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弄孩子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有很多大人見孩子逗孩子玩,拿孩子看玩笑。其實這種行為嚴重傷害了孩子心理,甚至會留下陰影。孩子爸爸繼續逗孩子:“叫哥哥!”她認為這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囙此,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儘量不要用這種管道逗弄孩子。

有很多大人見孩子逗孩子玩,拿孩子看玩笑。其實這種行為嚴重傷害了孩子心理,甚至會留下陰影。

一、大人聚會拿孩子開玩笑

一群親友在餐館吃飯,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著與自己同齡的朋友,笑著對只有四五歲的男孩說:“兒子,叫哥哥!”

這名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孩子爸爸繼續逗孩子:“叫哥哥!”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得不知所措。

隨後,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叫眼前這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父親的朋友則說:“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一旁的阿姨則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見孩子不理,阿姨繼續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最終,孩子“哇”的一聲被嚇哭了,一桌子大人終於心滿意足地全笑了。

拿性別打趣易使孩子自我懷疑


特別是3到6歲的兒童,如果已經有了性別意識後,再這樣詢問他們,孩子會對自己的性別產生懷疑,有的孩子則會想:“你為什麼要這麼問,是不是我做錯什麼了?”她認為這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囙此,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儘量不要用這種管道逗弄孩子。

二、春節禁止親戚“逗娃”小貼士

馬上就要春節了,親友之間的聚會少不了,成年人應該從3個方面注意:

第一,成年人不要為了顯示親熱隨便“逗”孩子

孩子還不能像成年人那樣判斷事物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一個小玩笑對成年人肯定不算什麼,對一些孩子來說也無所謂,可是對那些敏感性比較强的孩子就有可能造成深深的傷害。試著回憶一下,可以發現很多人的記憶裏還深刻地保留著一些童年時不愉快的事件。

在不瞭解孩子性格特徵的時候,哪些玩笑儘量少開呢?比如,不要隨便拿孩子自己的東西,不要向孩子索要東西來試探孩子是否“大方”,尤其是孩子喜歡的東西;不要嘲笑孩子的身體特徵,例如頭比較大,髮型比較特殊,缺了幾顆牙齒;不要用威脅來要求孩子親近,“叫阿姨,叫啊,不然我就拿走你的小車”“來,找叔叔來,不來,叔叔抓你了”然後做出一臉兇惡狀;不要故意戲弄,讓孩子“出洋相”,再“看笑話”,尤其是人多的場合……

第二,教育孩子身教勝於言傳。

例如“不能隨便要別人東西”,大家都會這樣告訴孩子;可是成人“逗”孩子,要他的玩具車,而自己不給還被爸爸責備“小氣”,孩子的思維就會混亂了,或者發現:成年人就可以拿別人的東西!孩子的行為是學習來的,所以有孩子在場時,成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第三,父母要會保護孩子。

中國人講究面子,即使心裡覺得朋友“逗”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也不好意思封锁,那犧牲的就是孩子的心靈。父母應當溫和制止“逗”孩子的親友,實在不好意思不妨岔開他們的注意力,或者找個理由將孩子抱開。


三、將孩子進行比較

隨著單獨二胎政策的逐漸放開,很多家庭决定要兩個孩子的不在少數。張女士說,家裡是雙獨,所以在女兒4歲的時候,她生了家中的老二,家裡的注意力也全部轉到了小寶寶身上。

“鄰居們有時候會逗孩子,‘你媽媽會更愛小弟弟,不管你了怎麼辦?’”張女士說,每逢有鄰居這樣問,女兒就會眼巴巴地看著自己,表情非常可憐。她說,雖然知道鄰居們只是逗孩子,沒有惡意,但是聽了還是不舒服,她更能理解女兒可憐的心情。

所以,在坐月子的時候,儘管不能抱孩子,公公婆婆還不允許女兒到屋裡來打擾媽媽,她還是堅持把門打開,每天吃飯的時候堅持讓女兒和自己一起吃。“這樣孩子心裡會好受些”。張女士說,不然真的覺得會對大女兒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她說,有時候別人說多了,女兒心裡終歸是會難過的。

