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分享――記小班一次分享活動實例

根據這一情況,我特地在班級裏組織了一次娛樂活動,請小朋友把家裡好吃的零食帶到幼儿園來,讓他們互相交換零食,共同分享快樂,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非常新鮮,有趣的活動。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

導讀:教幼兒學會關愛、學會分享,形成良好的習慣,這也有助於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

溫州第三幼儿園:陳慧慧

案例背景:

在一次與家長的交談中,我發現孩子在家裡有求必應,但家長也流露出很傷腦的問題,自己的孩子不願和別人分享,表現的很自私,他們不知該怎麼辦?是啊,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對於孩子的要求,父母全都給予滿足。在家裡以孩子為中心,什麼都是他先。故造成孩子不會和別人分享,不懂和別人交換。

根據這一情況,我特地在班級裏組織了一次娛樂活動,請小朋友把家裡好吃的零食帶到幼儿園來,讓他們互相交換零食,共同分享快樂,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非常新鮮,有趣的活動。

案例描述和分析:

案例一:

活動開始了,當小朋友把自己帶來的好吃的零食拿出來,分給其他小朋友嘗一嘗時,孩子們的表現是千姿百態,耐人尋味的。

大胖子樂樂,性急手快,打開自己的的包,抓起好吃的東西就往嘴巴裏塞,三下五除二,一口氣把自己帶來的東西吃完了。然後他就千方百計想辦法品嘗別人帶來的美味食品,碰上別人見他沒東西交換,不肯給他嘗時,他就動手去搶,毫無商量的餘地,嘴裡還理直氣壯的說,老師讓大家都嘗嘗的。

分析:胖樂樂的行為,反映的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態。他的邏輯是:我的食品不能給別人嘗,別人的食品我一定要吃。對老師“分享食品”的要求,他是“靈活”執行,只對別人,不對自己,“唯我獨尊”。

瘦小的高劭見狀急忙用雙手緊緊捂住自己的食品,藏在懷裡不讓樂樂看見,他自己也不去嘗別人的食品。看見小朋友朝他走來,他就急忙嚷著:“我不吃你們的東西,你們也不許吃我的東西,我不想交換。”

分析:小高劭的行為,反映的是一種既不想吃虧,也不想佔便宜的心態。對老師“分享食品”的要求,他是“繞道”執行,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收別人的侵犯。

機靈的安安和小朋友交換食品時,顯的特別的“精明”,只見他一會兒和別人比交換物的大小,一會兒和別人比交換物的多少,討价還价,生怕自己虧。

分析:“精”安安的行為,反映的是一種斤斤計較,只想便宜,不願吃虧的心態。對老師“分享食品”的要求,他是“參照”執行,對自己有利的就執行,對自己無利的就不執行。

眯眯眼阿信很大方,誰來到她身邊,她都熱情、好客的請別人吃她帶來的東西,自己也嘗嘗別人的食品,還不時的說一句;“好吃,真好吃。”凡此種種,各不相同。

分析:阿信的行為,反映的是樂群、友好、分享、同樂的心態。對老師“分享食品”的要求,她是十分贊同,積極執行,誰都可以嘗嘗她的食品,別人的食品她也願意嘗嘗,大家的食品,大家分享,她感覺很快樂。

案例二:

第二天,我把他們的行為構成了一幅畫,主角變成了小動物,並把這個真實的故事移到我們的活動中,請幼兒來自由討論一下他們比較贊成哪一種做法時(樂樂由小狗代替,高劭由小猫代替,安由小兔代替,阿信由小山羊代替)通過形象生動的描述,幼兒一致贊成小山羊的做法是對的。

於是,我把昨天孩子們剩下的食物拿出來,讓他們再一次進行分享。結果和昨天是完全不一樣,他們都很樂意和同伴分享,場景非常的熱鬧,非常的開心。大家都認同、支持、執行了阿信的做法。

分析:根據我在多年的幼教實踐工作中發現,幼兒的獨佔(玩具、食物等)行為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我班孩子全部都是獨生子女,他們都生活在溺愛的家庭中,我曾就我班幼兒的分享行為進行了調查瞭解:有的幼兒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願給別人玩;有的幼兒見到喜愛的玩具就要,若不給他就哭(或告狀);有的乾脆去別人那裡爭搶玩具;還有的想玩但沒達目的就傷害別人(踢人或抓人)。這些結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兒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識與行為。而這些表現出强烈獨佔傾向的幼兒大多性格孤僻,不會與同伴相處,處處總以自我為中心,這使我意識到這一問題必須給予解决,所以就設計了以上這一活動。

