讓遊戲成為我們教學的靈魂,那麼,孩子們一定會對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識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為自己內在的學習需求,從而有效提高我們教學的效果。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的教學就會豁然開朗,對孩子的不聽話、太調皮的怨言自然也就消失了。遊戲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嗎?對於這一點,我在“地球村”的主題活動中感受尤為真切。隨著“地球村”認識活動的進行,孩子們聯想起“地球村”上的各種情景,於是,老師就引導他們進行佈置“地球村”的遊戲,帶領他們討論活動方案,孩子們圍繞他們想做的遊戲,積極投入到資料的收集和知識的積累中,努力為遊戲活動的如期舉行做著準備工作。例如,佈置海洋的小朋友努力收集著海洋方面的圖書資料,並積極主動的去認識海洋中的生物;佈置恐龍家園的幼兒會主動走到這方面的展板前向老師詢問恐龍的名字和知識;佈置世界公園的就畫出自己喜歡的著名世界建築物,並向老師提出自己的思考設想和希望新增的遊戲內容,還從家裡帶來圖片和製作的卡片等等。如此積極的學習熱情,只有出於內心的需要才可能產生,它使孩子的學習的主體性得到最佳發揮。

三、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培養孩子積極的社會品質。

認同感和榮譽感,是人與生俱來的心理需求,對孩子來說也不例外,細細探究一下孩子的心理,做“小領袖”一直是每個孩子內心的奢求。平時,老師們一定會對選小組長時孩子迫切期待的眼神,恭恭敬敬的坐姿記憶深刻,其實這正是孩子內心需求的最好反映。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這種內心需求表現的更為强烈,他們經常在念叨著進小學以後能當班代,對當班代的欲望愈來愈强烈,由此可見,“選班代”一定會讓孩子變得興奮激動,囙此,我在班內進行了“選班代”教學活動,以嘗試這種活動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教學效果。這一活動的生成,完全尊重了孩子本身的渴望,幼兒的主人意識、主體地位在活動中得到最為全面的體現。

整個活動中,真切地反映出每個孩子思想活動的過程。由於選舉中大家的意見不一,同意與不同意的相持不下,孩子們中有的在積極爭取,有的在做著妥協,有的在做著協調,有的在積極維護自己的應有權利,各人有各人的個性,各人有各人的想法,積極的投入,積極的參與,每個人表現出自己的特點。舉個例子說,吳家俊的一組有六比特小朋友,選班代時,同組的陳可很爽快地說:“我選吳家俊。”潘鴻傑也選了吳家俊。吳家俊正想拿起筆寫自己地名字,同組地周成說:“我不同意,吳家俊打過我的。”“我沒打過你,那次是因為你拿了我的東西。”吳家俊分辨道。“沒拿,你就打我了。”周成不退讓。兩人頂起了嘴,局面僵持起來。一時不能產生結果。老師給他們最後的機會,告訴他們再選不出就不能參加選舉了,吳家俊發急了,誠懇地對周成說:“周成,以後我不打你了,行嗎?”周成思考了一會兒說:“你說到做到。”於是就點了點頭錶示同意。面對這些誰又能說孩子不在成長,他們正在用客觀的評估管道去評估別人,他們在學著謙讓,他們在調整自己不友好的行為管道,他們正用“心”在成長,這種成長是隱性的,但又是一個人長大所必須的。沒有這種成長,孩子不可能面對將來的社會,他們很可能成為社會淘汰的對象,不能以正常的心理,去獨立戰勝面臨的困境。

這樣做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造成孩子的挫敗感,使孩子心裡產生不如別人的感覺,傷害他們的自信心,然而,是否因為會給孩子造成挫敗感,就放弃這種教育的機會,筆者認為,這樣做未必是辦法,因為這是一種回避,生活能回避嗎?不能。但它從另一方面提醒我們:應讓孩子面對挫折時,不氣餒,不低沉。老師應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動態,培養孩子終身受用的品質,為他們今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生活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能成為生活的寵兒;只有具有生活實踐經驗的孩子,才可能自信的站著面對生活;只有把我們的教學實實在在結合到生活中,追求教學的生活化和情景化,把各種知識、各種技能、行為習慣的學習融入在生活之中,緊貼幼兒生活,不聲不響的走進幼兒心靈,實現與幼兒生活、心靈的同步,才能孕育孩子健康、活潑地成長。

本文標題: 實行教學與幼兒生活、心靈的同步化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54175685167
相关資料
積極推進賞識教育
一個班上,總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幼兒,他們深得老師的寵愛和關注,常常作為學習的典範被讚賞,這符合偶爾愛模仿的心理特點,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正面教育手段。但如果沒有掌握好尺度,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貫徹《幼兒園工
標籤: 親子成長 幼兒心理 賞識教育
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發自內心的表達:“我是好孩子,因為老師說我有進步了”,“老師喜歡我,因為今天老師摸了我的頭”,幼兒年齡小,自我評價能力差,大多數幼兒是靠他人對自己的態度來進行自我認識的,老師的一個微笑,一朵紅花,一句讚賞的
標籤: 自信心 親子成長 幼兒心理 育兒 早期教育
勞動最光榮
如今,我已為人母、為人師,我也用這首歌教導我的孩子和幼儿園裏的孩子,引導他們學習小喜鵲、小蜜蜂愛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有勞動才有創造”的道理。
標籤: 勞動最光榮
培養异齡幼兒間的合作意識
混齡班使獨生子女有了兄弟姐妹,通過兒童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於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師之間、教師與保育員之間,能否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會對混齡幼兒之間產生直接的影響。中午幼兒午餐後,保育員需搞衛生,老師則主動幫助保育員將幼兒吃完的碗筷、餐盤搬
標籤: 親子成長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