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育回歸生活

導讀:家庭是幼兒心靈的棲息所,在家庭中,幼兒面對的是疼愛自己的家人,他們常常處在一個自我獨尊的世界中,幼兒在幼儿園所接受形成的認識,常常會在家人的“謙讓”、溺愛中而變得扭曲,囙此,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在幼儿園的一日生活的滲透,更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只有實現家園共育,幼兒德育才會收到實效。

導讀:家庭是幼兒心靈的棲息所,在家庭中,幼兒面對的是疼愛自己的家人,他們常常處在一個自我獨尊的世界中,幼兒在幼儿園所接受形成的認識,常常會在家人的“謙讓”、溺愛中而變得扭曲,囙此,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在幼儿園的一日生活的滲透,更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只有實現家園共育,幼兒德育才會收到實效。

幼兒需要道德教育嗎?陶行知先生作了很好的回答:“人生最重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六歲以前養成,因而幼兒時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人格的覈心即道德品質,幼兒階段是兒童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幼兒階段道德品質的發展對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響。如何在幼兒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打好品德基礎,是廣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長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幼兒道德教育現狀與存在問題。

1、幼儿園“規矩”太多。

幼儿園老師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是“不”“不要講話”“不能打人”,老師在組織活動時常用這樣幾句訓練有素的對話:

老師:一二三幼兒:坐坐好

老師:三二一幼兒:快休息

老師:小嘴巴幼兒:閉閉緊

老師:小眼睛幼兒:看老師

這些常用的口令,聽上去一唱一和整齊劃一,看上去孩子們秩序井然、服服帖帖,這樣的班級還常能得到誇獎,“老師管班有經驗”“孩子守規矩,老師省心多了”,但這些“規矩”的背後又意味著什麼?老師是怎樣的角色?孩子們得到了什麼?孩子們屁股不能亂動必須坐好,小手不能亂動必須放好,嘴巴不能亂說必須閉好,眼睛不能亂看必須看老師。試想,他們被限制了自由行動、表達、探索、認識的機會和權利,一切要以老師的“省心”為中心,他們已不再是自由的人,又怎麼會有積極的道德情感體驗,怎麼能形成積極的道德行動。我們的道德教育總是要讓孩子遵守這些數不盡的“規矩”,我們的道德教育常講著孩子們似懂非懂的大道理,我們總是想把他們塑成我們成人希望的模樣,我們的道德教育背離了孩子們天真活潑的天性,遠離了他們的生活。

2、家庭教育存在誤導。

每年九月份開學,幼儿園大門外總會有一大群向裏窺視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當備受關愛的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走向社會的第一道門檻——幼儿園時,我們的家長有著太多的不放心:“老師是不是喜歡孩子?孩子能吃飽嗎?午睡時會不會蹬掉被子?孩子會不會被欺負?”於是,每天放學總會不厭其煩地問“今天老師責備誰了?有沒有孩子打你?”有時我們的家長還會教孩子幾樣高招:“有誰打你,你就使勁打他”;“小朋友和你搶玩具,你就摳他”。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要讓孩子做强者,這是家長共同的願望,但我們的家長是否意識到:我們為孩子提供了越來越優越的物質生活,卻使孩子從小缺乏艱苦奮鬥的意志,表現出缺乏吃苦精神;我們事事圍著孩子轉,讓他成為家庭的中心,卻影響他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正確扮演自己的角色,只能演“主角”,不能演“配角”,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我們從小灌輸“不吃虧”的教育觀念,讓孩子產生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和不良思想意識,使孩子從小就產生了排他的“抗體”?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幼兒德育觀。

1、要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瞭解孩子,幼兒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有屬於自己年齡群體的關注對象、關注熱點,還有著不同於成人世界的接受能力和認識特點,我們不能用衡量成人的標準去對待孩子。當在孩子身上發生一些事情時,我們要習慣換位思考,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

2、要貼近孩子。

讓孩子接受教育的關鍵是貼近孩子,只有在和孩子的心理距離最近的時候,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關愛,讓他們覺得幼儿園這個集體是溫暖的、安全的,老師是可以信賴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只有發生在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發生在心靈深處,教師只有走進兒童的心靈,才會有魅力,甚至有魔力。”

3、要相信孩子。

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在與夥伴交往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問題,產生利益衝突與衝突。例如,玩具只有一個可是兩個人都想玩;自己想玩的玩具別的小朋友先拿走了怎麼辦等等。實際的交往可以幫助幼兒體驗與理解社會生活的基本規則的意義,夥伴的不同反應,幫助幼兒選擇適宜策略並且給適宜的策略以積極的迴響,使幼兒把它當作一種有用的經驗積累起來,運用到以後的交往過程中去。我們應儘量避免充當“法官”的角色去評判誰對誰錯,應相信孩子有解决他們自己問題的辦法。

三、實施以幼兒為主體的道德教育。

1、在生活中感受。

陶行知先生大力宣導“生活教育”,他認為“有什麼樣的生活就有什麼樣的教育”,我們的德育正是在幼兒的生活中滲透的。在遊戲活動中,幼兒通過角色的扮演,積累“做人”的經驗。

2、在實踐中體驗。

幼兒的道德教育要重視孩子的實踐體驗,這種感性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的行為傾向。社會實踐活動是讓幼兒走出幼儿園,走進社區,置身於社會大環境之中,去感受、體驗。

3、在環境中薰陶。

環境是無聲的老師,它對孩子的影響是潜移默化的。在幼儿園,我們常利用活動區和佈置牆飾滲透教育的內容。有一段時間,幼兒有亂扔紙屑的現象,我們就在垃圾樓的牆邊設定了一個“衛生角”,貼上了“垃圾入桶”的圖案標誌,小朋友們發現後,紛紛議論,最後知道了這是叫大家把垃圾放入垃圾桶的標誌,並逐漸養成了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

4、在家園中共育。

家庭是幼兒心靈的棲息所,在家庭中,幼兒面對的是疼愛自己的家人,他們常常處在一個自我獨尊的世界中,幼兒在幼儿園所接受形成的認識,常常會在家人的“謙讓”、溺愛中而變得扭曲,因此,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在幼儿園的一日生活的滲透,更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只有實現家園共育,幼兒德育才會收到實效。

江蘇省如東縣實驗幼稚園唐錦秀

本文標題: 讓德育回歸生活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45141918571
相关資料
怎樣培養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
一、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營造一個與人交往合作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
淺談對幼兒愛祖國教育的培養
在幼儿園的教育教學當中著重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教育幼兒從小事做起,萌發幼兒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標籤: 幼兒心理 幼儿園
淺談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無論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是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標籤: 親子成長 幼兒心理 幼儿園
好孩子,好習慣的培養於教育活動之中
導讀:總之,利用各領域教育活動對幼兒進行好孩子、好習慣的培養,使幼兒在學習掌握各領域知識的同時,也鍛煉和培養了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真是事半功倍、一舉兩得。
標籤: 親子成長 家庭教育 育兒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