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忍”教育激發最大潜能

一些教育機構也紛紛組織“吃苦夏令營”和“體驗夏令營”之類的活動,把孩子拉到山區,進行“耐挫折”的訓練。而在實際生活中,要培養一個人的耐挫力,則需要在平時面對隨時出現的挫折,進行及時應對。

在日本,一比特父親帶著6歲的兒子郊遊,父親釣魚,兒子在一旁玩耍。在離湖邊不遠處,有一個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著下到坑裏。玩了一陣子後他發現,大坑離地面很高,下來容易上去難。於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釣魚的父親:“爸爸,爸爸,幫幫我,我上不去了!”
但他沒有得到回應。其實,此時此刻他知道他的父親正在距離他不遠的地方釣魚,他沒有想到,父親會對其求助置之不理。於是,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憤怒。他開始直呼父親大人的名字,並稱之為“八格牙路”。他的父親還是置之不理。

這時,天漸漸地黑下來,出於恐懼和無助,他的第二個反應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親的揪心。結果得到的反應還是沉默。

之後,他不得不自己想辦法了。

他在坑裏轉來轉去,尋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終於,他發現在坑的另一面,有幾棵可以用於攀緣的小樹。他艱難地爬上來。此時此刻,他發現父親還在那裡叼著煙捲,悠閒地一動不動地釣著他的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頑童,沒有抱怨,更沒有憤怒,而是徑直走到父親身邊,自豪地對父親說:“老爸,是我自己上來的!”

挫折教育,從身邊做起

針對孩子的脆弱、吃不起苦、受不了挫折的情况,一些父母和教育機構紛紛利用“吃苦夏令營”等形式,對孩子進行“耐挫折”訓練,而恰恰忽視了“近”在身邊的鍛煉機會。


一個人,可以在假設的艱苦環境中進行耐饑耐寒的訓練,但他知道這是“遊戲”,人人都會“熬過去”的,因為這有“時間規則”作底線。

而在實際生活中,要培養一個人的耐挫力,則需要在平時面對隨時出現的挫折,進行及時應對。

鄰居家孩子今年念高二,常聽到他的母親埋怨他“太懶”。前幾天,這位鄰居高興地對我說,孩子所在的學校組織學農,是該讓他去吃點苦,鍛煉鍛煉。可是,就在她口口聲聲表示贊同的同時,又專門上超市為孩子買了好多零食,一個背包都放不下,說是“不能虧待孩子”。還專門借給孩子一個手機,關照他要保持熱線聯系。孩子學農一周,她放心不下,每天晚上打電話詢問,學農結束時,還親自到學校幫孩子提行李。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便是:“你熬過來了就好。”這位父母身上所存在的那種既想讓孩子接受教育,又怕孩子受苦的“葉公好龍”心態,在不少家庭中較為普遍。

比如,現在的一些孩子很脆弱,吃不起苦,受不了挫折,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感覺到了,擔心他們將來適應不了社會,都想治一治。於是,一些父母利用暑假和寒假,寧願花錢求“遠”,將孩子送到家鄉農村或自己插隊過的地方,進行“封閉式”鍛煉。一些教育機構也紛紛組織“吃苦夏令營”和“體驗夏令營”之類的活動,把孩子拉到山區,進行“耐挫折”的訓練。這本意不錯。然而,這種鍛煉的效果隨著時間推移和孩子向來優越的生活習慣而淡薄。“好了幾天,就恢復原樣了”,許多父母不免有這種感覺。

這種恢復“老樣”現象,使我們不得不考慮一番。事實上,我們現在往往注重人為創造一個“遠”的鍛煉場所(當然有時也需要),而恰恰忽視了“近”在身邊的鍛煉機會。說孩子很脆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平時沒有正視孩子面對的挫折,習以為常,“只要孩子學習好,其它可以忽略不計”,這種話不絕於耳;“安排到位,周到服務”成了各家規範。孩子外出,父母當“保姆”、“保鏢”的也不在少數。

