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園課程改革好比走路。迄今已經走了20年,走得有點累,有時似乎還使人感到缺失了方向。
因為要辨明方向,花力氣走路要走得值得,所以要反思。
反思已經走過的路,並不是算舊賬,甚或去追究誰的責任,而是要讓人看到成績和問題,獲取經驗和教訓,弄清楚現在和將來的路怎麼走。
反思已經走過的路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以幼儿園課程改革為突破口的幼稚教育改革所針對的問題是明確的。那就是對過分強調系統的知識和技能,過分強調教師的作用而忽視兒童的發展和需要,忽視兒童的活動和直接經驗等提出挑戰;對幼兒教育管理的標準化和一統性提
出質疑。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人們借鑒一些西方進步主義教育的理念,立足於改變當時幼稚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幼儿園課程改革的主張,這對於改變我國當時幼稚教育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狀況起了積極的作用。在這樣的導向下,加上各級行政部門的層層推進,尊重兒童,保障兒童權利,在幼稚教育中體現兒童的主體性等理念深入人心。
然而,由於認識上和實踐中的問題。課程改革曾經出現過種種問題和失誤,導致幼稚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廣大教師和園長投入極大的熱情,花費很大的精力,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有的甚至適得其反。
20世紀80年代的幼儿園課程改革是從宣導“綜合教育”開始的。原本,宣導綜合教育為的是改變幼儿園傳統分科課程的一些弊端,使幼稚園課程的內容與兒童的經驗相貼近。然而,由於在思想深處沒有改變重結果的價值取向。人們在操作層面上仍然強調教材和確定的目標,主要關注教師要教給兒童一些什麼,並以這些預定目標是否實現作為評估依據,結果不少所謂的“綜合教育”都成了各學科的“大拼盤”,而根據兒童的經驗設計課程的理念僅停留在口頭上。
原本,宣導幼稚教育要關注兒童發展為的是改變幼儿園教育以教師、教材和教室為中心的傾向,使幼儿園教育更符合兒童發展規律,使幼稚教育更人性化。然而,由於對兒童發展與幼稚教育關係的不解或誤解,人們將兒童發展水准當成了教育目標和評估標準。結果教師被要求對每個兒童心理發展的方方面面(認知、情感、人格等)進行量測和評估,並以此作為評估教育品質的依據。
原本,強調幼儿園的遊戲活動為的是改變幼儿園教育小學化的傾向。使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得到更大的滿足。然而由於概念上的混淆,人們要麼取消幼儿園的教學活動(曾有一個時期,幼儿園不准提及教學活動),要麼將遊戲泛化或异化。結果幼儿園有效的教學活動被弱化,教師普遍反映“過去會教的教師不會教了,過去不會教的教師更逍遙了”。
原本,強調幼儿園教育活動的過程為的是改變幼儿園教育活動過多關注結果的取向,使幼儿園教育更好地實現“終身教育”所關注的長期目標。然而,由於不能區分課程設計的“過程模式”和“目標模式”,對低結構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也不甚理解,人們將預設細化和特化的活動目標作為關注的首要問題。結果教師被要求按照“目標模式”的管道設計課程,在頭腦中確立活動的“目標意識”,並將“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在每個教育活動之中”。這樣做強調的恰恰不是活動過程,而是活動結果。
原本……
反思這些在過去的日子裏大家忙著做過的事情,不由得讓人感到做得有點冤枉。現在,已經不會有太多的人再去做“大拼盤式”的課程了,人們已經認識到兒童發展水准是不可以被用作教育、教學目標和評估標準的,而且量測和評估兒童的發展水准不是教師輕易能做的和應該去做的事情;人們已經明白在幼儿園中遊戲固然是重要的活動,但教學也是重要的活動,兩者缺一不可;不少人開始會做低結構的課程了,當然他們運用的是“過程模式”中的泛化教育教學目標的管道,而不是“將教學目標層層落實”的目標模式。
誠然,有人會說這就叫“摸著石子過河”,這就是“實踐出真知”。但是,對數以萬計的教師和園長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真情投入的“改革”,能這樣輕描淡寫嗎?
