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周邊環境資源,促進幼兒的發展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育活動內容要貼近幼兒生活,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空間。”在嘗試著充分利用和有目的綜合幼儿園的自然資源來構建園本課程,為孩子們創設溫馨、寬鬆的學習、生活環境,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嘗到了甜頭。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育活動內容要貼近幼兒生活,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空間。”在嘗試著充分利用和有目的綜合幼儿園的自然資源來構建園本課程,為孩子們創設溫馨、寬鬆的學習、生活環境,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嘗到了甜頭。

一、利用地方特色文化,開展教育活動。

兒童的生活非常切實地根植於他所處的文化土壤,日常生活是文化的浮現。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價值和內涵,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在幼兒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獲取教育的資源,利於擴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利於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構建新的經驗。

1、結合教育基地,開展教學活動。

《綱要》十分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園地處市級農村城鎮,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獨特。有秀麗的山,清澈的河,有特有的抗日教育基地——高聳入雲的巍山屏抗日英雄教育紀念碑。

為了充分利用周圍環境所隱藏的富有教育價值的教育資源,我特地設計了主題教育活動:“可愛的家鄉。”首先,我選擇清明時節,帶幼兒去抗日教育基地——巍山屏參觀。讓他們觀看就在這座家鄉的山上日本鬼子修了碉堡,挖了壕溝,殺我們的人,燒我們的房,搶我們的東西。我們的長輩就是在這兒勇敢地和他們開展鬥爭的,有的長輩就在這裡英勇地犧牲了。我們修碑就是為了紀念他們。還告訴幼兒,其實日本是一個很小很小的小國,我們中國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大國,為什麼以前小國敢來打大國呢?就是因為我們的科學技術太落後了,武器太差了,他們才敢來欺負我們。從而讓幼兒懂得: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時還有選擇地讓幼兒觀看影視片《小兵張嘎》,講故事《小英雄雨來》、《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讓幼兒從小就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從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從小樹立起愛國情操,激發起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2、結合家鄉名特產多的特點,開展教學活動。

家鄉的人民勤勞勇敢,家鄉的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家鄉的人民更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創造許多特產、名產。“索面”是東陽農村特有的名優“面產品”之一。它養胃,營養成分易消化吸收,是產婦坐月子首選的主食。隨著交通業的便利發達,越來越多的“索面”變成一種響噹噹的綠色食品流向社會,家喻戶曉。

為了讓幼兒瞭解家鄉這一特產,瞭解家鄉人民製作“索面”的科技,拉近他們與勞動人民的感情,我特地設計了科學活動——“曙光索面的製作”。我聯系了一戶索面加工戶,讓幼兒去觀看索面加工的整個過程:“拌面——拉麵——曬面——收面”。通過實地觀察,讓幼兒獲得了真正的知識經驗。拌面:要放點鹽,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拉麵:這可是個科技活,手必須好象有輕功,手用力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否則要拉斷或粗細不勻;曬面:曬得時間也要適當,曬得太幹,面就很容易斷;收面:也必須輕手輕腳,還要把它盤得美觀、整齊。熱心的加工戶還讓每位幼兒都拉了一次面,讓他們都感受了一會;原來要拉成一條面是那麼的不容易。使他們對“曙光索面”這一東陽特產的製作有了一定的情感體念。看著加工戶拌面時滿臉汗珠的情形,使幼兒也真正地理解了我們常掛在嘴邊教育幼兒愛惜糧食的那句古詩“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義。

二、將自然“資源”帶進“教室”,開展教學活動。

《綱要》要求為每一位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性資料。幼兒是在活動中成長的,豐富的操作資料能給幼兒提供應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與事物不斷互動的條件。所以,為了給幼兒創造主動探究和更多的學習機會,我特地創設了“自然角”,自然實物的投放根據季節特點,如:春天,飼養小蝌蚪、蠶寶寶,讓幼兒通過不斷觀察,真正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卵——蝌蚪——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沒有了;蠶寶寶睡四次,脫四次皮變成蠶繭的全過程;夏天,養螺螄、螃蟹,讓他們知道螺螄與水草共養的話,螺螄與水草可以在水中活很久,各自單養的馬上就會死去。這說明自然界植物、動物是互相依賴著生存的。螃蟹吐氣泡泡是它們在離開水後用腮在呼吸;秋天就把大量的農作物(如:植物和果實)帶進教室,如:稻子、高粱、大豆、玉米、棉花、綠豆、紅白蘿蔔、芹菜、青菜……,讓他們知道金色的秋天是豐收的季節,許多農作物與水果都在這個季節成熟的,真正瞭解秋天季節的特徵。

為讓幼兒真正瞭解種子發芽所需要的幾個基本要素,我還設計了“科學角”,將各種各樣的種子:玉米、綠豆、蠶豆、小麥、稻穀等等,許多種子帶進教室,開展了一次“種子的秘密”的主題活動,同樣通過做以下實驗:

第一個瓶子種子不發芽——因為沒有水

(種子幹放著)

