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程建構與實施中引導幼兒走向深度學習

20多年來,在我園“開放教育課程”的研究與實踐中,管理者和教師一直是課程研究的共同體,從兒童角度研究課程的價值與目標,思考課程的建構與推進,通過富有內涵的課程實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持續探究,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這是我園實施高品質課程的重要一環,也是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前提。

在課程建構與實施中引導幼兒走向深度學習

20多年來,在我園“開放教育課程”的研究與實踐中,管理者和教師一直是課程研究的共同體,從兒童角度研究課程的價值與目標,思考課程的建構與推進,通過富有內涵的課程實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持續探究,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一、深化課程改革,構建高品質課程

“開放教育”歷經多年實踐,已形成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其中豐富的主題活動為幼兒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面對教師存在的依賴現有的課程藍本、課程實施模式固化等現實問題,我園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當下兒童的真實需要,對“開放教育課程”進行再思考、再構建。

在每個主題活動實施前,教師都會就主題活動的切入、主題發展的線索、活動內容的選擇、活動資料的提供以及家園工作等進行細緻研討,對課程進行全面思考、梳理和解讀。這是我園實施高品質課程的重要一環,也是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前提。每次的課程研討都包括班級教師自主研究、級部團隊研究、與管理者互動研究三級研究過程,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對課程的深度思考。

如,小班在實施“趕海真有趣”主題活動之前,經歷了班級教師自主研究、級部團隊研究,然後由教研組長和班主任根據級部團隊研究的思考與管理者互動。教師們依據現有課程藍本準備從“好玩的沙子”切入,因為教師分析幼兒都有玩沙的經驗,可以在充分玩沙、篩沙、踏沙、塑形等活動中發現沙子的特性,進而拓展到認識海邊生物、瞭解海產品等內容,豐富對大海的感知。但事實上海邊的孩子對玩沙並不陌生,如何加強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和學習體驗的多樣性,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呢?於是,管理者和教師從開放課程的價值追求、幼兒的學習特點等方面,分析主題活動的價值與目標。最後,大家認為趕海是海邊孩子特有的生活經歷,有著很强的個性化特徵,趕海中幼兒的感知和發現是多元的,不僅僅是探究沙子這一種事物。幼兒可能會發現時間與退潮、漲潮的關係,初步瞭解自然現象;可能會參與採集、捕捉海邊小生物,觀察其生活環境、外形特徵、生活習性;也可能會觀察人們趕海的活動,瞭解海邊人生活的特點,感知大海與人們生活的關係;還可能由自身活動延伸至對周圍人和事物的觀察,拓展到對青島這座城市的初步瞭解。所以對於幼兒來說,趕海應是一個豐富多樣、充滿趣味的活動。

有了這樣的認識和思考,教師們的思維活躍起來了,他們結合主題活動資源的獨特性、家庭生活的多樣性以及幼兒學習的多元性等實際,運用立體化的課程思維方式重新思考上述主題活動的脈絡。青島的趕海資源非常豐富,團島、棧橋、石老人、嶗山等每一處資源都有鮮明的特點。幼兒跟隨家人來到海邊釣魚、挖蛤蜊、找海星、捉螃蟹、撈海菜、打海蠣子……幼兒在相互分享中進入主題活動。很多幼兒不只一次去趕海,他們在多次趕海活動中不斷發現、體驗、探究,進入深層次、自主性的學習中。

每次熱烈的討論都會激發起大家的研究熱情,彼此啟發、互為補充,形成了智慧碰撞、共亯交流的研究氛圍。對課程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使教師明確了研究的方向,提升了思考和研判的水准。可以這麼說,高品質的課程為促進幼兒深度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深化實踐探索,助推幼兒的深度學習

“開放教育”強調教師和幼兒是“學習的共同遭遇者”,宣導教師要以敏銳的觀察、靈活的支持、智慧的教育與幼兒共同體驗學習過程。幼兒的深度學習程度與教師是否具有較高的專業指導水准密切相關。而教師觀察、解讀、有效指導幼兒的能力,需要在實踐中長期歷練和儲備才能逐步發展起來。所以管理者非常重視教師的實踐探索,並經常深入教育現場,採用示範、分享、討論等管道,幫助教師提升實踐能力,從而助推幼兒富有個陛的深度學習。

