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地認識手與培養學前兒童的動手能力

我國著名手外科專家顧玉東先生認為,人手能够完成27種複雜動作,是現時任何一台機器手所不能比擬的。19塊小肌肉如果損壞,迄今為止還不能重建與修復,成為手科學領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在腦的動作神經中樞裏,有掌管手運動功能的神經組織,使手在運動時,與大腦相應管理手功能的神經元相聯系。

一、手的複雜動作與它的秘密

先看機器手動作發展的兩個例子:由美國航空航天局約翰遜空間中心開發的機器手,它可以操縱和抓住微重力中的移動物體,完成簡單的伸握和旋轉三個自由度的動作;〔1〕解放日報2001年9月21日報導,世界首例跨洋遠程外科手術是由關節靈活的機械手重複醫生的每個動作進行的。〔2]這兩個事件說明機器手動作開發邁向了新的高度。機械手尚且如此,人的手動作定不斷地向更精細的方向發展。我國著名手外科專家顧玉東先生認為,人手能够完成27種複雜動作,是現時任何一台機器手所不能比擬的。這27種動作是:捏的動作,包括側捏(開鑰匙)、肚捏(寫字)、尖捏(拾細物)、撚捏(辨物)、搓捏(點錢),握的動作,屈的動作,旋轉動作,還有托、扭、擰、撕、推、抓、刮、撥、叩、壓、挖、彈、鼓掌、夾、穿、抹、拍、搖、繞。能完成這麼多動作的秘密在於人手有19塊內部小肌肉共同協調運動。這19塊內部小肌肉分別是拇指處4塊,小指基部4塊,手指間骨骼肌7塊,蚓狀肌4塊。19塊小肌肉如果損壞,迄今為止還不能重建與修復,成為手科學領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3〕腦生理學研究證明,人腦功能具有區域性特點,即在腦的某個塊面上比較側重某種功能,但是分工不絕對。在腦的動作神經中樞裏,有掌管手運動功能的神經組織,使手在運動時,與大腦相應管理手功能的神經元相聯系。手的動作愈精細,操作程度愈複雜,相應在大腦上占的面積愈大。一般來說,拇指與食指能完成相當複雜的精細動作,在大腦的運動中樞上占很大的面積,因為它需要有許多複雜功能的神經元支撐。也就是說,對手進行各種動作的訓練,實際上使得大腦得到鍛煉與刺激,腦與手的聯系和腦內部的聯系都得到加强,從而對改善腦功能起了積極的作用。要開發腦智慧,動手操作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二、幼儿園、家庭教育中關於兒童手訓練所存在的主要問題

幼儿園教育中的主要問題是一部分教師對兒童手訓練只認識到了其作用是促進小肌肉發育和發展精細動作等,而對手訓練則缺乏方法與途徑,僅局限於生活活動、美工活動和自製玩具等活動;而且對手的複雜功能缺乏科學的瞭解,全方位訓練手的各種精細動作未提到議事日程。

家庭教育中的誤區還更多地表現在觀念上,他們沒有認識到手活動與腦活動之間的密切聯繫。他們認為生活中的學習不是學習,拿起書本才是學習;又認為動手操作用不著從小培養,長大自然會,從小做事是浪費智慧不值得,從小應該多讀書。所以生活上處處包辦代替,使孩子失去鍛煉機會。殊不知,學前兒童正處於經驗各種生活的時期,他們的周圍生活是他們學習內容的主要來源,整個過程又與動手操作緊密聯系。

學前兒童主要是在活動中學習,陳鶴琴先生提倡“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就是鼓勵兒童通過做事獲得發展。例如兒童空間知覺不是從學幾何開始,而是從搭積木、日常生活的穿衣開始,在活動裏他們知道了這塊積木在左邊,那塊在右邊,這是衣服的左袖,那是衣服的右袖,在做中既學到左、右、上、下等空間知識,又使雙手得到鍛煉,學會穿衣中的伸、系、對齊等動作。

三、學前兒童手動作發展的基本階段

2歲左右的孩子有拆東西的願望,喜歡把東西分離開來。例如給他一支鋼筆,他會把筆套拔下,筆桿擰下,說明這時的兒童已有探究的願望。

3~4歲左右的孩子對物體相嵌感興趣,喜歡重疊建搭物體。例如給一些雪花片,他們會用小片搭成各種物體如橋、滑梯、樹等。

5~6歲幼兒手動作變得比較精細靈活與協調。例如能用拇指與食指準確地抬起芝麻,蒙眼能分辨錢幣的正反面,能用鉤針編織,還會釘紐扣和系鞋帶等。

從以上學前兒童動手能力發展的幾個基本階段,我們歸納手動作發展的趨勢為:從肌肉運動狀況看,從手的大肌肉運動動作向手的小肌肉運動動作發展;從手操縱物體看,由全手掌動作向多手指動作發展,繼而從多等指動作向少手指動作發展。

四、各年齡階段手動作培養措施

從總體上說,動手能力培養主要在日常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活動、遊戲活動、教學活動中進行,以下分年齡段闡述。

l歲階段:

