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園科學探索活動形式化問題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逐步轉變了只重視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的灌輸式的學習方法,採用了動手操作、記錄、討論等形式組織教學活動,但是教師選擇的內容是否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如今幼儿園的科學探索活動提倡讓幼兒記錄操作的過程和發現。

幼儿園科學探索活動形式化問題

隨著幼稚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逐步轉變了只重視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的灌輸式的學習方法,採用了動手操作、記錄、討論等形式組織教學活動,但是教師選擇的內容是否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的操作資料是否恰當?討論和記錄的效果是否引起幼兒更善於思考和概括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經驗?幼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幼兒是否越來越熱愛學習?文中例舉的幾個有代表性的活動背後反映出一些教師對《規程》、《綱要》的精神還沒有真正地理解,教學中還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形式主義。

選擇的教材內容偏難

教育需要改革、創新,但改革並非全盤否定,傳統教材中仍不乏優秀的內容。創新並不是一味追求標新立異,關鍵是要適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教學內容不在於新與舊,或者有無“看頭”,重要的是適宜。適宜的標準是:不僅滿足於教的需要,還要滿足於“學”的需要。只有當“教”的內容與“學”的需要達到和諧統一,才能稱為好的教學內容。但是由於教師的教學水准和能力發展不同,對《綱要》精神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存在對教材內容選擇偏難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觀摩活動,教師更是挖空心思找別人沒上過的內容。比如有一次大班的科學探索觀摩活動,教師選擇探索《自由落體》的速度問題,提供了沙包、紙團、積塑、積木、毛線等物體讓幼兒探索。幼兒同時拿兩樣物體舉高後同時放下,觀察哪種物體速度快先著地。因為這關係到物體的質量、重量、體積的大小等問題,提供的資料品種既多又大小不一,落地距離短,幼兒自己操作自己觀察又不方便,根本看不清什麼物體先著地。教師硬是要求幼兒說出這些物體落地速度的順序,幼兒只好亂猜。教師很著急,於是只好填鴨式地教給幼兒知識,幼兒仍然是一頭霧水。分析一下原因,不難看出是活動內容的選擇偏難,它滿足於教師“標新立異”的需要,但它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准,是幼兒不能接受的,不能滿足幼兒“學”的興趣和需要。

提資料的適應性問題

科學探索活動應該提供足够的資料,使每個幼兒都有探究的條件和可能。特別是小班需要入手一份操作的資料,每樣資料的數目不一定和班裡幼兒的人數相等,但每個幼兒都應該有足够的、在探究物體的相互作用和關係中起關鍵作用的資料。如在探索物體的沉浮時每個小組有一大盆水就可以了,幼兒合用一盆水可能會使不同的資料之間、不同幼兒之間有更多的相互作用。但沉浮的東西應該比較多,可以供幼兒自由選擇資料,這樣才能使每個幼兒有充分嘗試的機會,達到經驗的概括。中大班幼兒可以2到3人一組合作探究,培養幼兒合作的能力。但是提供資料時教師要注意選擇安全、無毒、無害的資料。

科學探究的資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和儀器外,更多的應該是身邊易得的資料。教師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為幼兒提供與水、沙、石、泥、面、顏料、紙、木、塑膠、鐵、布等資料相互作用與條件,支持和引導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製作等活動,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

比如在大班科學探索觀摩活動《烏鴉喝水》中,教師為每位幼兒準備了四個小口徑的燒杯,全班36比特幼兒教師要準備144個小口徑的燒杯,還要裝水、分盤,準備其他資料,中間還需要六比特教師的幫忙。試問平時上課你是怎麼準備的?誰可能天天來幫忙?這種觀摩活動的可學性在哪裡?活動前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參與收集、準備活動中使用的資料,活動中的小口徑燒杯完全可以換成幼兒自帶的小可樂瓶,幼兒可以自己找同伴協商、調整兩個相同的可樂瓶就可以了,或者2到3人一組合作探究;活動前教師指導幼兒自己製作刻度、自己裝水,活動中指導幼兒自己換水(或倒出資料重新裝水)。這樣的科學教育不僅能使幼兒通過操作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經驗,還能讓幼兒學會勤儉,學會珍惜和利用資源,能讓幼兒真切地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科學技術對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真正地熱愛科學;還能讓幼兒學會創造,體驗到創造能使簡單的資料發揮更大的價值,從而真正地樂於探究、樂於學習、樂於創造。


