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學齡兒童到底需要的是什麼?

根據埃裡克森有關心理社會性發展的觀點,6歲到12歲這一階段是專業術語中的學齡兒童階段,而這一階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奮感和責任心。其實,學齡兒童的勤奮與勤奮感是不同的。6-12歲,在埃裡克森的畢生發展理論中,屬於學齡期,此時的兒童智力不斷地得到發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根據埃裡克森有關心理社會性發展的觀點,6歲到12歲這一階段是專業術語中的學齡兒童階段,而這一階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奮感和責任心。

其實,學齡兒童的勤奮與勤奮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奮行為,並不代表兒童從內心之中獲得了勤奮感,學齡期兒童不僅要努力掌握學校要求學習的大量知識,還要找到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囙此,父母一定要關注兒童成長中的心理變化,及時採取有效的干預手段,但不是粗暴的強迫手段,引導兒童成功獲得勤奮感。

去年年底有篇文章,引起了家長與老師們的熱議,說的是學齡兒童的很多工作需要家長幫忙一起做,除了孩子覺得學習不堪重負之外,連一個家庭都快被孩子的學業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們各抒己見:

老師認為學校負責傳道授業解惑,但家長配合實施也非常重要;

家長則認為自己承擔了過多的教學責任,這些部分不需要家長的參與。

兩方面都非常的委屈,認為自己承擔了更多的責任。

那麼這個時期,孩子到底在經歷怎樣的發展危機,又需要達成怎樣的心理任務,我們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或許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1

6-12歲,在埃裡克森的畢生發展理論中,屬於學齡期,此時的兒童智力不斷地得到發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

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

所以在這一階段中,需要兒童專心學習大人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為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生產者而準備。

學校還是培養兒童將來順應社會文化的場所。

因為在大多數文化中,包括我們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備與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學校要學習的重要課程之一。

埃裡克森認為,兒童在這一階段所學的最重要的課程是:

體驗以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

兒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獲得一種,在社會中滿懷信心地同別人一起尋求各種工作和職業做準備的勤奮感。

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這個時候,兒童已意識到進入社會後必須在同伴中佔有一席之地。

他一方面勤奮學習,以期在學業上取得成就;但又擔心自己會遭遇失敗,囙此勤奮感和自卑感構成了本階段的基本衝突。

2

勤奮感和自卑感到底來自哪裡呢?

勤奮感是由愛的關注與鼓勵而形成的。

自卑感是由兒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對他的嘲笑或漠不關心造成的。

如果兒童獲得的勤奮感勝過自卑感,他們就會以能力的品德離開這個階段。

所以,無論是學校和家長,都應該在此階段通過關注與鼓勵的形式,讓兒童在學習中,感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價值的。

如果學校和家長互相推卸責任,會讓兒童對學習產生困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為學習而付出努力,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學校和家長在此時視學習為衡量兒童的唯一價值標準,那麼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因循守舊的人,將來會認為只有工作才有價值。

按照埃裡克森的理論,學校和家長在這個階段裏,應該鼓勵兒童掌握為未來就業所必需的技能,但絕不能以犧牲某些其它重要的品德為代價,比如學會幫助他人、怎樣和同伴一起遊戲等。

如果孩子不只是認為工作有價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動也有價值,他以後就能不斷地在創設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活動中體驗到一種勤奮感。

埃裡克森還指出,許多人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度與習慣都可追溯到本階段的勤奮感。

3

所以,學校與家長在本階段應該互相配合,彼此溝通,主要目的是要讓兒童從完成學校佈置的任務來獲得勤奮感。

家長應該起到榜樣的作用,在最初的階段讓兒童感受到應該用什麼態度去對待學習、及如何合理地安排並有序的完成工作,這一切不應該是互相應付與推諉。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要佈置適合本階段兒童的任務,以免任務難度太高,兒童不能體驗獨立完成任務的成功感受。

4

縱觀埃裡克森對兒童階段人格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到,前四個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都與自信心的建立有關,可以說,兒童在整個發展階段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其本質的内容就是自信心與自尊的建立。

若是兒童在發展中獲得了自信與自尊,那麼他也就會獲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和勤奮的美德,那麼他的一生也會變得完整和健康。

這也是我們帶著覺醒做家長要努力的方向。

資料標籤: 學校
本文標題: 專家解讀:學齡兒童到底需要的是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01868240355
相关資料
讓“蛋殼心理”遠離孩子
脆弱,是一觸即破的蛋殼心理的本質。而過分嬌縱、百般溺愛是導致這種心理的最直接原因。請您給孩子一份理智的愛,讓蛋殼心理遠離孩子。這讓筆者再次想到“蛋殼心理”給未成年人所帶來的危害。尤其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蛋殼心理產生的最根本原因。令人擔憂的是
標籤: 親子成長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育兒 早期教育
你是他的全世界,請別與孩子輕易分離
兒童和世界的第一個聯結通道是由母親建立的。母乳餵養、肌膚相親、一言一語、一歌一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拓寬這個通道。親密母子關係是親密父子關係的前提,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係的質量,又决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質量。一切因出於功利的或“教育”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孩子膽怯心理怎麼形成的?
不少媽媽說自己家的寶寶膽子很小,很多事情多要家長陪同,缺乏勇氣。但是你們知道兒童的膽怯心理是怎麼形成的嗎?如果家長未認識到這一特點,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勞,結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展,使他懷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膽怯心理。
標籤: 親子成長 心理學 育兒 早期教育
孩子內向的正確打開管道
如果孩子不是特別活潑或愛跟人互動,大人都會給他們貼標籤說:這孩子太內向、不善交際或性格太孤僻。其實,每當大人這樣說的時候,無意中會給小朋友傳遞一個訊息:內向好像是不好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會違背自己的內心去迎合大人,做個外向的好孩子。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