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社會活動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社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又是其發展的內容。人不能離開人類群體而獨立生活幼兒更是如此。無數事實已經證明,離開人類社會、離開成人的教育,幼兒根本無法生活。所以社會的發展是在幼兒與周圍的人的交往中在於自己所生活的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

社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又是其發展的內容。人不能離開人類群體而獨立生活幼兒更是如此。無數事實已經證明,離開人類社會、離開成人的教育,幼兒根本無法生活。所以社會的發展是在幼兒與周圍的人的交往中在於自己所生活的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下麵從幼兒的人際交往及生活的社會環境等方面來討論幼兒社會化交往。

一、培養幼兒自尊心和自信心

北京市頒佈的《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應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囙此,注重幼兒自尊心、自信心的培養將是幼兒社會性培養的一項重要教育目標。

怎樣才能使幼兒成為自尊自信的人能?為此我們首先瞭解一下一個人的自尊自信是何時開始形成的。

兒童在2---3歲時,自尊、自信就有了比較明顯的表現。比如,他們喜歡參與各種活動,希望別人能注意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誇獎,有的時候甚至有點自誇。當在一名幼兒面前說誰會唱歌了,他馬上就會說:“我也會”,也許還會說:“我還會跳舞呢”“我還會講故事呢”等等。

隨著幼兒年領增長,兒童之間判別也開始拉大。有的孩子積極主動,好强上進,活潑愉快,樂於交往;有的則依賴被動,膽小退縮,羞卻懦弱,缺乏進取心。這反映自尊自信心上的差別,而這種差別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由此,我們就應該從小注意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養。

我們要經常給幼兒講關心周圍的人,也要讓幼兒感受到他周圍的人也在關心他,承認他的價值。從而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

我覺得我們的教師應該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也鼓勵。關注幼兒的成長,及時肯定他們的成績、優點和點滴進步。

2.准許犯錯誤。幼兒有了錯誤時,要問清原因,耐心教育。更要注意到孩子的自尊心。

3.對幼兒提出恰當的要求,使他們體會到教師的期望,而且這個要求是恰當、合理的,符合他們的能力和水准,經過努力能够達到的。

4.多給幼兒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如舉行一些體力所及的公益活動,使幼兒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儘量避免失敗。

二、闊寬幼兒生活以外的知識、使幼兒瞭解更多的社會科學

《綱要》中將教育內容劃分為五個領域,其中“社會、科學”就佔據了兩個方面。而我們所說的社會科學就是將這兩個方面有機的進行結合,從中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一些科學知識,知識結構要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

幼兒的知識面不僅限於簡單的潛意識知識。更主要的是儘量拓寬幼兒的知識面,使幼兒接觸的知識更廣泛。例如:給幼兒觀看以動畫形式表現中國歷史、中國法律、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禮儀以及含蓋現今社會高科技領域等影片,讓幼兒從多角度瞭解自己的國家、民族,初步知道社會中一些健康、積極、先進的東西。除此之外,還要介紹那些為祖國解放光榮犧牲的無數革命前輩的事蹟,知道今天來之不宜。

三、讓幼兒多參與勞動

幼兒多參與勞動,能够使幼兒從勞動中體驗到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快樂,並且還能提高自理能力。例如:組織幼兒參觀不同勞動者的工作崗位,簡單瞭解勞動的意義。在園內組織“清潔地球”主題活動,告訴幼兒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教育他們維護生態環境,愛護我們的家園。讓幼兒健全自己的人格,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四、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

《綱要》中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

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應指導幼兒通過不同的形式(如分組交往、同性交往、異性交往),採取不同的策略(如語言交往、非語言交往),廣泛的進行交往活動,新增社交面,擴大朋友圈,從而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以小班為例,他們正處於開始認識周圍生活和學習與同伴交往時期,認識水准較低,囙此,我們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培養小班幼兒合作交往的良好行為。

1.感受合作交往的良好行為

我們選擇符合小班心理特點的、有感染力的、內容生動的童話故事,配以形象的圖片或木偶,讓幼兒感受到同伴間友好合作的愉快。

2.練習合作交往的良好行為

根據幼兒好動好模仿的特點,在幼兒熟悉故事的同時讓幼兒參與表演。比如他們帶著頭飾表演故事中同伴間友好交往的良好行為,通過語言和動作等來鞏固印象。

3.鞏固形成合作交往的良好行為

由於小班幼兒在付諸實踐時意志力差,囙此,認識和行為常常脫節,有的甚至會因環境或條件發跡已培養出來的行為,出現反復。就是有意識的為他們創造了廣泛合作交往的環境、條件,讓他們把良好行為的認識付諸實踐,並不時的提醒指導,如有一次,在做桌面遊戲時,琪琪突然哭了,原來是寶寶在拼搭玩具時少了一個輪子,就隨手搶了琪琪一個。我抓住這件事情在遊戲中講評,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寶寶該對琪琪說什麼話?如果你是琪琪又怎麼樣?小朋友們說:寶寶應該說“請把輪子給我玩一玩”,琪琪可以說:“這個輪子我要用的”,或說“等我玩好了在給你”。我還請小朋友把正確的交往行為和語言表演出來。這樣就及時避免了幼兒交往中出現的反復。