在中班“我愛圖書”主題活動中,有比特年輕教師組織幼兒繪畫“我喜歡的圖書”,她在讓幼兒簡單表達自己喜歡的圖書名稱、內容後,要求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進行繪畫。結果所有幼兒畫的都是書的同一個頁面,並且都是模仿繪畫。管理者分析教師沒有理解主題活動中的每個教育活動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內涵,並與主題目標息息相關。此次活動的目的是通過藝術的手段給幼兒提供一個表達情感體驗、分享閱讀的平臺,教師讓幼兒簡單模仿、交流,沒有激發起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沒有讓幼兒體驗到藝術創作的樂趣,囙此幼兒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接下來,管理者便引領教師理解幼兒深度學習的內涵及特點。幼兒的深度學習關鍵在於思維的積極參與,而不是機械操作,看似隱性的思維可以通過教師的激發、為幼兒提供自由表達和創造的空間而展現出來。通過學習與研討,年輕教師對幼兒的深度學習的內涵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在第二次的實踐中她的行為有所改變。如,在幼兒創作前與幼兒展開了深層次的對話:“你喜歡哪本書?這本書哪裡吸引你?如果請你創作,你想用什麼表現管道去吸引大家來閱讀?”開放式的提問引發了幼兒熱烈的討論,孩子們的思維被打開了,他們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喜歡書的色彩,有的喜歡立體書的設計,有的喜歡書中的某個情節,有的被書中的情感所打動……自主創作的時候,孩子們熱情高漲,有的用繪畫,有的用泥塑,有的用折紙。孩子們用不同的管道表達對圖書的喜愛,有的幼兒表現了對書的整體感受,有的表現了對圖書的某一特點的喜愛,有的受到圖書內容的啟發而創作生活中的場景……幼兒對圖書的理解、分析、評價和創造的過程,展現出他們用情感和思維與圖書深度對話的過程,他們投入、專注的學習熱情令人感動。

區域活動是“開放教育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豐富的操作資料、多元的活動選擇、個性化的遊戲內容滿足了幼兒的興趣、需求。“開放教育”尤其注重主題目標在區域活動中的落實,促進兒童的深度學習,這對教師的細緻觀察、敏銳捕捉、有效支持的能力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我要上小學了”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角色遊戲“小課堂”已開展一段時間了,這是參觀小學後幼兒在遊戲中再現小學生上課學習的場景,類比算術、拼音等上課的內容。因為缺乏教師的觀察和跟進指導,且上課內容脫離幼兒的現有經驗,幼兒由起初的好奇轉為不喜歡參與、甚至百無聊賴的狀態。於是,管理者引領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小學生除了上數學課、拼音課還可以學習什麼?上課要做好哪些準備?”孩子們說:“可以讀書(閱讀)、畫畫、玩打擊樂,還可以上體育課。”孩子的回答自然地與自己的幼儿園生活結合了起來。“要按照課程表準備書包,課間十分鐘要先把下節課的書本準備好,然後上廁所、喝水,最後再玩。”看來幼兒還是有著比較豐富的經驗,關鍵在於教師要給幼兒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提供自主設計遊戲、規劃活動的機會。後來,“小課堂”遊戲的內容豐富了很多,如,幼兒開展了按課程表整理書包用品、規劃課間十分鐘等活動,遊戲愈發深入,活動狀態勳口投入、專注。再後來延伸至家庭,開展了自主設計晚間活動計畫、週末活動計畫等內容。

“開放教育”不僅關注當下,更放眼兒童的未來生活。“在問題中研究,在研究中發展”是“開放教育”一貫秉承的原則。管理者與教師共同觀察、密切互動、深入思考,將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作為深化課程的目標,不斷提升教師觀察解讀兒童的能力,體現幼兒為本、研究當先的精神。


三、搭建創新平臺,實現幼兒的深度學習

“開放教育”把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於尊重、支持與服務,在管理者與教師互相學習、分享中,一批教師逐步成長起來。他們善學、樂學,有思想、有能力,成為了引領課程實施的骨幹。

教師是課程的具體實施者,他們最瞭解幼兒的需要,對幼兒的學習最有話語權。管理者把教師視為開放課程的構建者、參與者、實施者、反思者,創設各種機會和平臺,鼓勵教師捕捉班級幼兒的興趣點,及時建構個性化的課程或活動,在師幼共舞中體驗專業成長,而管理者則通過不斷幫助教師提升、梳理,推進課程的有效實施,助推教師實現專業的自主發展。

在這種鼓勵積極思考、主動創新的氛圍中,教師們充滿了研究的熱情。大班幼兒在換牙時有的好奇,有的擔憂,教師捕捉到了這一契機,構建了“我們的身體”的主題活動。活動初期,幼兒收集了很多關於人體科學的圖書,並用紙板、吸管、縐紙等製作人體標本,利用福祿貝爾玩具拼擺呈現大腦左半球、右半球的分工,還研究骨骼、肌肉、血管、器官的名稱和作用。這時,教師認識到這樣的學習認知性强、間接經驗多,與幼兒的生活及自身體驗結合不密切。通過討論,教師進一步認識到深度學習不是超越兒童理解能力的高難度學習,不是死板地學習知識,而是重在對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所以此次主題活動的實施不是培養醫學家,而是讓幼兒產生對身體的好奇和對人體奧秘的探究興趣,以及學習簡單的自我保護常識等。有了這些認識後,教師便創設機會讓幼兒在親身體驗、自主表達中展開對身體的探究。比如,幼兒在區域遊戲中開展了“最佳建築師”活動,每個人都運用自己獨特的思維和方法建築起八角樓、連體樓、魔幻城堡等各式各樣獨特的建築。孩子們深刻感受到人的大腦實在是太神奇了,它能產生無限的創意和想法,每個人的想法又是那麼與眾不同。在“健身運動館”裏,幼兒在“有趣的吹乒乓球”遊戲中發現,有的小朋友把桌球吹得很遠,有的小朋友吹得不太遠,這與個人肺活量的大小有關,而肺活量是可以通過鍛煉來提高的;在舉重比賽中,幼兒發現胳膊上的肌肉和骨骼在運動中是有屈伸變化的……幼兒在各種遊戲中深刻感知人體的結構,發現人體的奧秘,體驗運動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意義。

