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囙此,提高教師的德育意識,提高教師的德育貭素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加强教師自身的政治貭素,同時,創設德育環境,德育氛圍,形成一種大的社會輿論,促使教師增强社會責任感和對德育工作的緊迫感,把德育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來做,從而使學前幼兒的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我們對學前兒童德育方法進行研究,就是為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而幼兒家長對德育的認識、態度、經驗等也是影響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囙此,我們對我園不同年齡段的十個班的幼兒及家長做了調查,以瞭解幼兒德育的現狀及家長對幼稚教育的觀點,找出幼兒德育存在的問題,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揭示幼兒德育的規律,探索幼兒德育的方法,打開提高幼兒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思路。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傾向
我們對大一班44名幼兒家長做了如下兩個調查:錶1(略)
錶1對家長調查的問題是:“您認為在幼儿園期間,發展孩子的智力、多方面能力、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哪方面最重要。”
錶2(略)您對孩子的投資,主要在哪方面。A:智力投資;B:吃穿;C:玩具;D:認為智力投資並重吃穿的家長。
從調查中看,獨生子女比率大,入園幼兒95%是獨生子女。許多家長盼望孩子成才心切,把心放在孩子身上,把錢花在孩子身上,把對孩子的培養作為家庭的頭等大事來抓,這可以說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卻步入了另一個誤區:對孩子片面強調特長教育、智力教育,而忽視了對幼兒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特別是不注重幼兒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如:玩具是孩子的天使,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長卻把更多的精力、物力投到了發展孩子智力上,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力,剝奪孩子自主發展的權力。
二、幼兒整體素質狀況及原因分析
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主要是指幼兒體、智、德、美、勞的全面和諧發展。它們的關係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而現在由於家庭教育的誤區,家長的教育思想,教養態度存在著嚴重的偏頗,因而導致“重智輕德”現象,使幼兒的整體素質在思想品德方面產生了許多特殊而又有共性的問題。
(一)“自私心理”嚴重
測查中二班到園幼兒人數34人。問題:如果小朋友打你了,你怎麼辦?小朋友回答的做法可以歸納為錶中的四類。錶3(略)老師對孩子們的回答失望之餘還有一絲欣慰,因為還有唯一的一個孩子說:“我告訴老師,老師責備他,打人不是好孩子”。老師用多少幾歌、故事對孩子進行的友愛教育,只在這一個孩子身上看到效果。查其原因孩子大都是說:媽媽(或爸爸)告訴我,在幼儿園裏不能吃虧,誰打你,你就打他。就這樣,我們老師所做的大量工作,費煞苦心所取得的成果往往被家長的一言一行所否定。由此可見。孩子的自私心理主要是家庭教育的影響造成的,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又是幼儿園與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結果。
(二)情感意識淡薄
當前的獨生子女倍受家長的寵愛。可以說做父母的都對孩子傾注了無限深沉的愛,但孩子往往把得到了一切關懷都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從孩子那裡,父母卻得不到應有的孩子的愛。
在調查孩子是否“知道疼愛父母,吃東西能想著父母老人”時,小班26名幼兒只有4人在吃東西能想著父母,比例15.38%;中一班33名幼兒只有9人在吃東西能想著父母老人,比例為27.27%。而更多的孩子卻不知道關心父母和他人。這些孩子,久而久之,就只知道獲取愛,要求別人的關心愛護,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卻不知道體諒父母的難處與痛苦。這些孩子在幼儿園裏也就會缺少愛同伴、愛班級、愛集體的情感。長大以後自然缺乏社會責任感,也就談不上愛集體、愛祖國了。這些現象表明,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應讓孩子明白,愛應該是雙向的。幫助孩子理解別人愛他,關心他,同樣他也應該愛護關心別人。以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愛的情感。
(三)依賴性强、自立性差
我們對大班三個平行班的108名幼兒進行有關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技能的調查,如:自己起床、穿衣;自己吃飯、不挑食;飯前便後洗手;自己洗手帕;有禮貌等。有95%的幼兒能達到這些名額(因為,在小班、中班都已對幼兒進行這些能力的培養)。而向家長調查的結果,只有33名幼兒在家裡能做到,占31.48%。咎其原因,主要是家長仍然事事代勞。對孩子嬌生慣養,助長了幼兒的依賴性,自己能做的事也依賴於成人。
從幼兒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的角度看,幼兒到了三四歲,自我意識初步出現。這個時候,幼兒就需要也應該有一個自我活動、拓展獨立思維的外部環境。家長此時要給予幼兒一些參加鍛煉的機會,讓幼兒吃點苦、受點累、受點難,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事自己想辦法解决。這些對於幼兒來說,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能承受得起,但是,有些家長卻不能承受。事事包辦代替,從而淡薄了幼兒的自理、自立意識,剝奪了幼兒鍛煉的機會。這樣就致使孩子缺乏獨立性、創造性、自立性,遇事不能主動想辦法解决,處處依賴別人。長大後就難以適應各種生存環境,難以承擔重任。