討論流於環節

討論是科學探索活動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討論可以新增更多交流的機會。幼兒可能會有意見分歧,需要一定的時間爭論和辯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發現和重新認識同伴的長處,他們會在相互的討論、碰撞中構建新的知識經驗,從而獲得更多的新知識、新經驗。同伴間的相互質疑可能會引出新的問題,從而激發進一步的探索。在討論前,教師要注意把能力强弱不同的幼兒搭配在一組。引導幼兒推選小組長,協助做好小組討論的協調工作,並鼓勵小組中每個成員大膽表述自己的意見。教師的作用是先觀察各組是否進入討論環節,然後參與到其中的一到兩組的討論中,主要是傾聽幼兒的看法,鼓勵幼兒輪流表達自己的想法、探究的過程和發現。教師在設計討論時間時還應注意根據所討論問題的難易程度把握好討論的時間,對於有爭議的問題,可以安排長一點的時間,反之則安排短一點的時間討論,這樣才能保證討論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討論的作用在於促進幼兒語言和思維的相互作用。活動中教師意識到要給予每個幼兒充分講述的機會,經常會提出問題請幼兒討論。在大班的科學探索觀摩活動《斜坡上的滾動》中,教師請幼兒先討論:“相同的汽車放在鋪有木板、地毯、水泥板的斜坡上行走(長度、斜坡角度相同),哪一種速度最快?”說完教師就轉身去做幼兒操作資料的準備了。幼兒接到指令後立即圍在一起討論,結果只用了四分鐘左右討論完後就沒話說了,只好在一起吵鬧嬉戲。聽到教師請幼兒動手操作,幼兒的興趣又來了,過了十分鐘的動手操作後,教師又請幼兒討論:“你是怎麼操作的?發現了什麼?”討論才剛開始一分鐘,由於時間關係教師又要接著下一環節的驗證操作活動。這樣,前次的討論時間太長,第二次的討論時間太短,討論是否有效、討論是否達到目的教師就忽略了。筆者認為,無論哪種討論,教師都應該參與到其中一到兩組的討論中,主要是傾聽幼兒的看法,鼓勵幼兒輪流表達自己的想法、探究的過程和發現。當討論出現僵局時,教師應適時介入,如:“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為什麼會這樣?”引導幼兒關注到一致和不一致的觀點,以引起幼兒更深入地思考和概括問題,不斷提升自己的經驗。

記錄流於形式

如今幼儿園的科學探索活動提倡讓幼兒記錄操作的過程和發現。囙此,幾乎所有的科學探索活動教師都會為幼兒提供紙和筆讓幼兒記錄。記錄是科學探索活動的重要環節,能使幼兒更關注探索的過程和事物的變化,有助於幼兒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有助於同伴間的交流和分享,也有助於幼兒提升知識經驗。可是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有的教師常常出現為記錄而記錄的現象。具體表現之一是無效記錄。如中班的科學探索《好玩的陀螺》,教師提供積塑、積木、玩具、塑膠碗及製作陀螺的資料,其中的一個環節是引導幼兒記錄陀螺轉起來的次數。由於陀螺轉起來時速度快、幼兒看不清楚,再加上幼兒數的速度也跟不上陀螺轉的速度,結果只能是亂數、亂記。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引導幼兒操作、觀察、記錄什麼東西能轉起來?為什麼會轉?至於轉的次數不是今天探究的重點。具體表現之二是重複教師或同伴的記錄。如中班的科學探索活動《什麼東西會滾動》中,教師問幼兒:“生活中什麼物體會滾動?”根據幼兒的回答,教師在大記錄紙上畫上皮球、車輪、游泳圈,還請兩位幼兒上來補充畫圖,共畫了十種物體;然後教師要求幼兒在小記錄紙上畫上自己認為會滾動的物體。這有什麼教育價值呢?教師和同伴的示範局限了幼兒的思維,大多數幼兒只是重複記錄教師和同伴的答案,完全喪失了記錄應有的價值。

記錄在幼兒科學探索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更適合中、大班幼兒使用。教師要從幼兒的實際水准出發,啟發幼兒先猜想,並用繪畫和以繪畫為主的簡單圖表畫上自己認為會滾動的物體,然後引導幼兒動手操作試試看是不是這樣,並記錄下他們探索的過程和發現,再提升經驗,使記錄為幼兒得出結論、分享和交流服務,使記錄能支持和促進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本文標題: 幼儿園科學探索活動形式化問題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39061145095
相关資料
幼兒科學活動應避“輕”就“重”
如何上好幼兒科學活動,是一直困擾著眾多幼兒教師的問題,我以為,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應做到避“輕”就“重”,即重過程,輕結果;重合作,輕熱鬧;重結構,輕花樣;重探究,輕推論;重激勵,輕責備。任何一項偉大的發明與創造都不是一個人獨立完成的,很多時候
標籤: 科學
科學發現室與兒童科學活動
然而,科學發現室的實際作用還不盡如人意,科學發現室的設施、資料及在科學發現室開展的活動距宣導者們的預期還有一定的距離。作為一種專用活動室,科學發現室不同於科學角,它是一種擴大了的以幼兒自主學習為中心的科學活動場所,是一種引導幼兒進行科學發現
標籤: 科學 幼儿園 幼兒心理 幼儿園教師
科學學習中心的創設與幼兒的探索
為此,我們創辦了科學學習中心,這是一個讓幼兒共亯資源、探索實踐的學習場所,裡面擺放著適合孩子開展科學發現活動的低結構性資料。“中心”設有光影區、電力區、量測區、熱能區、化學區、磁力區、水力區、蠟型區等,孩子們可以進行各種科學實驗、探索和科學
標籤: 科學
從幼兒認知特點看幼儿園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就相當於播放電視片。在幼兒時期,幼兒的無意注意和無意識記都佔優勢,電視畫面鮮明生動、活動多變、刺激强烈,很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和被識記。進一步激發幼兒去探究動物的奧秘。好的教材,能化遠為近、化大為小、跨越時空,擴大幼兒的認知領域。
標籤: 幼儿園 親子成長 幼兒心理 幼儿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