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記耳光”看中西教育的差异

由此,不得不引發我們對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思考。誠然,中西教育的這種差异一定程度上是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

看過電影《刮痧》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影片。姑且不談這個,但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細節--“三記耳光”--鄧尼斯為爭奪遊戲機而給同伴的一記耳光,父親許大同因“給對方父母面子”而給兒子的一記耳光,兒子又以父親的“打是親,罵是愛”為由給同伴的再一記耳光。這三記耳光“不僅重重地打在影片當事人的臉上,更重重地打在電影螢屏前每一個人的臉上。

由此,不得不引發我們對中西家庭教育差异的思考。

的確,在每一個中國人眼裡,兒子先動手打人,事後又不肯認錯,在雙方父母在場的情况下,父親打兒子一巴掌的“給對方面子”的理由也是情有可原的,甚至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打是親,罵是愛”一直就是中國千百年來的一句古訓,說的是因為關心所愛的人,對他的錯誤行為加以指正的管道,所謂的“愛之深,恨之切”。錯在哪裡呢?關鍵在於對方並不是中國人。

在西方國家,拿許大同的朋友兼上司昆蘭來說,他的觀點是小孩子間打打鬧鬧在所難免,父母何必大動干戈,許大同打兒子就是不對,說“給他面子”只是幌子而已。西方人把人身權利看得重於其他,認為那是絕對神聖不可侵犯的,更何况對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小孩。他們從來就不會認為打和罵與親和愛之間有什麼聯系,他們的家庭教育裏當然也就不會出現類似的字眼。

中西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不言自喻,又豈止表現在這些方面。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分蘋果的故事。

一比特西方著名人士說,他小時候,媽媽買了一些蘋果,兄弟兩個都想吃最大的哪個。他的媽媽就笑著說:“你們來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2塊,你們2人一人一塊各自負責修剪,誰幹的最快最好,誰就能得到它。”結果他贏了,並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而一個中國犯人也說道,小時侯,他的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個又紅又大的,這時弟弟說了他想說的話,結果被媽媽罵了一頓:“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那個犯人就靈機一動改口說:“我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結果他受到了媽媽的獎勵。從此以後,他學會了說謊,然後開始不擇手段。

同樣是分蘋果,但結果卻不一樣。

外國的那位母親選擇了讓孩子用自己的雙手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那位中國母親,卻讓孩子用虛偽的話來換取他們心中想要的東西。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中國亦屢見不鮮。究其根本原因,怕是中西家庭教育出發點的不同導致的吧。如此種種,足以讓我們對家庭教育重視起來。

與此同時,中西學校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在中國培養的學生只注重“解决已知問題”,而西方等國家,主要培養的是學生“探索未知問題”的能力。

這個道理的最佳明證莫過於一比特中國母親攜女兒赴英讀書的經歷與體會。

他們為女兒選擇了英格蘭一所中學就讀。女兒剛入學時,就碰上連續三周的游泳課,還是租用私人游泳池上課,這讓女兒和她母親都感到新奇。更讓母親感到新奇的是,她每次遇到校長,校長都是問“你的女兒快樂嗎?”,從不問女兒的學習成績什麼的。於是她轉而問女兒,女兒重重地點了點頭並說:“我覺得上課好像在玩遊戲。前幾天在上數學課時,我們就學去買東西”。女兒一周只要做一次家庭作業,你說她快樂不快樂?學校父母會的氣氛也熱烈而融洽,老師對學生都是以肯定和鼓勵為主,成績單評語也多為建設性的,從無中國式“排行榜”的尷尬。英格蘭的中學,很多科目都可自由選修,家庭作業也多般要學生到圖書館找資料寫報告。英國的老師並不以誘導學生讀書為己任,認為那是父母與孩子去溝通的問題。然而他們卻很重視對學生進行“山野教育”,讓學生經受磨練,訓練學生的體能、冒險精神和生存能力。

讀罷不免讓人心生羡慕。看看,我們都是怎麼過來的:12年的寒窗苦讀,堆積如山的工作,無休無止的考試。長久以來的壓力已使得我們學會沉默,並且逐漸變成習慣;使得我們不會說話,只會默默承擔這一切。這種填鴨式的教育,該謀殺了多少人的才氣與個性啊。

然而怎麼辦呢?這是在中國。你的出生地决定了你必須背著沉重的書包上學;又必須按時完成工作,不允許出錯;必須為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埋頭苦讀。難怪在我們的中學生作文裏,會有這樣的字句:“大清早,家中就傳出一陣殺豬似的慘叫,‘哇!媽,你幹嘛不叫我?還有15分就上課,我死定了!’說完,我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向學校奔去”。

誠然,中西教育的這種差异一定程度上是由中西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我們不能說一定可以消除這種差异,但至少,我們可以使這種差异小一點,再小一點。因為,那正是我們需要的。

資料標籤: 家庭教育
本文標題: “三記耳光”看中西教育的差异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38296275441286
相关資料
美國家庭育兒的常見做法
美國人認為,讓孩子坐享其成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事,這會使孩子沒有機會去經歷他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真正的幸福來自自身的努力。
標籤: 育兒 國歌
法國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法國孩子的“家庭理財課程”其實早在孩子3歲-4歲,即剛剛有“數”的概念、剛剛認識不同金額的錢幣,明白金錢與購買之間的“有機關係”時就開始了。在過耶誕節或歐元生日時,孩子們第一次從大人那兒得到的零用錢可能僅為1-5歐元。法國父母們認為,讓孩子
標籤: 親子成長 理財 育兒 早期教育
鼓勵可以使白癡變成天才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相反,已滿四歲的愛因斯坦還學不會說話,人們都懷疑他是個“低能兒”。但是,擔任電機工程師的父親,卻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設法地讓愛因斯坦發展智力。小愛因斯坦每搭了一層,父親便表揚和鼓勵一次。在這
標籤: 愛因斯坦 育兒 父親 羅盤 早期教育
財富並不是要留給子女的
2006年6月,巴菲特將370億美元的財產捐給比爾·蓋茨的慈善基金會,並宣佈將來的遺囑:“在我去世之後,請把我99%的財富用於慈善事業。”他實現著財富取之於社會,再歸還給社會的理念。“財富不是留給子女的”恰恰是印證他對子女教育的成功的經驗之
標籤: 慈善