思考正在走的路
反思已經走過的路,也許其意義主要在於讓大家變得理智一點,不要“一窩蜂”地去做缺少意義的事情。現在,數以萬計的教師和園長似乎還在“雲裡霧裡”,還在“摸著石子過河”。
現在,許多幼儿園都在搞園本課程,都在試圖通過課程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成行動。許多教師和園長還誤以為建構主義、多元智能、人本主義等一些源自西方的理論可以轉化為在中國行之有效的幼稚園課程,有意無意地將它們作為編制園本課程的“旗幟”;許多教師和園長還在花大力氣創編與別人不一樣的課程。設計“原創”的教育活動。也不管自己究竟是否明白什麼是幼稚園課程以及如何設計和編制課程;許多地方的行政長官還在根據自己確定的評估標準,即以幼儿園有沒有園本課程評定幼儿園的辦園質量。
現在,許多幼儿園都在試圖通過園本教研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成長。許多教師和園長還誤以為園本教研的目的就在於通過對本園教育、教學的反思,將“先進理念”轉化為教師的行為;許多教師還在花大力氣客觀地觀察和記錄兒童的行為,對照“先進理念”分析和評估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並反思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促進兒童的發展;許多教師還在為兒童書寫成長檔案,試圖通過這一途徑記錄兒童的發展軌跡,並建立與家長溝通的通路:許多地方的行政長官還在將幼儿園有沒有做好他們要求的文案工作作為評定幼儿園辦園質量的標準。
現在,不少幼儿園都在搞科學研究,都在試圖通過科研提升幼儿園的辦園層次,並推廣研究成果。不少教師和園長還誤以為他們搞科研的目的就是去發現真理和規律,並以此促進自己和別人的教育、教學工作:許多地方的行政長官還在將幼儿園有沒有做好科研,作為評定幼儿園辦園質量的標准。
現在……
幼儿園課程改革已經走了20年的路,現在還是走得那麼累。真的沒有人願意看到在數年或者更多年以後,再去反思現在走的路,結論還是不那麼好。
想一想以後要走的路
反思了已經走過的路,思考了現在正在走的路,讓人感到心裡有點沉重。但是,這樣也許能讓大家對以後要走的路想得更明白一些。
誰都難以預料以後會發生什麼,哪怕是不久的未來。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未來不是現在,更不是過去。社會在變化,對幼稚教育的思考也一定會隨之發生變化,與時俱進才是解决問題的唯一管道。
從宏觀的層面思考以後要走的路,也許我們要多去想想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怎樣更多地關注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問題,而不是不加批判地將一些源於西方文化的思想都當作“先進理念”。
從宏觀的層面思考以後要走的路。也許我們要多去想想在建構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怎樣更多地關注教育公平的問題,關注弱勢群體的問題。而不是太多地關注如何在最大的地域範圍內推行所謂的“先進理念”。
從客觀的層面思考以後要走的路,也許……
從微觀的層面思考以後要走的路,也許我們要多去想想如何為教師和園長提供“高品質”和“易操作”的課程平臺以及豐富的課程資源,而不是讓教師和園長忙著發展和編制與別人不一樣的園本課程,不是讓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創編素材,製作學教具和設計活動。
從微觀的層面思考以後要走的路,也許我們要多去想想如何讓教師在“高品質”和“易操作”的課程平臺上研究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業已形成的、合格的“園本教研研究共同體”中,通過對話和反思去發展和建構屬於自己的實踐性智慧,而不是讓教師按同樣的標準和要求去統一理念和規範行為。
從微觀的層面思考以後要走的路,也許我們要多去想想如何讓教師將時間和精力主要花在實實在在地為幼兒及其家庭服務方面,而不是沒完沒了地去做那些缺少實踐意義的事情。
從微觀的層面思考以後要走的路,也許……
參考文獻:
[1]朱家雄,等.生態學視野中的學前教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中).
[2]Spodek,B.,&Saracho,o.N.Handbookofresearchon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2nded.Mahwah,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6.
[3]朱家雄,等.變化的社會文化,變化的幼稚教育.幼稚教育,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