此外,我還可以通過交換自帶玩具的做法,進一步鞏固幼兒的良好行為。幼兒有一個特點,珍愛自己的玩具,又特別想玩別人的新玩具。我就讓幼兒將家裡的玩具帶到幼儿園來,鼓勵他們相互交換著玩,但一定要很有禮貌地向別人請求,並知道愛護對方的玩具。

在社會交往中,不止體現在幼儿園,而且體現在家庭中,家長應幫孩子走出家庭的小圈子。

小孩子喜歡小孩子,即使是從不相識,甚至語言“不通”,他們也會一見如故,親熱地玩耍。幼兒的年齡特點决定了他們需要小夥伴,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樂趣,共同的情感與共同的“語言”。

但是,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卻寧願將孩子鎖在屋裡,也不讓他出去與別的小朋友接觸,有的是怕孩子學壞,有的則喜寧靜,嫌別的孩子來串門,跟自家孩子一同遊戲太吵,父母限制孩子與小夥伴交往,往往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有的孩子囙此而反抗父母,脾氣變的非常暴躁,有的敵視別人,不能與人和平相處,打架、衝突時有發生,還有的則退縮,心胸狹窄,不和群。應該說這主要是因為許多家長認識不足。孩子們在一起,共同的樂趣,相互能懂的語言,使他們很自然的一起玩耍、遊戲。他們這種交往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就會很愉快,這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間頻繁的交往,有助於孩子克服自我中心,防止孩子性格孤僻。有些孩子在家中已經習慣自我為中心,如:家中所有人

五、幫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前,家長應當扭轉兩個思想:

1.扭轉怕孩子在群體中吃虧的思想

有些家長因怕孩子在小朋友交往過成中受委屈,就封锁他與別的人交往,或者介入孩子之間發生的具體衝突中,致使孩子養成依賴性,出現問題就去找爸爸媽媽。這樣做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交往能力。家長在平日裏應當教育孩子不欺負人,有錯誤就敢於承認,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就應該和他講道理,只要他改正了,就應該原諒他。以上方法目的是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獨立解决事情的能力。

2.扭轉討厭別人家孩子來自家玩的心理

現代家庭中許多人不願意其他孩子到自家來串門,原因不外乎嫌吵、怕髒,討厭小孩子,有時稍不高興就將孩子們哄走。其實,這樣做往往會影響自己孩子與小夥伴的關係,傷害了孩子們的自尊心。家長應當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請孩子的夥伴來玩,如給孩子搞生日晚會,通過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對比自己的孩子和人家孩子,鼓勵孩子多學別人的長處,這一點對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十分重要。其次,要幫助孩子學會交友。有些孩子尤其是農村的孩子不善於交友,例如有些孩子在家裡很好,一旦走出家門見到別的小朋友,就一個勁的往家長身後躲,表現出害羞、膽小的樣子。這樣的孩子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建立自信心,鼓勵他正常的與別人相處。

六、和諧民主、相互關心的家庭關係很重要

我發現在《綱要》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法。”許多反映教育思想的新理念、新觀點深入人心,幾乎每個老師都能說出新觀念,如:“要重視教育活動的過程,不要過於追求結果,使幼兒在不同水准上得到發展,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發展幼兒的主動性”等等對這些觀念、觀點大家都表示認同,試圖用新觀念指導實踐,分析教育行為。到今天,不僅僅是一個更新觀念的問題,而是理念怎樣向實踐轉化?怎樣變為教育行為?我認為現時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即:幼儿園、教師所擁有的理念的先進性和家長教育觀念的滯後性之間的衝突。

每一個幼兒大部分生活、學習的時間是在家裡,家庭教育水准的高低,生活的和諧程度直接影響了幼兒的成長。良好的家庭關係可以使孩子感受到愛並學會愛。作為家長應該認識到,真正的愛不是溺愛,更不是粗暴干涉,如掌握不好會導致孩子表現退縮、不和群,或表現為攻擊性强,總愛占上風。真正的親子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形成的相互關愛,是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並會用同樣的管道去關愛別人。孩子是否具有一顆愛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成為一個誠實善良的人。

1.要有正確的教育態度

為了孩子將來能更好的適應社會,作為父母首先應該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要把對孩子的愛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過度的溺愛、放縱决不是真正的愛,家長需要與孩子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關係。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份子,那麼他在享受父母所給予他愛的同時,也需要有所付出。父母要讓孩子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另外,父母要以一定的行為規範來約束孩子,使孩子也能時常考慮別人的需要,决不能任其隨心所欲,橫行霸道。