更感憂心的是,我們的一些教育觀念發生了偏差,一味強調所謂掩飾性的正面教育,弄得父母對孩子說話輕不得重不得,即使孩子犯錯,也要學會用思考了不能再思考的“分寸量詞”去淡化,用婉轉得不能再婉轉的“輕聲輕氣”去遷就,有時候甚至到了“請求”孩子的地步,還美其名曰“保護自尊心”。而在學校,老師對學生的評語,也身不由己用粉飾得不能再粉飾的“中性詞”。明明是不足,只能寫成“希望”,明明是缺點,卻要包容成“今後努力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聽不得一句不合心意的話,容不得一個小小的責備,更談不上承受委曲了,久而久之怎麼會有耐挫能力呢?

事實上,讓孩子到遠處一次性鍛煉的主意固然好,但更應關注的是近在眼前的日常客觀存在的教育機會。其實,現在的孩子碰到的挫折不比過去少,尤其是學習節奏和生活節奏加快後,他們的心理挫折感更為劇烈。

一次測驗成績不理想產生失落感,班幹部落選產生無望感,看到人家生活條件優越產生自卑感,乃至升學未果產生無助感等等,這些其實都是進行挫折教育的內容和時機。只不過我們一些父母和老師求“遠”舍“近”,片面抓“大”放“小”而錯失了教育的良機。事實上,靠一次“遠”距離的“拉練”,並不能一勞永逸;靠一種人為的“强”刺激,並不能一了百了。

挫折,一旦被“炮製”出來,它只能是一種“遊戲”,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實際鍛煉。一個人,可以在假設的艱苦環境中,進行耐饑耐寒的訓練,但他知道這是“遊戲”,人人都會“熬過去”的,因為這有“時間規則”作底線。而在實際生活中,要培養一個人的耐挫力,則需要在平時面對隨時出現的挫折,進行及時應對。只有在這種高頻率的日常自我錘煉中,方能培養出英雄本色。上海市少工委曾組織過“吃苦夏令營”,因報名者眾,結果從原來遞交小論文改為現場測試進行錄取,項目為削洋芋和殺魚,結果孩子都傻了眼,無從入手,因為在家裡,父母從不讓他們幹這個活。顯而易見,人為創造的即使是完美無缺的訓練經典項目,也抵不上生活中的一次真實遭遇所帶來的實際鍛煉效果。教育離開受教育者的生存狀態而假設,其效果會大打折扣。假設的東西總有先天的缺憾,擺佈的教育至多只能偶一為之。

由此,我想到,“挫折教育”可求“遠”,但更要求“近”。形式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容。套用一句老話,那就是: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平時做起。

資料標籤: 挫折應對
本文標題: “殘忍”教育激發最大潜能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296761070890
相关資料
讓孩子懂得珍惜名譽
僅以圖書為例,澳大利亞的學校及圖書館,就提供了諸多機會讓孩子珍視、愛惜自己的名譽。工作完成後,圖書館為小娜和她爺爺舉行了一個小小的頒授儀式,授予他們“圖書館名譽員工”稱號和一把象徵開啟“圖書之門”的金鑰匙。這一年的“小小義工”生涯,也讓小娜
標籤: 圖書館
看看“老外”怎樣教孩子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鐘。
標籤: 親子成長 育兒 早期教育
國外家庭教育點滴
國外家庭教育,這裡主要指西方家庭教育,他們的著眼點是培養孩子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視孩子從小培養和自身鍛煉。以下文章適合正在尋覓家庭教育方法的父母閱讀。美國學者大衛.路易斯總結的教育
標籤:
外國孩子的好習慣
有些細節,看似不經意,實際上是孩子們在父母、老師、社會的正確引導和長期教育下而養成的好習慣。這是一個人最好的習慣。好習慣2主動承擔家務活兒張劍飛基洛夫斯基師範學院為了讓孩子們能主動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以便長大後承擔起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布
標籤: 親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