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課程導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幼儿園製定課程的主要依據,是實現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增强課程對地方、對學校的適應性”是《綱要》的課程政策導向。

導讀:評估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由重視幼兒在評估中的個性化反應管道,轉向宣導讓幼兒在評估中參與合作,由不僅重視幼兒解决問題的結果,而且又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幼儿園製定課程的主要依據,是實現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囙此,如何正確理解《綱要》的內涵,掌握《綱要》的實質,對於製定面向素質教育的幼儿園課程體系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課程政策導向

“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系,增强課程對地方、對學校的適應性”是《綱要》的課程政策導向。三級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的重要任務,早在10年前,我國就有學者提出“三級課程、三級管理”的設想。第三次全教會和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上又明確這一課程政策。它充分體現了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有利於地區發展,突出辦園特色的思想,為盡可能地滿足幼兒個性發展需要和有利於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提供了創造性勞動的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國家課程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對未來公民接受教育以後所要達到的共同貭素;地方課程是在完成國家規定的“課程計畫”後,依據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等發展需要,在國家規定的課程計畫時間內而開發的課程;園本課程是在完成上述兩類課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符合幼儿園實際、可供幼兒選擇的課程。

園程結構導向

從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情况來看,許多國家都把課程結構的調整置於改革的覈心地位。調整的重點是改革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的獨立、門類過多和缺乏綜合的現狀,可以說,綜合是《綱要》課程結構改革的重點。課程結構的綜合突出體現在將傳統的單一的學科知識傳授課程向跨學科的多學科融合(或綜合)的課程整合;將傳統的單一的課堂教學向一日活動、家庭、社區多種範圍的綜合;將傳統的以教材為藍本的課程向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的綜合。囙此,《綱要》提出了具有與世界課程改革發展趨勢保持一致的課程結構導向,即“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

這種課程整合的管道,將原有相互隔離的分化課程統整起來,形成了內容、形式和範圍更為廣域的課程概念。課程結構更加簡練、體系嚴謹,學科交叉和融合,符合幼兒認知發展實際和規律,注重了幼兒主體性發展,反映了幼兒在接受知識和教育方面更應綜合化的需求。

學習方式導向

學習方式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認知取向。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依賴性和接受性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學習不僅不利於學習者的全面發展,而且還可能妨礙和阻滯發展,成為摧殘、貶抑和毀滅學習者發展的力量。在“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基礎上,“宣導學生主動學習、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創造環境和條件,營造勇於提問、勇於探索、勇於爭論,重在學習過程、重在親身參與、重在探索性實踐活動中獲得感悟和體驗,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思想,就是《綱要》提出的學習方式導向。

這一導向要求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給幼兒以充分的可以自由支配、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其主體性,採取能够激發幼兒强烈學習需要與興趣的學習方式,能够帶給幼兒適宜挑戰的學習方式,能够使幼兒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學習方式,能够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經驗來認識建構已知與未知的世界的學習方式,使幼兒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從而培養幼兒的學習責任感,養成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課程內容導向

長期以來,我國幼稚教育課程與基礎教育課程同樣存在著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狀況。學科劃分過細,過分注重課程內在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和邏輯性,忽略了兒童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扼殺了創造性能力培養的契機,過分突出了甄別、遴選的功能,成了精英教育的工具,這在選拔人才的升學考試制度中可見一斑。過重的課業負擔,過早的定向學習,過舊的知識傳授等結果,壓抑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佔用了幼兒開展其他有益於身心發展活動的時間,制約了未來人才的培養。囙此,精簡課程內容,剔除業已陳舊和繁瑣艱深的內容,“加强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成為《綱要》的課程內容導向。

具體地說,《綱要》導向的課程內容應遵循“(一)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准,又有一定的挑戰性;(二)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的原則。課程內容“再不能僅限於教孩子們讀書、寫字、算術,它還應當教導人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書本知識將不是我們唯一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將緊密聯系社會的發展實際,關心學生的學習經驗。”因為課程是幼兒的課程,課程必須為幼兒所理解和接受才能成其為課程,這樣就必須尊重幼兒的經驗,在幼兒經驗的基礎上開發課程。從這樣的觀念出發,《綱要》所宣導的課程內容更多地體現了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突出了幼兒的自我感受。