第一,露手教育。

傳統保育嬰兒的做法是讓出生後孩子的手放在抽中,手無法接觸外在物體,這種做法抑制了手的感知和運動,少了一條認識世界的途徑。應該充分地讓小手從袖中解放出來接觸各種物體,在碰碰拿拿中發展觸摸覺。如儘早用手去識別熱冷硬軟,並與語言結合,儘早啟用第二信號系統與第二信號系統,親自獲得對物體的感覺。這些感覺會沿著神經通道反射到大腦感覺中樞,如此多次循環往復有助於提高反應能力。孩子會摔扔時,給些沙包、皮球等,以促進手運動能力發展。

第二,用手指物教育。

半歲左右,孩子有了認識物體能力後,可以要求用手指指向物體,這可以促進手指與大腦智慧活動的結合。順便提一下,孩子在這個年齡時期有一種“舔手指現象”,我們認為這種現象對孩子沒有大危害,過了這個年齡會自然消失。我們觀察過這動作多數發生在大拇指與食指上,這兩個手指是聯系大腦神經最多的手指,也是感覺、運動神經最敏銳的區域之一。我們認為這是孩子用手進行活動需要的表現,成人不要過多地干預,可以在孩子手裡放些物品或玩具滿足他們活動的需求。

2~3歲左右階段:

第一,分拆物體教育。

這時孩子的破壞行為先於建設行為,給什麼東西就拆什麼東西,因為孩子有了探究欲,想看到裡面的秘密。在拆的過程中,產生對物體撥、扭、旋轉、敲等動作。我們應該選擇一些可拆的物品供孩子拆玩。

第二,提供給孩子玩泥沙的機會。

這時孩子喜歡用小棒小刀攪拌泥沙,並把泥沙放在容器中嵌緊,然後再把泥沙倒出來,這樣反復裝倒可以持續半小時以上。這些兒童自發產生的動手活動,是訓練挖、裝、刮等動作的好辦法,家長應為孩子創設一些挖泥沙的機會。

第三,獨立性教育。

這時孩子有獨立意識,產生我來做的想法。應創設條件鍛煉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讓他們自己洗臉、刷牙、吃飯,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從中進行動手操作培養。

4~6歲階段:動手與創造相結合的教育。

這時的幼兒手指動作日益多種多樣,不但全拆而且會拼,通過手的各種動作組合基本學會所有人手具有的習作,為完成學習任務奠定了物質基礎。囙此應更多地給予半成品,如積木、雪花片,讓幼兒操作以發展手的相嵌能力。隨著幼兒操作能力的提高,可以新增教學的要求,如進行剪貼、繪畫、開鎖、蒙眼辨物、聽口令按指、彈豆、撚繩等,還可為幼兒提供廢舊物,讓幼兒自己尋找滿足需要的物品進行建構,訓練手的靈活與精確,發展操作與創造力。

五、幼兒動手能力培養的注意點

第一,根據人手具有27種動作的功能,在活動設計時應考慮動作訓練的有序性與計劃性,活動安排要儘量考慮27種動作的全面訓練,使19塊小肌肉都得到鍛煉。

第二,在動手操作時要注重雙手的同時訓練,特別要加强左手的練習,推動腦的全面發展和使左右手協調配合活動。

第三,要在動手操作中實現做做與玩玩的結合、動手與動口的結合、動手與動腦的結合,實現人的貭素的綜合提高。

第四,幼儿園要利用家長工作的機會,向家長文宣動手培養的重要性,要求家長改變包辦代替,為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

第五,教育兒童愛護手,避免碰傷手的各種組織,以使手在活動中靈活自如地操作。

資料標籤: 科學 動手能力 肌肉
本文標題: 科學地認識手與培養學前兒童的動手能力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33970268457
相关資料
幫助幼兒處理操作活動事件的爭端
3個小組的幼兒都計畫在積木區搭大型建築。當他們在搭的時候免不了會相互干擾,最後終於吵起來了。教師就和這些幼兒坐下來討論解决這一問題:“請大家想一下,你們怎麼樣做就能不相互干擾?”幼兒很喜歡鄰居這一建議,在後來的遊戲中開始相互打電話和拜訪。b
標籤: 積木玩具 玩具
給孩子體驗和想像的空間
音樂是發展孩子想像力、創造力,促進個性發展的有效手段。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動聽的聲音、美妙的音樂,喜歡隨著音樂歌唱、舞蹈,音樂活動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在孩子傾聽音樂的過程中,教師應仔細觀察,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適時地給予指導,培養孩子
標籤: 音樂 藝術
幼稚教育應“教無定時”
凡為教育者皆知“教無定法”,教育學生不能搞翻版,要因人而異。我在嬰幼兒教育工作的實踐中深切體會到,除了“教無定法”外,還應符合嬰幼兒教育特點,做到“教無定時”。囙此對嬰幼兒的教育應針對具體情況,靈活安排時間。
標籤: 親子成長 幼稚教育
大人也會犯錯?
我解釋是我忘了拿東西,他們又很不解地問我:“你也會忘記東西??”言下之意就是你是大人了,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了。有時候,即使大人真錯了,也會將責任推給孩子。我們必須讓孩子明白“大人也會錯”的事實,並敢於面對自己的不足,改變、修正自己的行為,讓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