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陶行知曾說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們不但要讓教育生活化,而且要從生活中發現教育的契機。讓教育真正的源於幼兒的生活。
縉雲縣機關幼稚園:尚麗
每每看到一次成功的公開教學,我都會為老師設計精巧、課堂縝密、教具的恰到好處而為之動容,殊不知這用兵一時背後所付出的種種。我也曾經為公開教學表演過、甚至花樣想盡,為的是怎樣能出采。但反過來思考?這是否就是兒童真正的需要?它離幼兒有多近?能隨時、隨處樸素地開展嗎?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强的學科,但它又無時不刻在我們的身邊發生:一片樹葉、五只小鳥、馬路邊的看板是方形的、我的紐扣是圓形的……既然它如此貼近我們,我們為何就不能讓孩子主動去發現、去探求其中能自己解答的奧秘?囙此,我設計《玩夾子》這活動,讓孩子能在自由擴展的玩當中尋找一些數的規律,知道數位和數量的關係。同時以遊戲的形式貫穿活動的各個環節,喻教於樂,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
一、學具、教具生活化
陶行知曾說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們不但要讓教育生活化,而且要從生活中發現教育的契機。讓教育真正的源於幼兒的生活。
此次教學活動中的學具——夾子,非常的普通,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囙此,許多班級從小班開始就把它放在了區角裏,讓幼兒操作。幼兒已經有了豐富的夾夾子的經驗。就算以前沒有操作過,幼兒也一看就會,不需太多的鋪墊。而且利用每個幼兒的自身玩轉夾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根據夾子的數量和顏色的不同,挖掘出夾子在活動過程中的各種操作,生動地體現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深刻理念。
二、以遊戲的形式貫穿活動的各個環節
《綱要》中明確指出: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我構思了本節數學活動。活動中,以小夾子做遊戲為整個線索,設計了:
1、幼兒瞭解方位:小夾子在衣服上玩,讓小夾子夾在著裝的各個部位。讓幼兒在活動中對方位有一定的認識。並在玩的過程中,用語言表達出夾夾子的不同位置。
2、點數,說出總數:環環相扣,看著自己身上夾滿了夾子,小朋友點數的積極性就很高。但為什麼把點數數的範圍擴大到20以內。依據是《幼兒園發展能力課程》中明確的提出:
首先,隨著真個課程的進展,幼兒思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優勢已有明顯的表露。
其次:大多數中國家庭對數學教育有自發性的重視行為,幼兒在入園前對數已有感覺性基礎。
再次:我們主張生活中學,幼兒學數的機會勢必增多、為擴展數學認知提供機會。
當然,我們允許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存在個體差異。
3、顏色分類、認識相關數位:以遊戲形式,幼兒將顏色分類、歸類。兩種顏色的分類對於中班幼兒來說是很容易達到的。但此過程中“生生互動”的環節給了幼兒幫助別人的機會。更重要的在於,分類後的表述,是此環節的設計意圖。
4、排列夾子:排列中,教師巧妙的運用了顏色差异的這一特徵,在“師生互動”的情况下,很好的幫助了幼兒理解了排序最粗淺的概念。但又不局限幼兒的思維,放手讓幼兒嘗試去找其他的排序方法,使幼兒進一步得到了提升。
回觀整個活動,沒有其他過多的教具。幼兒從始至終都只有夾子,利用自身的身體條件和夾子做各種各樣的遊戲,豐富而有趣、連貫而自然,幼兒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真正體現了在玩中學,學中玩,喻教於樂。將一系列的遊戲整個活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三、體現幼儿園數學教育的基本特徵
《幼兒園發展能力課程》中曾提到:幼兒的思維特點和數學的基本特徵,即邏輯性、思維性、應用性為基礎,讓幼兒在生活中自然而有序地學習數學最啟蒙的知識,追求數學教育與幼兒思維發展的同步。在本次活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邏輯性:數學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邏輯性,但教學中容易枯燥、乏味,影響幼兒的積極性。不過《夾夾子》卻讓幼兒在自主操作的過程中,很巧妙的避免避免了這種現象的發生。
思維性:排序中,教師巧妙的運用了顏色差异的這一特徵,在“師生互動”的情况下,幫助了幼兒理解了排序最粗淺的概念。但又不局限幼兒的思維,放手讓幼兒嘗試去找其他的排序方法,使幼兒進一步得到了提升。同時,活動中,“生生互動”自然而巧妙,幼兒在檢查自己的同時,還能關注到別人、幫助他人解决問題。
應用性:夾子的點數、分類、排序,遷移到生活的其他媒介上,也有著相同的作用。有了操作夾子的經驗,生活中的其他物品在幼兒的手中,也會成為他的教育、學具。
當然,一個好的活動,除了要有好的題材、好的構思之外,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教學水准、親和力以及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技巧……。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就是我的人生信條。相信我會朝著這個方向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