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使兒童身心得到全面發展,培養兒童創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們樂於用畫畫來表現自己的感受和內心意願,在創作中發揮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由此可見,繪畫在幼兒健康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組織教育活動,科學輔導幼兒繪畫就尤顯重要。然而,現時許多教師並未意識到這點,在組織幼兒繪畫活動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裡不妨與大家共同探討。
問題一、忽視幼兒的“心靈感悟”,繪畫採用固定模式,給自由表現設定障礙。長久以來,我們已習慣了讓幼兒欣賞範畫作畫,當這種教育管道終被摒弃時,孩子們仍是大多坐在教室裏,手握畫筆,並不大膽地在紙上塗塗畫畫。沒有了範畫,但也沒有够多的目識心記的東西讓他們展開聯想,怎能自如地表現?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繪畫活動就是將眼睛所見,引起內心衝動而通過手的動作描繪出一個“無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動。美國專家認為,孩子們的塗塗畫畫實際上包含著積極的視覺形象思維。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靈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關鍵是我們如何引導幼兒走進自然,感受生活,讓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曾參與過這樣一次活動。春天,萬物復蘇,有兩組幼兒同時到郊外寫生。剛到目的地,孩子們還來不及喘口氣,更沒有來得及顧暇周圍宜人的環境,只聽一組教師說:“開始作畫吧,你們看到什麼就畫什麼。”我觀察著幼兒的反應,有的目光散亂無焦點,有的“埋頭苦作”偏不看。。。。。。十分鐘過去,一組幼兒的作品大多成形。我又來到二組,場面可熱鬧啦!孩子們三三兩兩,有在柳樹下觀察撫摸,嘰嘰喳喳的,有彎著腰嗅花香的,有正在爭論那些樹的造型是人工還是自然生成的,教師蹲在孩子們中間也興奮得漲紅了臉。又是十分鐘過去,當一組已結束了繪畫活動時,二組幼兒才開始作畫,不是在教師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畫畫來表現自己此時的心情。
結果可想而知,二組幼兒的作品充滿了靈氣,想像力豐富。當然,我們不能說一組教師的“看到什麼畫什麼”的管道就是錯的,為什麼收效甚微呢?是她並不瞭解幼兒作畫是畫其所知而不是畫其所見,強調觀察,而忽視了引導幼兒觀察與體會。讓幼兒通過對話----同伴對話、師生對話互相交流,這樣更有利於他們對所觀察到的事物加深印象,有利於繪畫過程的實施。
問題二、著重於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兒在繪畫過程中的情感體驗。繪畫是兒童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美的體驗強調,做事情是為獲得真正的樂趣。我們教幼兒繪畫,不是為了培養小畫家,而是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通過畫畫使幼兒的認知、情感等得到健康發展。每一次繪畫活動,都應給幼兒創設輕鬆愉悅的環境,使孩子自始至終沐浴著溫暖快樂的氣氛,重視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體驗與態度傾向,方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達到活動的目的。
教師在開展繪畫教學活動時,有幾類常見現象。
現象一:活動多以上課形式進行,過程規範,觀察——講解——作畫——評估,似無紕漏。幼兒是否全身心的投入無人理會,只要看到孩子們在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作畫,教師的欣慰感、成就感溢於言表。殊不知幼兒作畫的動機就是出於遊戲的願望,他們看重於畫的過程,並從中得到愉悅。教師只有充分運用遊戲的手段,安排幼兒感興趣的內容,不斷變換形式,才能給幼兒的創作活動帶來樂趣。
現象二:組織活動時目的性太强,不善於抓住教育契機。如引導幼兒畫一種小動物,教師不應只著重於其外部形態特徵、線條的勾畫等,更多的要考慮幼兒的情感傾向。1、是否喜歡這種小動物。2、為什麼喜歡?3、願意畫它嗎?4、你想怎樣畫。在這個過程中,實施以下情感教育:1、人類和動物是好朋友。2、愛護小動物。3、繪畫的興趣和信心。這是一個繪畫過程,也是一個體驗過程,如果我們只要求幼兒畫好“它”,而不顧及其內心感受,不抓住此類教育契機,往往事倍功半。
現象三:幼兒正在專心作畫,教師按照備課計畫,選幾幅幼兒完成的作品開始講評,另一部分幼兒,只好在教師的强令下停筆,可又有誰在看在聽呢?有的煩燥不已,有的意猶未盡。。。。。。教師在對少部分作品評估並給予表揚的同時,嚴重地打擊了大部分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對繪畫的熱情降低,對自己的作品喪失信心。我認為這種做法在幼兒繪畫指導中應杜絕,否則,藝術教育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問題三、不能讀懂幼兒的畫,作品評估大而化之,影響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究其主要原因,是沒有用一顆童心去感悟幼兒的作品。一幅兒童畫,就是一個小心靈的探索。現實生活在孩子們的幼小心靈裏留下許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們獨特的體驗和感受,使他們獲得了大人們所體驗不到的生活情趣,他們的畫也囙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氣。
經常看到教師們以佈局是否合理、線條是否流暢、畫得象不象、美不美等來評估幼兒的作品,而對於看似一塌糊塗,實則思維獨特的畫置之不理或予以否定,這簡直是扼殺了幼兒的創造力。一次到美術班看幼兒作畫,教師拿出兩幅畫(圖1、圖2),說了兩句評估的話:“瞧,這畫的什麼,亂七八糟(圖1)”,“這幅畫畫得不錯吧?(圖2)”的確,一幅看似精美,一幅難以看懂,但再細一體會,又有了新的看法,一幅在構畫技巧及色彩運用上略勝一籌,但無大膽創作的迹象,缺乏想像力;另一幅呢,想像豐富,構圖大膽,是幼兒自由表現的結果,這幅畫展現了暴風雨將要來臨的景象:烏雲、東倒西歪的樹、大塊的黑色。。。。。。此時,我似乎感受到了孩子作這幅畫時煩悶的心情,瞪圓的小眼睛。。。。。。
對於幼兒的作品,我們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畫的框框去評估。對於優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評估不能激發幼兒再創作的欲望,對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門外,而應該去領悟孩子為什麼用這種畫法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認為在評估幼兒作品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遵循發展規律。
幼兒繪畫有其一定的發展過程,從塗鴉——再現——創造,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面逐漸擴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評估幼兒的作品應有不同的管道,教師如果採用不得當,可能會使幼兒繪畫興趣從此被淹沒,影響了今後的正常發展。
二是尊重個體差異。
一個班的孩子,其繪畫水准不是一條線,個體差異在任何教育活動中都存在,在繪畫中也不例外,有的聰明靈活,有的思維較呆板,繪畫作品也就千姿百態。我們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正確的評估,促進整體提高。
三是激勵保護的原則。
幼兒由於年齡小,認識不完整,思維沒有定勢,因而在繪畫中會組成許多非現實的形象和樣式。一幅繪畫作品,無論成敗,教師都應站在保護創造心、自信心的基點上進行恰如其分的評估,既能鼓勵幼兒的發展,又能增强他們對創作、對生活的信心。
另外,教師在輔導幼兒繪畫時,繪畫的工具、繪畫資料也太過局限,沒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試想,地處三峽庫區,大自然賦於我們得天獨厚的條件,河裡的沙石、大樹的葉子、山上的草秸、瓶蓋、土豆片。。。。。。都可以用來當作繪畫的工具與資料。我們要善於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合理指導幼兒繪畫,激發幼兒想像,鼓勵他們大膽地表現,讓他們在有趣的藝術活動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