課程功能導向

改變課程過於單純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課程要成為促進幼兒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幼兒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增强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並具有初步的正確價值觀,是《綱要》的課程功能導向。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知識倍增與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時代,我們無法教給幼兒所有的知識,但我們能够教給幼兒在實際生活中所必備的學會學習的技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的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和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挑戰。

傳統的強調知識傳授教育與現在突出培養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的教育,並不衝突,而是出發點不同。今天的學習不是為了掌握一定數量的知識而學習,而是通過學習使幼兒對學習產生興趣,而不是以犧牲幼兒自主性發展為代價。可以說,《綱要》所導向的課程功能,是通過知識和技能這座橋樑或者運用這個工具培養幼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為目的的。

課程評估導向

課程評估是幼儿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評估可以驗證課程實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適宜性,瞭解幼兒的發展狀況,教育的效度與信度等情况,從而作為改進教學的依據。長期以來作為評估手段的量化評估普遍的被人們推崇為科學評估的代名詞。這是因為,量化評估具有簡潔、精確能特點,能够减少人為的主觀因素,但是量化評估的不利因素也是顯而易見的。它往往將複雜的教育現象簡單成為抽象的數位,忽略了被評估者的個性和豐富的人生情感體驗,遺失了教育中最有意義、最根本的內容。隨著基礎教育改革所提倡的“淡化評估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建立評估內容管道多樣,著眼於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並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要求,《綱要》的課程評估導向主要體現在,一評估要關注幼兒的發展,二評估要注重教師的反思性成長,三評估項目要多元、形式要多樣,四重視過程的評估。至此具有多元、多角度、多方法和多主體的質性評估成為《綱要》課程評估的重要管道。

評估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由重視幼兒在評估中的個性化反應管道,轉向宣導讓幼兒在評估中參與合作,由不僅重視幼兒解决問題的結果,而且又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評估充分體現了過程性評估的特點,強調對過程的評估和在過程中的評估,評估要和指導密切結合,重視幼兒l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估成為幼兒學會實踐與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強調評估的激勵性,鼓勵幼兒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於擴大幼兒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其中,幼兒成長檔案袋評估就是一種能够使幼兒學會自我判斷、自我反思、自我成長評估的好管道。

總之,《綱要》所宣導的課程是面向每一個幼兒發展的課程,是為每一個幼兒終身發展打基礎的課程,是每一個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够掌握的課程,而不是培養精英和甄別、遴選人才的課程。

(來源:《學前教育》2007.6)

山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王冰

本文標題: 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課程導向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50233293096
相关資料
如何看待幼儿園的規則
隨著“以兒童為本”的新理念越來越得到廣大幼教工作者的認可,幼儿園的規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常規”,也越來越引起了教師們的質疑,順應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使幼兒自由地、自主地參與活動,這顯然與用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是衝突的。她非常贊同,囙此對幼儿園
標籤: 幼儿園 親子成長 幼儿園教師
注重教科研的長效管理把益處落在兒童發展之上
在教育管理上,以“一切為了孩子”為宗旨,堅持保教結合的原則,全面貫徹新《綱要》中提出的“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確立“科研為先導,樹優教品牌”的目標,積極探索科研促教,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標籤: 工作管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苗成才的沃土
父母要孩子“天天向上”,自己必須“好好學習”才行。學齡前期是孩子人生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關鍵時期,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苗成材的肥沃土壤。
標籤: 家庭教育 親子成長 早期教育
如何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
滿足幼兒心理上的安全需要是使幼兒產生認知和理解需要的基礎。現時,在我國幼儿園教育實踐中,幼兒已基本享有了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的基本尊嚴和權利、歧視、侮辱、體罰或變相體罰的現象已被公認為極少了。但通過實踐研究發現,教師在安排一日活動中,仍存
標籤: 親子成長 幼兒心理 幼儿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