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語言閱讀與幼兒閱讀能力的發展

所謂肢體語言,是指經由身體的各種動作,從而代替語言藉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廣義上,肢體語言也包括面部表情。基於肢體語言不同於口頭語言的特點,我們在指導幼兒開展早期閱讀的過程中進行了“通過肢體語言的閱讀發展幼兒閱讀能力”的研究。

所謂肢體語言(body1an—guage),是指經由身體的各種動作,從而代替語言藉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廣義上,肢體語言也包括面部表情。基於肢體語言不同於口頭語言的特點,我們在指導幼兒開展早期閱讀的過程中進行了“通過肢體語言的閱讀發展幼兒閱讀能力”的研究。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在幼兒的早期閱讀中,肢體語言的運用和閱讀具有以下作用:(1)由於肢體語言符合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因而容易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2)有助於幼兒“讀懂”社會中人們的肢體語言,感知他人的情緒情感,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力。(3)將幼兒一時難以理解的語言配以教師適當的肢體語言向幼兒解釋,能幫助幼兒輕鬆學習和掌握詞彙。(4)藉以動態的憑藉物(如VCD默劇表演等)所積累的感知經驗和記憶表像,有利於提高幼兒的語言講述能力,使幼兒的講述更為完整、連貫、生動。(5)有利於培養幼兒專心致志學習的習慣。但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教師必須重視肢體語言的科學設計。

一、肢體語言的設計要求

1.肢體動作要生活化,富有童趣,與幼兒生活經驗相聯系。幼兒的大部分經驗來源於生活,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囙此,生活化、趣味性强的動作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也更容易被幼兒接受和理解。

2.肢體動作應簡單、明了,且幅度大而誇張。簡單明瞭的肢體動作能讓幼兒清楚地感知和把握重點。而為了能使幼兒對表演內容觀察得更為仔細、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必須將肢體動作的幅度加大並誇張。實踐證明,這類動作能清楚地表明動作的含義,加深幼兒對動作的理解。

3.表達肢體語言的速度要適宜,且具有節奏感。由於幼兒年齡較小,需要時間去思考、分析、理解表演內容,囙此肢體動作初次呈現時的速度要比常速慢一些,這樣才能使幼兒看得清楚、理解得全面。同時,肢體動作還應根據教學的重難點在表演的過程中體現快慢的節奏感。在容易理解的部分,肢體動作表現的速度可以快一點;在重難點部分表現的速度要慢一些,重在讓幼兒理解表演內容。

4.表演者的表情要豐富。表演者豐富的面部表情可以幫助幼兒獲得有價值的閱讀資訊,體驗表演動作的含義和作品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

5.肢體動作的表演應配以合理的場景、道具以及背景音樂等。合理的場景能讓幼兒瞭解故事發展的背景,幫助幼兒全面理解閱讀的內容;道具能進一步說明和解釋動作的含義;而背景音樂則能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讓表演者能更加輕鬆地傳達作品的情感。

6.要建立共同的理解背景,避免產生歧義或偏差。肢體語言是在某一個背景下由一方向另一方或多方個體來表現,從而實現資訊傳遞的目的。在不同背景下,即使是同一個動作所表達的含義也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差异,個體對此產生的理解也會有很大不同。為此,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特別是針對幼兒這樣一個特殊群體,教師更要注意這個問題,盡力避免容易讓幼兒產生歧義的場景設計,努力為全體幼兒建立共同的認知背景。

二、肢體語言在早期閱讀活動中的運用

1.在合適的文學作品中運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

在早期閱讀中運用肢體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激發其想像力與創造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為了使用肢體語言而使用肢體語言,而應當在合適的文學作品中運用肢體語言。經過實踐,筆者發現在以下三類作品中使用肢體語言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①專業人土的表演內容。教師可以收集適合於幼兒閱讀的有關專業人士表演的影像資料,比如喜劇大師卓別林的表演、一些著名的默劇演員的表演等,納入到教學中來。②幼兒的現實生活內容。比如在組織完幼兒的秋遊等活動後,教師可以引導部分孩子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肢體語言的表演傳達給其他幼兒,讓其他幼兒閱讀。③教師精心選擇的一些情節性較强的故事內容。故事的表演給人的想像空間比較大,不會局限幼兒的思維,比如故事《猴子學樣》、《小猫釣魚》等,幼兒在閱讀這類故事的表演內容時往往能捕捉到故事中的情感線索,這是幼兒聆聽故事時所無法體驗到的。

同時,筆者也發現有些作品不太適合使用肢體語言,比如優美的散文、意境深遠的詩歌等,因為肢體語言表演得成功與否取決於表演者的水准,而我們日常教學環境下的表演者都不是專業人士,受其表演水准的影響,肢體動作還無法將作品所蘊涵的意境準確地傳達給閱讀者,這樣就容易破壞作品的“原汁原味”,使本來可以通過聲音等形式就能正確傳達的意思變得複雜、不易理解,閱讀者閱讀起來容易產生誤解,肢體語言的閱讀也就失去了效用。

