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資料網整理了關於幼兒環境創設論文《環境教育從娃娃抓起》,希望對幼兒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根據《綱要》的要求——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的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我就結合現在的季節談談環境教育的認識。
一、讓幼兒走進自然,瞭解自然,培養他們對周圍動、植物的關愛之情。
陳鶴琴老先生就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是的,大自然,大社會是幼兒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俗話說:“聽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做的”。《綱要》中也明確指出: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四月的春天一片綠色,天是綠色的,那是因為綠色的樹葉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地是綠色的,那是因為小草給大地媽媽穿上綠色的衣裳;水是綠色的,因為清清的水面上印著綠色樹娃娃的笑臉;我們彩香幼儿園是綠色的,那時因為綠色教育系列活動在充滿綠色的四月里拉開了序幕。瞧!一群綠色小娃娃在大聲呼籲:請愛護我們的朋友——動物,請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自然界是一本無奇不有、變化萬千的百科全書。帶幼兒走進社會,親自感受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鳥蟲百獸,讓他們在觀察、探究、飼養中瞭解動、植物的特點及生長規律,培養幼兒對動、植物的關愛之情。
如:我們幼儿園班班開設了自然角、飼養角,帶領幼兒一起種植、飼養,並引導幼兒作好觀察記錄。通過幼兒親自實踐,孩子們知道蠶豆是雙子葉植物;小兔子的耳朵會轉動方向,白兔的眼珠是紅色的,灰兔的眼珠是黑色的;小魚是睜著眼睛睡覺的……
二、結合環境專題活動,培養幼兒對周圍環境變化的關注,樹立環保意識。
組織幼兒參與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活動,也是完成環境教育基本任務的重要管道之一。如:利用節日進行活動。“植樹節”“愛鳥周”“世界環境日”“無煙日”“世界氣象日”等節日,進行專題環境教育,發揮“節日效應”。
四月的第一周是愛鳥周,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人民廣場餵養鴿子,記住鴿子的外形,看一看使鴿子在空中飛翔的英姿,“小鴿子,你累了吧,快歇息吧。”說完,把手中的玉米拋向鴿群,老師們用娓娓動聽的語言向孩子們講解了鴿子與人類的關係,激發了幼兒愛護鳥類的情感,與小鳥做朋友是綠色小娃娃的心願.
四月二十二日是世界地球日,我們組織幼兒考察了周圍的小河.當小朋友看到一條被污染的小河時,都不由而同的責問:“誰扔的垃圾?”“河水為什麼會變髒?”“小魚,小蝦生活在這兒會生病嗎?”……
一連串的問題,足以證明幼兒懷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的世界。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類認識活動必不可少的主觀前提,是探究和學習的原動力,內趨力。《綱要》強調的是終身教育,在終身教育的背景下的幼稚教育,強調科學教育首先要精心呵護和培植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這將使幼兒永遠保持探究和學習的熱情,獲得終身積極主動學習的動力機制。
面對幼兒一連串的問題,我因勢利導,讓幼兒自己想辦法去解决。孩子們興趣盎然,有的回去問爸爸媽媽;有的請爸媽上網查資料;有的實地考察,到周圍去瞭解具體情況……
大人的支持、鼓勵,大大扶植了幼兒樂於探究和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的態度與品質,也大大培養了幼兒關心自然,保護資源的環保意識。
三、搞好校園綠化美化,陶冶幼兒情操,增强環保意識。
校園的綠色設計指環境和資源保護為覈心的設計過程。校園花草樹木的分佈與種類的選擇,文化氛圍的佈局,教學硬、軟件的配寘與分佈,校園整體構建等等,都屬於綠色設計的範疇。俗話說“環境造人才”“山美水美人亦美”,校園的綠色設計,無疑為幼兒營造一種優美、寬鬆的學習、生活環境,這對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質會產生潜移默化的影響。
“讓環境說話”“讓環境育人”也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我們校園中,有許多常綠植物,有四季特徵的花卉:桃花、一串紅、菊花、蠟梅,桂花、有無污染的塑膠跑道,有合理的園舍……這些良好的環境,不僅陶冶了幼兒的情操,更增强了幼兒愛護,保護自然的意識。
“綠色教育”從娃娃抓起,這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在這充滿綠色的四月裏,我們開展綠色教育系列活動,其目的在於讓幼兒探索世界,親近動植物,觀察瞭解照顧它們,具有熱愛自然,珍惜自然資源,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人類未來環境質量如何就要看我們今天的孩子,囙此在這充滿綠色的四月,開展系列綠色教育,就是為了保護我們人類的生存環境——地球,讓我們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