“開放教育課程”不僅關注兒童活動的豐富性,更關注豐富性背後的深刻內涵,這才是兒童深度學習的價值所在。比如,春節將至,琳琅滿目的年飾品引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及時捕捉並分析年飾品的審美元素,構建了大班主題活動“多彩的民間藝術”。活動中,幼兒每天沉浸在水墨畫、剪紙、刺繡、縫紉、泥塑等藝術作品的欣賞與創作中。幼兒的活動看似豐富,卻大多以模仿為主,對原有的藝術作品創作的背景和意義並不瞭解。教師及時將自己的困惑與管理者溝通,管理者便與教師共同分析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是什麼,是模仿藝術的外在形式還是瞭解民族文化、挖掘民族精神。通過深入分析、討論,教師恍然大悟,嘗試有目的地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瞭解“藝術大家的故事”,如繪畫大家齊白石、張大幹、徐悲鴻和剪紙大師傅作仁等的故事,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不懈觀察、創作的精神激勵著孩子們去克服困難、勇於挑戰;在瞭解“膠東文化”時,孩子們知道了膠州大秧歌是逃荒的人沿途乞討賣唱的一種形式,王哥莊大饅頭上的花紋、圖案都有著不同的寓意……幼兒不僅對藝術活動本身產生了興趣,更對這些豐厚的民俗文化產生了情感,課程成為幼兒歷練身心、抒發情感的有效載體,昇華了孩子的精神境界。

又如,中班教師在與家長交流中敏銳地捕捉到班級部分幼兒存在怕黑不能獨立睡的現象,於是,從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人手生成了“天黑了”的主題活動,引發幼兒去關注黑夜中的人、事、物,發現黑夜的獨特,緩解恐懼的心理,並逐漸推動主題活動的實施走向深入,不僅讓幼兒觀察黑夜的風光、景物,還引領家庭利用社區資源開展“捉迷藏”“踩影子”“捉知了”“納涼晚會”等夜間活動,既豐富了家庭生活,也讓幼兒深刻感受到夜晚的奇妙和美好,從而轉變了對夜晚的認識。

“愛的相遇,共同成長”是我園的覈心文化理念。在“開放課程”實施過程中,管理者和教師通過觀察、思考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在收穫兒童豐富的學習體驗之時亦成就了自身的專業成長。

資料標籤: 課程 幼兒心理 幼儿園
本文標題: 在課程建構與實施中引導幼兒走向深度學習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32989767639
相关資料
讓教育行為更貼近幼兒的發展需要
而應是主動的,通過豐富的活動和環境來創造機會和條件,使幼兒的個體差異得以充分的表現。為滿足每一名幼兒的特殊需要,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必須由單一的目標轉向開放的目標。4.單一的互動管道→多種互動管道我們應從幼兒與環境互動的不同表現中細緻敏銳的解讀
標籤:
從有價值的自發遊戲到微型項目課程
案例中,參與建構“大樓”的幼兒想要保留作品的願望與其他幼兒想要拆除“大樓”、建構新作品的願望之間構成了衝突。在教師看來,雙方的願望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讓教師陷入了“大樓”拆與不拆的衝突中。我認為非常值得肯定的是案例中的教師對幼兒自發遊戲的
標籤: 深度學習 課程
漫談電腦在中國幼儿園中的運用
探討電腦在中國幼儿園的運用問題,也必須持相同的視角。應該說,電腦悄悄挺進幼儿園是資訊時代對今天幼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當前幼教改革的需要。很顯然,這種狀態既不適應21世紀對中國幼稚教育提出的要求,對幼儿園來說,不能充分挖掘電腦的用途,也是一
標籤: 幼儿園 幼教 幼稚教育 幼儿園教師
體育教學德育教育策略
本文主要從當前體育教學的現狀入手,對德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有效滲透進行探討,以此來為日後體育教學活動的科學開展提供參攷。在當前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涵蓋了諸多德育教育因素,體育教師必須將這些因素充分挖掘出來,並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
標籤: 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