2.使用時注意將表演動作的分解與綜合有效結合。

在使用肢體語言的過程中,由於肢體語言的傳達過程是動態的,要讓幼兒利用這較短的時間完全理解表演內容顯然存在很大困難,所以在帶領幼兒完整閱讀,並對表演內容有了初步印象後,教師應當將表演動作進行分解,即把完整的表演動作按教學內容有機地分成幾個表演片段,帶領幼兒多次閱讀表演的小片段,依次將各表演片段閱讀完,然後在幼兒理解各表演片段的基礎上,再進行完整閱讀,以幫助幼兒把獲得的經驗加以完整再現和總結,從而理解表演內容、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在閱讀活動《窗外的垃圾》中,教師先讓幼兒完整閱讀表演內容,並提問“故事裏有誰?它們分別做了什麼?”“有小猫、小狗……它們在亂扔垃圾……”從幼兒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兒對整個故事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然後,教師將表演內容分段呈現,帶領幼兒分別觀看每一個動物的表演,這樣幼兒就能對表演的內容觀察得更為仔細,理解得也更加透徹。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帶領幼兒完整地閱讀表演內容,鼓勵幼兒跟著表演內容進行完整、連貫的講述,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充分發揮教師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使肢體語言的閱讀變為有效閱讀。

由於幼兒受經驗缺乏的限制,理解力還不够,所以在閱讀肢體語言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幫助。為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作為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身份,在幼兒觀看表演的過程中,多注意觀察幼兒的反應,通過引導性提問、組織討論、比較分析等形式及時幫助幼兒消化理解的難點,使幼兒對肢體語言的閱讀變為有效閱讀。比如,還是在閱讀活動《窗外的垃圾》中,教師在幼兒每一次觀看表演前,都會根據學習的重難點提出相關問題幫助幼兒理解,如“它臉上的表情怎樣?這說明它的心情怎樣?”“看到馬路上有很多垃圾的小兔是怎麼做的?其它動物看到了小兔掃垃圾後心理是怎麼想的?”“你是怎麼知道的?”幼兒在不斷加深層次的引導性提問中逐漸理解和掌握了故事內容。教師除了是引導者,同時還是組織者——在什麼時候該帶領幼兒觀看哪一段表演、一段表演結束後小演員該做些什麼……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在活動前設計好。

4.表演與語言要恰當結合。

肢體語言可以以默劇等某種沒有語言的表演形式呈現,但有時在表演中恰當加入適量語言,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比如,在大班肢體語言講述活動《猴子學樣》中,表演者在進行肢體表演的同時加入了一些詞語,如表示天氣狀況的感歎詞“熱啊”、疑問詞“咦”等,這樣,能使幼兒更容易讀出閱讀內容,並更加確定自己所讀到的內容。但是,加入的語言不宜過量,否則肢體語言會失去原有的教學價值。

肢體語言的閱讀僅僅是提高幼兒閱讀能力的早期閱讀活動的組織形式之一。隨著研究的深入,可以將肢體語言與其他語言(如書面語、口頭語)等相結合,以話劇、動畫等形式呈現,豐富肢體語言,使肢體語言更為生動,為提高早期閱讀活動的質量增添新的元素。

資料標籤: 親子成長 幼兒心理
本文標題: 肢體語言閱讀與幼兒閱讀能力的發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30531694089
相关資料
試論語言的文化載體特徵與學前英語教育
語言的這種文化載體特徵决定了外語學習的過程必然會涉及到所學語種的文化因素。囙此,在進行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外語教學不能局限於語言本身的語音、詞彙和語法,不能僅把語言看作一種純符號系統來傳授,還應該注意語言的文化載體特徵,盡可能讓學生
標籤: 英語 英語教育 文化
小議大班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
早期閱讀教育是幼儿園語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大班幼兒來說,即將進入小學階段,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前閱讀的能力,幫助他們掌握閱讀的方法,將為他們順利邁入小學及終生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標籤: 親子成長 讀書 早期教育
在看圖講述中有效提問,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
在我國的《綱要》中,關於語言領域提出的總目標是“提高幼兒的語言交往積極性,發展語言能力”。看圖講述是幼儿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形式,是對語言表達中意義層面的訓練,主要是訓練語言表達中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看圖講述是以圖畫的形式直
標籤: 語言能力 親子成長 綱要
挖掘兒歌魅力,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為了更大限度地促進幼兒語言發展,提高其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幼兒3—6歲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採取有效的活動管道,可以充分發展幼兒的語言水准,實現幼儿園語言教育的目標。這是以幼兒為主體,以語言為客體,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使幼兒與周圍語言環境不
標籤: 幼儿園 幼兒心理 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