第二個瓶子種子不發芽——因為沒有空氣

(種子全浸沒在水中)

第三個瓶子種子發芽了——因為有水也有空氣

(種子一半浸在水裏,一半露在空氣中)

通過讓幼兒親手做以上實驗,讓幼兒自己得出結論:水份、空氣是種子發芽絕對不可缺少的條件。所以,要使幼兒成為自主的探索者,教師應學會善於利用各種資源要素。

三、利用家庭教育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幼兒來自各家各戶,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幼儿園和家庭可以把它看作是一車兩輪,只有兩輪同步互動,才能使幼兒得到更好的發展。不同家長不同職業,閱歷與專長等是幼儿園寶貴的教育資源,把家長請進班級,讓家長作為一分子參與到幼稚園課程的改革中,對幼兒課程目標的落實有著不可估量的收益。

那麼,家長這一寶貴的教育資源,該如何做到去“有效”地“利用”呢?我的做法是讓家長參與到“主題活動”的開展中來。如:去年我班準備用藝術形式以班為組織搞一次慶祝“六一”的活動,主題就叫“快樂的六一”。那麼這次活動到底怎麼搞呢?安排哪些項目呢?於是,我就利用家長接送幼兒時間,主動與家長商量,這下群策群力,方法可多了。有的說:我家的胖小子跳舞不行,但我可以叫他表演一個扭屁股舞,這個不用老師操心,我自己教;有的說:我的孩子“六一”那天可以叫他到臺上側滾翻給大家看;有的說:我的孩子那天可以到臺上去走糢特步進行時裝表演。剛好,這個班有一個幼兒的奶奶過去是個舞蹈演員,又很熱心。她提出根據我班女孩子居多的情况,可以排一個8人集體舞,舞蹈的內容確定以後,從人選的落實、舞蹈的編排、服裝的設計,她都自始至終參與全過程。我瞭解部分家長也能唱會跳,有的會吹笛子,拉二胡,有些爺爺奶奶年青時演過革命樣板戲,擔任過“李玉和”“阿慶嫂”的表演。於是我邀請她們在“六一”節那天也能給小朋友表演節目。結果,家長們都欣然應允,並且,自己和配班老師也有表演節目參加。

“六一”節那天,不僅小朋友一個也不缺,家長也到的十分齊。因為家長直接參與了這次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改變了過去班上“慶六一”幼兒多數是觀眾,少數是“演員”的現象,使得“六一”這一天每個幼兒臉上都塗脂抹粉,人人都是“演員”,個個都有節目上臺去表演一番:有唱歌的、扭秧歌的、跳集體舞的、武術表演的、唱越劇的、唱婺劇的,還加上家長的“李玉和”與“阿慶嫂”,老師的“孔雀舞”。節目五花八門,熱熱鬧鬧,每一個幼兒都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藝術”才能,每一個幼兒都是活動的主動參與者,誰也沒有被冷落在一角,每一個幼兒都笑得那麼開心,臉上都是“快”與“樂”。真正做到了《綱要》所提倡的精神:“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准、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家長是幼儿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總之,我們只要以《綱要》精神為指南,充分利用周邊環境資源,家庭教育資源,結合本土文化,帶幼兒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有目的地綜合各方面的教育資源,就能有效的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資料標籤: 種子植物 幼儿園 綱要
本文標題: 利用周邊環境資源,促進幼兒的發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43454491497
相关資料
農村幼儿園環境教育及其運行模式
首先,本農村環境教育模式借鑒了皮亞傑的“認知相互作用論”模式和美國現代早期的“行為環境論”模式。農村環境教育模式還借鑒了環境教育體系。
標籤: 環境教育 幼兒心理 幼儿園教師
發揮農村自然環境優勢積極開展幼兒體育鍛煉
農村幼儿園,相對於城鎮幼儿園,辦園條件比較艱苦,體育活動器材比較少。然而,家村又有著得大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農村幼儿園要提高幼兒體育活動的質量,必須充分挖掘大自然所賦予的優勢,發揮幼儿園教師的聰明才智,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活動器材,並利用活動器
標籤: 幼儿園 體育鍛煉
淺析環境的創設對幼兒英語的影響
幼兒對孩子來說是快樂、輕鬆的。幼儿園有親愛的老師、可愛的小朋友。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幼儿園特別漂亮,像魔術世界,有很多他們看不够的東西。的確是這樣,要讓孩子們喜歡幼儿園,愛幼儿園,除了老師像媽媽外,環境的創設也是相當重要的。
標籤: 幼儿園 幼兒英語 幼稚教育
淺談創設蒙台梭利教育環境的幾點經驗
蒙台梭利教育至今已有90多年了,仍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這足以說明蒙台梭利教育的成功。蒙氏教學活動在我園已進行了一年多的教學實驗,我園注意運用蒙氏的教育思想及方法,並結合我園實際,使蒙氏教育更適合我們幼兒接受和掌握。以下結合我在蒙氏教學中一些
標籤: 蒙台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