幼兒們的種種表現,反映了現時獨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些問題,這與幼兒生活的環境、接受的教育、耳聞目睹的一些現象有直接的關係。不少幼兒在家裡都是“小太陽”,阿公、阿罵、爺爺、奶奶、父母親,前呼後擁地圍著轉,最好吃的東西寶寶先吃,最好玩的東西寶寶先玩,只要寶寶開金口,沒有辦不到的事。更可悲的是,當媽媽把鮮美的魚肉拆下給孩子吃,魚骨頭留給自己嘗時,孩子還認為這是因為媽媽最愛吃魚骨頭。長此以往,就造成幼兒唯我獨尊的性格,根本不懂得關愛別人、不懂得與人分享。然而當幼兒站在了旁觀者的位置時,他們會清楚的認識到對和錯,這也許跟他們沒有利益上的衝突有關吧。

幼兒時期是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形成的時期。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通過許多生動的事例來說明培養愛的情感和關心人的强烈意向,有助於提高人的自尊感。人對共同事業的忠誠來源於這種對人的熱愛。囙此,他主張必須使兒童從小就要學會關愛別人,學會分享快樂。

案例反思:

教幼兒學會關愛、學會分享,形成良好的習慣,這也有助於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根據品德心理結構的特點,結合幼儿園小朋友的實際,教師、家長可採取的教育措施有:

其一,創設良好的情景。幼兒的年齡特點,决定他們情緒的不穩定性,所以要不斷地創設良好的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圍,使幼兒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為。如幼儿園可開展的一些系列活動:好東西大家嘗;新玩具大家玩;新圖書大家看等。使幼兒在遊戲中學會關心人、謙讓人,有團隊精神,有共亯意識,讓幼兒在活動中逐步體驗分享的快樂。

其二,提供良好的榜樣。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A·班圖拉等人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其主要觀點是,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個改造的。在觀察學習中,人們不直接受到獎勵或强化,甚至也沒有實踐的機會,但通過對榜樣的觀察,就能學到新的行為。

幼兒好模仿,教師、家長應積極地為他們統共“模仿”的榜樣,如“孔融讓梨”、情景表演“大蘋果分給誰”……讓幼兒耳濡目染,感受同伴間互相關心的親情,分享同伴間團結友愛的快樂。

其三,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心理結構發展的循序性,决定了道德認識的發展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片面到全面,由表面到深刻,由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規律。正因為行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所以,教師要讓幼兒反復操作練習,使幼兒在反復的實踐中,强化群體意識,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在活動當中,教師可以和小朋友一起開展討論:一個人能不能下棋?一個人玩一樣玩具,大家一起帶玩具來玩,哪種管道玩起來更開心?

其四、家、園配合。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必須注意創設良好的情境,提供良好的榜樣,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如:好吃的東西先敬長輩;什麼東西都不要讓幼兒獨佔,應全家分享。家庭教育要配合、跟上學校教育步伐,否則就會起到事倍功半、甚至前功盡棄的作用。

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內容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樣,對於全面提高幼兒的貭素將具有深遠的意義。

本文標題: 學會分享――記小班一次分享活動實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53398844321
相关資料
大班幼兒德育教育生活化初探
然而,如今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存在著“重智輕德”的教育思想。
標籤: 親子成長 生活教育 幼兒心理 幼儿園 家庭教育 德育教育
幼儿園教師教育要有愛
幼儿園處於孩子成長的懵懂期,調皮、好動、想像力豐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顧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僅需要豐富的經驗、瞭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對孩子要有無限的愛,否則,還真容易被孩子的不聽話氣壞呢。幼儿園教師還有解决家長後顧之憂、支持家長工作的任務,
標籤: 幼儿園 幼儿園教師
讓幼兒成為常規管理的主角
我們可以嘗試發揮幼兒的自我管理優勢,讓幼兒參與班級的生活常規管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科學,合理的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中明確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
標籤: 幼儿園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自信心
今天的幼兒將是21世紀的主人,時代對未來人才的需要是學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戰。只有具有自信心和其他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可能適應社會的發展。自信心是人堅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意志品質。現時,大多數父母只重視培養幼兒智力而不重視心理素質
標籤: 自信心 親子成長 幼兒心理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