2.利用文藝作品進行形象教育

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學習和模仿的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電視劇中的主人公。最直觀生動的形象容易被幼兒所接受。囙此,為了幫助幼兒明辨是非,克服消極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利用文藝作品中的積極形象來教育兒童。另外,父母、教師本身就是幼兒最直接的學習對象,他們對待社會、對待生活、對待周圍人的態度會對幼兒產生直接的影響。研究表明,如果教師之間能够和睦相處,愉快合作,就會有利於幼兒團結、友好等積極情感的培養。父母的價值觀,與人交往,待人處世的態度也會對幼兒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3.角色遊戲和移情訓練也能發展利他行為

在角色遊戲中,幼兒通過扮演某個角色可以體驗角色的內心感受,瞭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在角色遊戲中,幼兒可以在短時間中接觸各種角色,體驗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脫離自我為中心,提高自我意識水准.同樣道理,移情訓練能使幼兒更好的辨別和理解他人的感情狀態,更好的站在他人的角度為他人設身處地地著想,理解他人的需要.霍夫曼曾指出,移情是社會行為的動機基礎,是個體社會行為的推動力.角色遊戲和移情訓練對培養幼兒的利他行為是非常有效的.

4.通過同伴交往使幼兒獲得角色轉換能力

幼兒的行為除了從父母、教師等成人那裡學習模仿來的以外,絕大部分都是從同伴之間的交往中得來.在這一過程中產生認知上的衝突,瞭解了一些不同於自己的觀點,並在相互比較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感受,從而克服以自我為中心,養成與人平等相處,謙讓、合作、互助以及共亯等品質.皮亞傑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社會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囙此,不管是教師還是父母,都要多為幼兒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他們相互交流、磋商、協調.作為父母要多帶孩子去串門,讓孩子多與同領的孩子接觸,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分享.

5.通過外部激勵和幼兒自我强化促進他行為的形成

鼓勵、贊許、獎勵等外部激勵方法能强化孩子的利他行為,克服消極的行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幼兒有時不僅依靠外部强化,還要依賴自身的强化來支持自己的行為和活動標準,在活動過程中將自己的活動情况與這標準進行對照,如果是達到標準就愉快、自尊、自豪、滿足,從而加强和維持自己的行為.如果達不到標準就自責、自己對自己發火,不滿.這種自我强化對幼兒利他行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幼兒的自我强化形成也是離不開外部强化的幫助.都要聽他的,他的玩具不許別人動,通過與小朋友愉快的交往,孩子會逐漸變的開朗,能與小朋友相互交換玩具,分享食物,逐漸改掉獨佔等不良習慣。

綜上所述,幼兒社會性培養需要家庭和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愛與幫助。《北京市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鼓勵幼兒探索,注重幼兒社會性的培養。未來社會是人才競爭的社會,健康、文明、自信、創新是新世紀人才的標準。幼兒正處於生命發展的萌芽階段,他們好奇、好問、好動,有著强烈的學習新鮮事物的欲望,從小提高幼兒從事社會活動的能力,將使幼兒能够近早的瞭解社會,適應社會,有利於幼兒今後的全面發展,為今後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標題: 通過社會活動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53468766891
相关資料
試論中班幼兒的飲水習慣培養
為了讓幼兒認識到水對人體的重要性,培養幼兒良好的飲水習慣,本人對中班幼兒的飲水習慣作了一學期的研究,認為要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重視、共同配合。
標籤: 親子成長 保溫桶 育兒
談小班幼兒整理習慣的培養
新《綱要》在社會目標中也要求:“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難,有初步的責任感。”為了讓孩子有初步的責任感,也為孩子的長遠發展考慮,我們首先從培養幼兒的整理習慣入手,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在《綱要》精神的指導下,我們將整理習慣的培養在一日生
標籤: 親子成長 幼儿園 育兒 早期教育
家園配合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飲水習慣之研究
每次離園活動時,家長總是急切地詢問幼兒喝不喝,然後拿起杯子接水讓孩子喝……特別是組織幼兒外出活動,家長更是關注突出,認為孩子餓點不要緊,但不能缺了水。針對家長對幼兒飲水的關切與關注,我們能否對現有飲水習慣進行調整呢?選取小三班30名幼兒為研
標籤:
試論幼兒自主能力的培養:以“懶”促勤
自主是自己做主,不依賴他人。自主能力需從幼兒開始培養,當前培養幼兒自主能力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囙此,如何發揮幼儿園的教育作用,提高幼兒自主能力,是當前幼稚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實踐中可以發現,教師適度的“懶”能促進幼兒的“勤”,使幼兒的
標籤: 幼儿園 幼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