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保護造成戀母心理

孩子在1歲半至3歲時是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强的時期,如果母親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就會造成孩子的戀母心理。佛洛德在精神分析中曾提出男孩的“戀母情結”,即男孩對母親的愛超過了一般的母子感情,帶著某種佔有欲。孩子過分地依戀母親,整日只想圍著母親轉,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對他的智慧、合群行為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孩子在1歲半至3歲時是敏感性和依賴性最强的時期,如果母親過分保護和溺愛孩子,就會造成孩子的戀母心理。佛洛德在精神分析中曾提出男孩的“戀母情結”,即男孩對母親的愛超過了一般的母子感情,帶著某種佔有欲。

一般來說,過於戀母的孩子,往往是由母親的“感情私有”造成的,這些母親希望孩子只愛她一個人,只對母親一個人親熱,孩子愈依戀她,她愈高興,她不願意孩子對別人有感情,認為這樣就會沖淡對她的感情。母親的私心使她不能替孩子的將來著想。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人的性格大多是在一生最初幾年內形成的。”而母親的言行和感情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呱呱墜地後,母親是他的第一任老師。嬰兒時期,母親對孩子的懷抱,女音的呼喚,纏綿的歌聲,輕柔的愛撫,這種種良性的刺激對嬰兒的身心發育都是極為有利的。隨著孩子的長大,母親對孩子的愛撫如果依舊如故,這樣會人為造成孩子的嬰兒化心理時期延長,干預了孩子獨立性的形成。

4歲左右的幼兒,動作和語言的發展使他們開始喜歡同小夥伴交往,也願意同母親以外的人接近。孩子過分地依戀母親,整日只想圍著母親轉,他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面都太窄,對他的智慧、合群行為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久而久之,還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感情脆弱,不能適應社會。

兩周歲的孩子,對母親心情的變化已經很敏感了。獨生子女的家長往往比較容易溺愛子女。當母親聽到孩子哭鬧時,心中頓然不快,便會百依百順。不少孩子就用哭鬧的手段來取得母親的重視,而母親總會以各種撫愛的管道來安慰孩子,如此多次反復,便在不知不覺中强化了孩子的“戀母”心理。

作母親的應該認識到孩子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他將來必須同各種人接觸,必須具有社會化的感情,才能同別人協調地工作和生活。不然,母親就等於害了孩子。

資料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嬰兒
本文標題: 過分保護造成戀母心理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03755511955
相关資料
關心孩子“同輩群體”關係
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的兒童心理發展專家雷特指出,從兒童早期階段與同輩群體相處所出現的問題,可預測兒童日後在人群中的適應情形。他提醒父母關心孩子的“同輩群體”關係,在家庭中注意孩子的兩種行為傾向:。因為攻擊性是兒童被拒絕加入同輩群體的主要原
標籤: 群體行為 親子成長 育兒
給孩子一個遭遇挫折的機會
所以,請稍稍克制你“想幫他一把”的衝動,給孩子一個瞭解挫折的機會。6歲的朋朋起初很害怕參加學校的鋼琴比賽,但是媽媽告訴他:“你不一定非要得名次,我們只是去學習如何在有很多很多觀眾的時候演奏。”最後朋朋高興地去比賽了,而且成績還很好。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
父母如何對待寶寶受挫折?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發人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但如果挫折超出了人的容忍力,可使人心情苦悶,情緒煩亂,行為出現偏差,甚至造成疾病。當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成人應該採取如下措施:。當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成人應引導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從中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
防止孩子滋長自私心理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然而在現代家庭中,孩子不自覺地或不知不覺地以家庭的“中心人物”自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私的性格,這就提醒我們,家長在把希望和愛傾注於孩子身上的同時,又要防止他們滋長自私心理。此外,父母自身也應以身作則。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