張女士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真實的傷害已經對她的女兒甜甜曾經產生了心理陰影。在弟弟的滿月酒上,一比特姨媽對甜甜說:“你媽媽有了弟弟,今後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於失去媽媽的愛了。一句“你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在此後的幾個月內,這個疑問一直讓甜甜烦乱、恐懼和不安。似乎是恨這個小小的嬰兒奪走了媽媽的愛,甜甜經常趁著大人不注意的時候打弟弟,到後來甚至發展到當著大人面就會無緣無故地打弟弟、掐弟弟。

過分強調會造成恐慌心理

隨著二胎政策的逐漸放開,的確已經有不少家庭擁有兩個孩子,這也需要家長格外關注第一個孩子的情緒。如果有家人或者朋友對孩子說“你父母將來會不疼你了”這樣的話,會對孩子更多造成的是恐慌而不僅僅是傷害。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父母對他們的愛。所以,一旦有人跟孩子說這樣的話,孩子的反應就是“父母是不是真的不愛我了?”在這種時候,家長應該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依然像之前一樣愛你”,最好再親親孩子,抱抱孩子,緩解孩子內心的恐慌。

四、拿糖果引逗孩子

餘先生前幾天帶兒子樂樂去參加大學同學聚會,多年不見,氛圍很好,大家互相以上學期間的綽號打趣。餘先生的同寢室兄弟見樂樂性格有些內向,就大聲問他:“除了媽媽以外,爸爸有沒有親過其他阿姨?”引得眾人哈哈大笑。餘先生覺得有些不妥,但寢室眾人關係很好,他也覺得不便制止。

過了會兒,另一個同學把樂樂叫到跟前,拿出準備好的進口巧克力當作禮物,並對樂樂說:“你爸爸上學的時候,我們都叫他大狗,那你就是小狗了。來給叔叔阿姨們表演下小狗是怎麼叫的,叫得好叔叔就把巧克力給你吃。”於是,愛吃甜食的樂樂不僅學小狗叫,還在叔叔們的慫恿下趴在地上學小狗爬。

餘先生感覺非常尷尬,但見同學們興致都很高,而且並無惡意,才忍住了沒對室友和兒子發火。

用物質逗弄易誤導孩子

給孩子吃糖果,讓孩子去做事情,這在很多家長看來不會對孩子有什麼危害,但是,這會誤導孩子,讓孩子認為可以通過這種管道獲得想要的東西。有的孩子會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取悅大人。甚至有的孩子認為,大人提了這個要求,如果不去完成,會是沒禮貌的,這實際上是取笑逗弄孩子的行為,會讓幼兒產生心理衝突,對原有的觀念產生質疑,對自己的想法產生懷疑。一般開這種玩笑的人都是比較熟悉和關係要好的朋友,但是如果再碰到這樣的情况,家長一定要告訴朋友:不要逗弄我的孩子。

本文標題: 逗弄孩子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300920885981
相关資料
過度啟蒙教育危害身心健康
殊不知,父母們的這種強迫性早期教育,使孩子沒有童年的歡樂,缺少對現實生活的體驗,更嚴重的是可能成為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殺手”。關穎說,過度啟蒙教育必然以“克扣”孩子睡眠、减少玩耍時間、限制社會交往為代價,是對孩子健康權的隱性剝奪。
標籤: 親子成長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關穎
善待幼兒的逆反心理
如果此時父母僅是簡單、粗暴地說不許或不予理睬,就會引起孩子的不滿而產生逆反心理。總之,我們要認真研究幼兒逆反心理這一現象,並耐心地教育、誘導,從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標籤: 逆反心理 親子成長 幼兒心理 心理健康 育兒 早期教育
如何改變孩子的浮躁心理
浮躁心理是當前一些青少年的通病之一,表現為行動盲目,缺乏思考和計畫,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見異思遷,急於求成,不能腳踏實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掙大錢,就想當歌星;看到企業家、經理神氣,又想當企業家、經理,但又不願為了實現自己的理
標籤: 親子成長 心理學 家庭教育 育兒 早期教育
兒童心理健康12忌
開口不離“好”,出門不離抬,吃飯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會養成兒童任性的性格。父母“愛子—溺子—誤子”,這往往是現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不
標籤: 心理健康 親子成長 育兒 家庭教育 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