三、幼稚教育的誤區和幼兒德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家庭教育與幼儿園教育很不一致,尤其在德育方面的不一致是當前幼兒德育的一大誤區。正如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所說:“兒童與你母相關的愛力深,想處時間長,他們對於兒童的影響從而也大,往往在學校得到的一些好處,卻抵擋不住家庭環境的壞處”。
那麼,當前的幼兒德育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呢?一是社會道德環境(主要指家庭環境)與幼兒品德教育取向嚴重脫節;二是缺乏有效的德育方法;三是幼兒老師自身的思想政治貭素和德育意識不强。
四、幼兒德育的思路
學前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教育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不是要教給孩子多少知識,學會寫多少字,算多少計算題,更不需要去搞什麼“早期定向”培養,而最重要的是健康的心理貭素、優良品德的培養以及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例子,一比特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外國科學家在回答記者提出的:你在哪個受教育的時期受益最大時,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是在幼儿園時代美術的好品質,好習慣使他終生受益。可見,學前教育在整個基礎教育中有著多重要的地位,良好品德的形成對人的一生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我們幼教工作者必須樹立遠大的教育觀,從提高幼兒整體素質著眼,加强幼兒德育有效方法的研究,調動、協調一切教育因素,扎扎實實地做好奠基工作,探索出一條德育啟蒙的新路子。
(一)加强小班德育工作是完成學前德育工作的基礎
德育是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三歲前至關重要,遺憾的是,初做父母、祖父母的人渲染在家庭新成員誕生的歡樂之中,他們重視對孩子的“養”,而忽視了“教”。對幼兒在三歲前的遷就、溺愛引起很大的危害。幼兒入園後,教師就要對德育的某些方面做補償性的工作,要花大力氣穩定情緒,建立常規,想方設法吸引他們參加正規活動,放弃任性的要求。因而小班這一年承擔了重要的基礎工作,若能彌補三歲前家庭品德教育的不足,則可以為後一個階段的教育的順利進行開闢道路。
首先,做好新入園幼兒的摸底工作。瞭解幼兒的行為習慣,任性與否,情緒、狀態,能否獨立進餐、入廁、是否膽小、孤僻,在任性與自製這兩個對立的品質上有何表現。方法可以通過家訪、問卷、觀察等手段。把結果作為製定德育目標的重要資料依據。
其次,幫助幼兒忙地習慣他在社會生活中的雙重角色。即在家庭中獨立的獨特地位與在幼儿園裏是集體中普通一員的角色。環境和人際關係的改變,會在幼兒的心理上激起很大的震動,與同齡夥伴相處時,欣喜與厭煩,好奇與懼怕,融洽與不和等心態,往往摻雜並行;而且情緒變化多端,行為反復無常。但幼兒的內心世界比在家裡要豐富得多,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誘發他們心態中積極的一面,導向集體的規範之中。利用集體教育的環境和優勢,為幼兒創設為別人、為大家服務的實踐機會,讓幼兒初步體驗集體道德的情境。
(二)實現家庭、幼儿園教育的同向同步
提高家長的參與性,就是在幼稚教育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家長的參與意識,改變過去工作中存在的誤區。即單純強調讓家長配合幫助幼儿園矯正幼兒的不良行為,把有缺點、毛病多的孩子推給家長的做法。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是忽視了家長在教育中的作用。現在,我們把過去的單向交流改為雙向交流,增强家長的參與感,如:針對孩子打架的問題,老師在家長園地“大家談”欄目中,寫出“寶寶打人了,怎麼辦?”的小文章,家長會在看文章的過程中,對於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引起深深地思考。我們還可以請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方面做得較好的家長在家長會上談體會,寫自己培養孩子的態度和經驗。這樣,家長成為主動的教育者,家長們自己的經驗、方法也更容易在家長間溝通,從心理上也樂於接受。可見,家長的參與,是一種生活活潑的教育形式,是促使家長自覺地與幼儿園的教育保持一致的有效途徑。所以,我們要利用多種形式,提高家長的參與意識,以便更好地實現家庭與幼儿園的同向同步。
(三)提高教師的認識,增强德育意識
當前的幼教改革首先就體現在幼儿園的教育目標出以往的重知識技能傳授轉向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特別是認識到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習慣是身心發展的重要內涵。在調查幼儿園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中發現,除了主要是因為“社會環境(主要指家庭環境)與幼儿園的教育不一致,沒有形成一體化教育”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對德育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不强。我們應該承認,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由教師和家長共同承擔的。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幼儿園是專門的保教機构,對幼兒品德的形成應起積極的主導作用。教師更應該比家長更善於發現幼兒品德發展的優勢,更善於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水准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囙此,提高教師的德育意識,提高教師的德育貭素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加强教師自身的政治貭素,同時,創設德育環境,德育氛圍,形成一種大的社會輿論,促使教師增强社會責任感和對德育工作的緊迫感,把德育工作作為一項長期的重要的工作來做,從而使學前幼兒的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直第一幼儿園都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