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模擬技術開拓地球的科學教育

不同於虛擬模擬技術在教學實驗中應用的早期階段,得益於當前空前强大的電腦效能和硬體設備,高沉浸感、高模擬度的虛擬模擬教學實驗得以展開。

摘要:虛擬模擬技術作為輔助教學手段業已得到廣泛應用。不同於虛擬模擬技術在教學實驗中應用的早期階段,得益於當前空前强大的電腦效能和硬體設備,高沉浸感、高模擬度的虛擬模擬教學實驗得以展開。地球科學教學中的許多課程的教學內容是“不可及、不可逆”的,虛擬模擬所包含的各種科技手段可以輕鬆構建出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提供全新的教學手段,也創造出全新的教學模式。

關鍵字:虛擬模擬;地球科學;教學模式改革

0引言

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地球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虛擬模擬技術以其强大的現場沉浸體驗和人機互動能力,成為一種非常適合應用在教育教學中的科技手段。虛擬模擬實驗教學適應資訊時代高等教育開放辦學、資源共亯的變革要求,為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自主實驗和創新實踐提供了先進手段、開放平臺和優質資源[1]。近年來在國家持續投入和高校不斷建設的背景下,湧現了一批成熟的虛擬模擬實驗案例。以國家級虛擬模擬教學實驗中心為例,地球科學相關領域已獲得批准的國家級虛擬模擬教學實驗中心有:北京大學的“地球科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013),吉林大學的“地質資源立體探測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013),南京師範大學的“虛擬地理環境實驗教學中心”(2013),中國海洋大學的“海洋地球科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014),成都理工大學的“地質與岩土工程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014)。這些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依託本校特色的教學資源,深耕於地球科學領域某個或某幾個方面。

1虛擬模擬技術在地球科學教育中應用必要性

地學實驗教學內容的特性以及地質、資源、環境、灾害等涉及高危或極端環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大範圍、大數量、抽象化以及高成本、高消耗的大型綜合性實驗項目,需要通過虛擬模擬實驗來完成教學過程,提升學生的能力。具體來講,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不同於其他學科,在地球科學領域中,相關現象一般具有較大範圍的空間分佈。學生在進行野外實驗、實習時,需要運用空間想像等認知能力來掌握全域概況,這對於初學者來說難度頗大。以地質認識實習為例,雖然學生可以觀察局部某一個點上出露地表地層的岩性,分析其年代特徵,卻難以將各觀察點的情况串聯起來,形成對這一地區的綜合認識。但如果在此之前,學生通過“三維地層模擬環境”對實習區域進行了全方位的觀察,便可以獲得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2)地球科學除了研究地表的各種地物,還深入地殼,進入海洋。另外,現在更有很多輔助地學研究的工具設備進入了高空、深空,如對地觀測衛星。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這些位置都是“不可及”的。囙此,對於這部分知識,傳統教學方法以課堂的原理講授為主,以示意圖表作為輔助說明,很難建立直觀認識。而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的沉浸式環境可以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並且通過互動式的操作遨遊其間,這種實驗教學的效果是枯燥的理論介紹所不能比擬的。(3)地球科學研究的現象,從發生、發展,到形成最終的結果一般需要漫長的時間,而且其過程一般是“不可逆”的,囙此很難通過真實實驗來複現這個過程。虛擬模擬實驗可以完美的解决這個問題。對於一個經過漫長時間發育的地學現象,可以為它在若干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基於現有的發現、知識構建模型,從而為學生直觀的呈現出這一現象發展的全過程。學生甚至還可以通過調節模型的參數來改變這個過程的發展路徑、方向,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從而更加深刻的掌握和理解相關地學原理。(4)資訊技術的發展極大的改進了地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高校培養的地學領域人才也需要順應這一趨勢和潮流,學生不僅僅能使用電腦查閱文獻、撰寫報告,還能够具備資訊科學的思維能力,主動應用資訊技術來發現問題、解决問題。充分結合資訊技術的虛擬模擬實驗,是培養學生信息化能力的最佳途徑。(5)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地球科學研究中,出現很多先進的工具、設備,如手持光譜儀、無人機、地學物聯網感測器。掌握這些設備的操作方法已成為今後從事地學領域相關事業學生的必備知識。但是這些設備或者價格高企,或者難以部署,高校限於財力無法大規模購置這些設備,學生在使用過程中的誤操作也可能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開設虛擬模擬實驗可以解决這個問題:對於那些難以部署的設備,如地學物聯網感測器,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部署,並觀察感測器的工作過程;對於那些昂貴的設備,如無人機等,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操作練習,達到熟練操作的程度以後再開展無人機量測等真實實驗。


