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老資料網小編一起走進瞭解呂太公的故事。
三國的甄宓、唐朝的楊貴妃等人,可都是在小時候就被人看出將會“貴不可言”。可見,呂太公以劉邦面相說話,不過是託辭罷了。至於呂太公為何相中劉邦,且聽我慢慢道來。
想搞明白呂太公背後的用意,我們得先瞭解下他所處的社會環境。
戰國是周朝貴族制度解體,新制度建立前的過渡期。春秋時期沒落的貴族——士,漸漸淪落到為戰國封建權貴賣命的地步,就是我們常說的客卿。
客卿不限身份、職業,各類人才都有,如孟嘗君的門客可以做出“雞鳴狗盜”之事,呂不韋的門客卻寫出《呂氏春秋》,大秦丞相李斯也是呂不韋門客出身。
秦始皇一統天下,終結了六國的貴族制度,也斷了“門客”的生路。商鞅變法後的秦朝制度,目的只有兩個,打仗和種地。可門客都不想幹,算是失去了人生目標。
秦始皇僅僅消滅了六國的上層貴族,頂多再加一部分中層的貴族,至於底層貴族,始皇帝是顧不過來的,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當時社會環境、生產力不允許。
秦朝受限於原秦國人口和交通問題,政令往往僅能達到郡縣一級,再往下就不行了。後代朝廷,為了保持政令通暢,修建了多少驛站,這在秦漢是達不到的。囙此在縣一級,盤踞著大量財主、六國遺族,這些人成了當地實際的主人,他們有個專有名詞——豪强。
一些曾經的“門客”,沒了收入後便投靠豪强,這些豪强往往是來者不拒,盡心接待。門客中不少是“好勇鬥狠”、“仗劍走天涯”的主,這些也有了新的名詞——遊俠。遊指的是漂浮不定,俠勉强算是仗義助人吧。
這些遊俠藐視秦法,心中另有一套規則,往往一言不合便拔劍相向。韓信所受的胯下之辱,對方也算是遊俠,可謂是玷污了俠字。
單個遊俠,或許也就欺負欺負韓信這樣的平頭老百姓,但聚集到豪强麾下的遊俠,足以號令附近郡縣,甚至能影響朝廷中樞。
秦漢交接之際的大俠朱家,一介平民,卻能同皇帝劉邦說上話,為項羽的大將龍且求情。這份能量是平民能辦到的?一句話,天下雖是秦朝的,地方卻是這些豪强的,秦法也進不了縣以下。
我們回到呂太公身上。《史記》記載,呂家是為了躲避“仇人”搬到了沛縣。我們從上面知道,這個仇人絕不是秦朝官吏。
呂太公在沛縣大擺宴席,可見不是因犯法而逃避。因犯秦法而逃走的人不少,例如刺殺秦始皇的張良,雖然有處藏身,可他敢公然露面?項梁犯法後不也是等到陳勝起義,才開始出頭麼。
既然不是秦朝官吏,呂太公得罪的人只能當地豪强,也可能是一些實力強大、無法無天的遊俠,這才不得已搬到了沛縣居住。
豪强也好,遊俠也罷,多少是有“領地”意識的,除非是朱家、郭解(漢武帝時期大俠)這些手眼通天的人物。
呂太公找到了沛令,請求“收納”,得到允許後,呂家算是定居到沛縣了。呂家想在沛縣活得滋潤,首先得認識沛縣明裡、暗裡的人物,也就是俗稱的“拜碼頭”,結交下沛縣的實際掌權人。
呂太公設宴,蕭何這個沛縣二把手是主持人,足以說明這個宴會的級別——來的都是沛縣有頭有臉的人物。客人自然也得分個三六九等,於是蕭何設定了一項條件:上禮達到一千錢的做上座。
一千錢在當時什麼概念?秦漢之際,一石糧食(大約相當於現在的60斤)不過30錢,哪怕成人一天一斤,也足够吃60天了。除了真正不拿錢當錢的主,誰能拿出來?沛令、蕭何也不一定願意拿1000錢來上禮。
蕭何的一千錢是沛縣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分界線。一些人物,只要來了就註定坐上座,難道真要這1000錢?呂太公是交朋友來了,不是斂財來了。
劉邦一來,張嘴喊出一萬錢的賀禮,能拿出一萬前當賀禮的人物,絕對是沛縣豪强中的豪强,呂太公自然得親自迎接。蕭何是沛縣地頭蛇,他的作用就是為呂太公認人的,自然也一同出來。
走到門外,蕭何一看是劉季,便對呂太公說:“這人是劉季,光好說大話,沒什麼錢的。”蕭何的意思是劉邦是個好說大話的小人物罷了,不值得待見。
呂太公卻不這麼認為,沛縣二把手迎客,沛令親自作陪,邀請都是沛縣本地豪强,若僅僅是個普通人,敢來這樣的場合鬧事?不怕事後被收拾嗎?呂太公表示自己看不透劉邦。
劉邦不管不顧,徑直坐到上座,《史記》稱劉邦“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上座都做的什麼人?沛令、本地豪强肯定都在,面對這樣的人,劉邦不僅不怕,還敢“侮辱”回罵。哪怕到了現代,我們也知道,有時候“罵”更是一種親近的表現。
我們不知道劉邦的“罵”是哪種,但呂太公肯定知道。另外,假如你被人罵了,哪怕不掀桌子,肯定也不會留下吃飯了,根據《史記》記載,呂太公的宴席算是“完美”結束的。從這方面看,劉邦是哪種罵,顯而易見了。
在呂太公看來,劉邦的行為表明,哪怕劉邦財富比不上沛縣豪强,地位卻不見的低了。能與本地人物打成一片的人,正適合與自家聯姻,以此來鞏固呂家在沛縣的地位。
至於為何不選沛令,這更好解釋了。沛令是秦吏,指不定什麼時候就離開沛縣,難道呂家隨著沛令搬走?聯姻自然要找本地合適的人。
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當然除了“顏黨”。看似隨意做出的决定,背後也許有你想不到的原因。真正腦袋發熱的人,往往成了別人的墊腳石。劉邦的行為,征服了呂太公,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