2地球科學虛擬模擬教學建設內容

地球科學虛擬模擬教學實現了真實實驗不具備或難以完成的教學功能,在存在高危或極端的環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綜合訓練等情况時,提供了可靠、安全和經濟的實驗項目[2]。為保證實現如此複雜的系統,地球科學虛擬模擬教學需要建設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構建地球科學虛擬模擬教學體系結合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的要求和地球科學的學科特色,將地球科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劃分為全虛型(不可逆、高危險、高成本、大範圍、靜態轉動態)、虛實結合型(抽象、難理解、難記憶、破碎化、數量大等)、全實型(可以用物理模型替代、地質體原型等)和綜合性(多種對象、科技等的集成)不同層次進行方案設計。(2)優選地球科學虛擬模擬技術根據地球科學的學科特點,地球科學虛擬模擬教學可以選擇的虛擬模擬技術包括:3D列印科技、沉浸式虛擬模擬技術、增強現實科技等。(3)開發地球科學虛擬模擬教學案例應用虛擬模擬技術,結合地球科學課程中的教學內容,設計若干案例,例如,火山噴發地質過程模擬實驗,可以動態觀察火山活動的地質過程[3];建設岩礦石三維模型資源庫,建立珍稀的岩礦石標本三維模型,納入到虛擬模擬環境中[4];在資源庫的基礎上,還可以構建地質標本模擬學習平臺,讓學生可以在簡單的電腦環境(如瀏覽器)中學習、辨別礦物岩石標本[5]。(4)實踐地球科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案例地球科學虛擬模擬教學案例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該建立一個完善的“評估-迴響”機制:讓每一個參與實驗的人員對實驗案例進行評估。跟踪評價結果,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據評價結果和意見來調整實驗案例。(5)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無論是構建虛擬模擬教學體系,還是開發虛擬模擬教學案例,其最終的落腳點都是為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更多的資源和途徑。這是開展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的初衷和應該始終堅持的目標,也是促進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發展的手段。地球科學虛擬模擬實驗教學體系應具有開放、可擴展的性質。學生不僅可以完成已有的實驗案例,也可以自己動手設計開發新的案例。在這個過程中虛擬模擬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而學生積極參與到模擬實驗案例的設計開發中,同樣也會促進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的發展。

3地球科學虛擬模擬教學實例——虛擬地質博物館

依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學資訊工程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完備的虛擬模擬實驗教學環境,地球科學專業教師構建了很多虛擬模擬教學體系。其中,“虛擬地質博物館”便是一套綜合虛擬模擬教學體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物館主要是為地質類專業的教學服務,現時擁有與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古生物學、地史學等基礎地質課程教學配套的較為完整和系統的標本體系。“虛擬地質博物館”基於實體博物館構建,具備全虛型教學實驗——以在沉浸式環境中漫遊虛擬地質博物館為主,學生可以與虛擬場景中的展覽物品互動;虛實結合型教學實驗——在實體場館中瀏覽虛擬博物館;全實型教學實驗——利用3D列印設備,列印礦物岩石標本。地學資訊工程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擁有由四通道高清投影設備構成的沉浸環境,“虛擬地質博物館”可以在此得到完美的呈現。此外,實驗室還具備單色、彩色3D打印機,為“虛擬地質博物館”虛擬模擬教學體系提供支撐。實體博物館中的地質標本主要來源為學校師生在科研、教學實習等野外工作中採集的,或者為校友、國際友人等饋贈學校的,標本來源有限。而在“虛擬地質博物館”中,通過建立地質標本電腦三維模型資源庫,可以拓展博物館中的標本來源。“虛擬地質博物館”允許學生通過雷射掃描儀等設備自行構建地質標本的電腦三維模型,並納入到標本模型庫中。這些模型還可以通過3D列印設備,再列印出實體。這既是“虛擬地質博物館”虛擬模擬教學體系中的實驗內容,又可以擴展教學體系的實驗案例,從而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

4結語

地球科學虛擬模擬教學體系不應該是一個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死”平臺,而應該允許在其之上可以進一步擴展、開發。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建立電腦模型類比地學現象、過程,或者通過挖掘地學大數據來發現新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可以構建一些更大尺度、更全面流程的綜合性實驗。例如,在全球尺度的虛擬環境下上進行地理、地質現象的綜合認知實驗,集成海、陸、空多要素的綜合分析實驗,囊括地學資訊採集、處理、存儲、分發、應用、分析全流程的綜合業務實驗。

本文標題: 虛擬模擬技術開拓地球的科學教育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36947137281
相关資料
樹立科學教育觀維護兒童身心健康
幼儿園作為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其中接受基礎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了兒童將來的發展。如何在幼儿園中建立科學的教育機制,以便維護兒童身心健康的成長,逐漸成為了整個社會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為了達成此目的,幼儿園校方或教師可以參考以上四個方面進行著
標籤: 學前教育 幼儿園 心理健康 科學教育 幼儿園教師
科學教育的安全問題研究
科學教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接受教育的組成部分。但是在科學教育中會存在安全問題,這樣就對幼兒的成長產生了一定的威脅,為此,在科學教育中要注重對安全問題的處理,使幼兒能够避免安全隱患,從而更好的提升教學效果。本文重點闡述在科學教育教學中如何對安全
標籤: 科學教育 幼兒心理
科學教育及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在當前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發展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社會的發展對於人才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需要培養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本文將從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方面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措施。
標籤: 科學教育 科學 人文教育 數學
PBL模式在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的應用
將PBL模式引用到“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中,主要依據是PBL模式本身具有以問題為導向、強調學生的主動性、教師是引導者和合作者、注重學生合作意識的特點,同時,從“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環境創設、教師角色轉變、學生準備狀態以及資訊技術運用四個
標籤: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 課程 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